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治理体系中,“正义”似乎是唯一一个永不褪色的理想。人们为它争论、斗争,甚至牺牲。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件事:没有程序正义,实体正义难以实现,也无法被理解。
在人类社会的治理体系中,“正义”似乎是唯一一个永不褪色的理想。人们为它争论、斗争,甚至牺牲。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件事:没有程序正义,实体正义难以实现,也无法被理解。
程序正义,是通往实体正义的阶梯。它如同登上屋顶的梯子,而实体正义则是屋顶。一个人当然可以像传奇故事中那样,“旱地拔葱”般跳上屋顶,扫清积雪;但若要建立一家扫雪公司——也就是一个稳定运作的司法系统,就绝不能靠这种偶然和特例。我们需要标准、需要规则、需要所有人都可预期、可检验的路径,而这正是程序正义的角色。
在网络舆论场上,我们时常看到对程序正义的质疑,甚至彻底的否定。“谁都知道他有罪,为什么还要走一大圈?”“证据明摆着,为什么还要给他辩护的机会?”这些话语可能出于愤怒,也可能出于对现实的不信任,但它们往往混淆了两个层面的问题。
程序正义之所以必要,不是因为它总能带来最让人满意的结果,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路径。它并不神圣,却已被人类文明反复验证,是最不坏的方式。就像归纳逻辑虽然不能保证真理,但依旧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同样,程序正义不是万能的,但它是目前社会结构下,对正义追求最可靠的表达方式。
许多人批评程序正义“形式主义”、“拖延正义”,或“保护坏人”。但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程序正义本身,而是对它的无知。
现代法治体系中,对程序缺陷的修正机制是非常丰富的:非法证据排除原则、辩护权保障、上诉制度、再审机制、陪审制度的改革、以及对受害者权利的补强——这些都是程序正义内部的“自我进化”。
就像“电车难题”不再是哲学新鲜话题,而是一系列伦理与工程标准协作下的实用决策模型,程序正义也早已超越简单的“走流程”,而是一种可持续实现正义的机制设计。
如果一个人从未了解这些机制的存在,仅仅因为个别案例的不满,就全盘否定程序正义,那么他其实否定的是自己对制度运作的理解,而非制度本身。
实体正义是人们向往的,但如果一个“正义的结果”无法被理解、无法复现,它就无法建立信任,也难以传播。程序正义提供的,不仅是实现正义的工具,更是解释正义的语言。它将正义具象化为一系列操作:谁可以说话,谁可以调查,证据怎样呈现,裁决怎样作出。这种结构化的“解释路径”,让公众不仅知道结果是什么,也能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如果我们追求一个人人都认可的正义,首先就必须追求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过程。
也许在你我生命中,都可能遭遇那种令我们痛苦到无法相信“程序”的时刻。但这恰恰说明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它不是为天使准备的,而是为我们这种常带情绪、偏见与恐惧的普通人而存在。
不完善的制度,需要改进;而不是抛弃。在现有社会结构中,程序正义是我们通向实体正义、理解正义、分享正义的唯一阶梯。
如果你渴望一个公正的世界,那么请不要轻易踢倒这把梯子。
来源:星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