摘要:当重庆荣昌的卤鹅香飘千里、撬动20亿投资的案例刷屏网络时,千里之外的湖北荆门,或许正从这场“土味逆袭”中窥见产业振兴的新路径。这座江汉平原腹地的农业大市,虽无卤鹅非遗底蕴,却同样坐拥“中国农谷”金字招牌、全国商品粮基地的产业底盘,以及长湖鱼糕、蟠龙菜等地域美食
当重庆荣昌的卤鹅香飘千里、撬动20亿投资的案例刷屏网络时,千里之外的湖北荆门,或许正从这场“土味逆袭”中窥见产业振兴的新路径。这座江汉平原腹地的农业大市,虽无卤鹅非遗底蕴,却同样坐拥“中国农谷”金字招牌、全国商品粮基地的产业底盘,以及长湖鱼糕、蟠龙菜等地域美食IP。透过荣昌模式的棱镜重新聚焦,荆门如何将“他乡经验”转化为本土实践?
荣昌“政府侧”的敏捷响应机制,对荆门颇具启示意义。当“卤鹅哥”意外走红时,荣昌区连夜出台《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案》,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 ,这种“流量即战令”的决策效率,恰是荆门激活“长湖鱼糕”“钟祥米茶”等特色产业的参考模板。荆门若能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建立“舆情监测-快速决策-资源调配”的响应链,或可复制荣昌“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型路径——正如其智慧养殖基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将幼鹅死亡率从15%降至3% ,荆门的国宝桥米、洪森香稻等龙头企业,亦可借力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化生产。
荣昌“产业侧”的链式突围,更值得荆门对标。荣昌卤鹅产业从散养作坊升级为“养殖-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不仅开发出预制菜、功能性食品等30余款衍生品 ,更将鹅毛转化为羽毛球产业原料,吸引3条冷链物流专线入驻 。反观荆门,围绕“一粒米”“一壶油”“一只虾”的产业链条仍有延伸空间:若能在国宝桥米精深加工中嵌入休闲食品、生物提取等高附加值环节,或借鉴荣昌“非遗技艺+AI优化”模式 ,将钟祥蟠龙菜的传统工艺数字化,或许能破解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困局。
在“流量侧”的玩法上,荣昌的“城市IP化”策略尤为亮眼。区委书记高洪波赴深圳路演时行李箱塞满卤鹅的细节 ,公务员让车位、市政停车场免费的“宠粉”举措 ,构建起“可触摸的城市温度”。荆门若能将“中国农谷”的科技内核与“楚文化”的历史底蕴结合,打造“农科体验+楚风市集”的文旅场景,或可复制荣昌卤鹅文化博览园日均接待3200人次的盛况 。而荣昌培育200余名网络主播、11名头部网红的经验 ,对荆门更是直接启示——当“沙洋油菜花海”年吸引百万游客时,若能孵化出“油菜花仙子”“稻田新农人”等本土IP,或许能催生“农旅+电商”的新增长极。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风险对冲”智慧。荣昌在卤鹅产业如日中天时,同步发展夏布、陶器等非遗项目,形成“一业带动、多业开花”格局 。荆门作为老工业基地,正可借鉴此思路:在聚焦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激活格林美循环经济、亿纬动力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构建“农业+工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生态。正如荣昌设立卤鹅产业研究院推动技术革新 ,荆门“中国农谷”的科创平台,或能通过“水稻功能成分提取”“小龙虾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课题攻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
从漳河清水小龙虾到京山桥米,从明显陵文化旅游到爱飞客航空体验,荆门的产业基因里从不缺乏“破局”的潜力。当荣昌用一只卤鹅书写县域经济突围的当代寓言,荆门需要的不仅是艳羡,更需以“农谷思维”重构发展逻辑——毕竟,流量时代的产业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对本土资源禀赋的创造性转化。正如网友在荣昌卤鹅直播间刷屏的弹幕:“泼天的富贵只垂青有准备的城市”,此刻的荆门,或许正站在属于自己的风口前。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