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hatGPT、DeepSeek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高度智能化与拟人化特性,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不再仅仅是教育场景中的被动工具或背景,而逐渐成为与人类平行互动的积极参与主体。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不断被挑战和重新审视,技术工具、算法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林 敏
一、 引言
ChatGPT、DeepSeek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高度智能化与拟人化特性,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不再仅仅是教育场景中的被动工具或背景,而逐渐成为与人类平行互动的积极参与主体。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不断被挑战和重新审视,技术工具、算法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鉴于此,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及其代表性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近年迅速进入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研究领域的视野,为重新理解数智时代的教育图景提供了前沿、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作为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核心奠基人之一,布鲁诺•拉图尔的研究涵盖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科学史、科技哲学等领域。他的代表作《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导论》(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系统梳理与总结了他本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学派数十年所发展的理论核心及方法论,堪称理解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经典入门著作。
二、 理论视野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革命
《重组社会》一书的开篇,拉图尔就明确指出,该书是对传统社会学范式的批判与超越——他所倡导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反对将“社会”视为先验、稳定的结构或宏大的力量体系,强调社会是由具体行动者(actors)之间的关联和临时行动所构成的动态网络(Latour, 2005:1-9)。社会并非预先存在的实体,而是通过行动者的持续互动被重新组装起来的。换言之,拉图尔不是从因果关系上寻求所谓的“社会解释”因素,而是关注人类和非人类实体如何被组装(assemble)和关联(associate),并在现实行动的网络中持续存在、衰退或产生力量。社会科学研究者如制图者一般,需要耐心谨慎地收集证据,绘制行动网络的现实图景。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重新定义了“行动者”和“中介者”(mediators)等关键概念。这对理解当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传统社会学通常认为行动必须具有意图,只有人类才具备能动性而被称为行动者。而行动者网络理论扩大了行动者的定义,强调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包括机器、文本、物品等各种类型的物质对象和概念、制度、道德、技术、算法等非物质对象)都可成为行动者。行动者网络理论并非在争论非人类行动者是否具有内在意识或意图,而是认为当非人类实体被纳入网络、被转译(translated)为网络执行的一部分时,它们自然就成为行动元(actant),表现出特定的意图、道德甚至意识和主体性。这种视角凸显了社会互动的流动性与复杂性。
例如,驾驶员在学校附近减速,这一过程可能动员并组装了道德、减速标志牌、黄色油漆、混凝土减速带等非人类行动者因素(同上:77),而这些行动者同样具有行动力,塑造了人类行动者的行为模式。因此,拉图尔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当前关于人工智能是否真正具有意识和智慧的争论,转而关注其对网络产生的实际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行动者网络理论关注过程与生成,主张研究者忠实地追踪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协商过程与效果,给予行动者充分表达的空间,从而重构对社会的理解。因此,拉图尔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定位为实证研究,需要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时刻保持高度敏感,持续、缓慢地观察、收集证据并记录具体行动,尤其是互动的物质细节。《重组社会》虽然不是一本指导研究的手册,却为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原则提供了丰富而清晰的方法论指引。例如,该书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社会科学中五种“不确定性”的来源(群体、行动、行动者、客观性、书写与描述);第二部分提出如何通过三大关键步骤使网络中的联结变得“可追踪”;书中插曲部分还通过与博士生的对话,详细澄清了研究者对行动者网络理论常见的误解与困惑,具有很强的实践启发性。
通过提出一系列重要分析方法与理论洞察,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关于知识、主体性、现实和社会的某些核心假设(如主/客体、人类/非人类、自然/社会的经典二元对立),关注社会物质性及物体之间的关联如何构建世界。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行动者网络理论影响了系列前沿理论研究,例如复杂性研究、物质符号学、新物质主义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当代技术哲学家露西安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便受到拉图尔“非人类行动者”观点的启发,重新思考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关系。荷兰技术哲学家彼得-保罗•费尔贝克(Peter-Paul Verbeek)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如何“中介”(mediate)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技术能动性广泛影响伦理与社会互动形态。在教育研究领域,迈克尔•彼得斯(Michael A. Peters)等亦援引拉图尔理论,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对教育关系的重塑,提醒学界关注技术作为行动者的实践意义。
三、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变革
行动者网络理论近年在教育领域亦受到关注。《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杂志专门出版一期特刊,探讨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涉及教育与新技术整合(Nespor, 2011)、大规模的学校改进计划(Fenwick, 2011)、日常课程实施(Edwards, 2011)、国际标准化测试设计(Hamilton, 2011)、教师专业身份建构(Mulcahy, 2011)、跨国教育治理(Gorur, 2011)等主题。由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关注生成过程,尤其适合处理新问题(Latour, 2005:142),因此近年也陆续有研究者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互动网络(Gutiérrez, 2024;王海燕, 2025; 吴蔚然等, 2023)。
拉图尔以“扁平化”(flattening)和“星状结构”(star-shaped structure)为隐喻,强调社会网络并非自上而下的等级结构,而是无数行动者间的多向互动。这种关联性、动态性与去中心化的视角尤其适合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复杂社会现象。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人类意图和行动被去中心化,人工智能作为行动者参与教育图景的重构,研究目标转为理解不同事物如何结合并持续互动,从而组装出能够产生力量和其他效果的集体(collectives)或网络,如知识、身份、惯例、行为、政策、课程、创新与改革等。具体而言,《重组社会》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变革研究,至少体现出三方面潜力:
(一)为教育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丰富对教育现象中参与主体的理解。在教育互动中,行动者网络理论提醒我们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单一知识传递关系,而是网络中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和中介者。知识不再是单纯的静态概念,而是以具有可追踪性的“不可变的可移动物”形式在教育网络中持续流动、转化与扩散。教材、教具、教学设备、数字平台、空间布置,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等物质或非物质的非人类行动者同样在教育互动中产生积极作用,塑造着教育的结构与实践。行动者网络理论促使研究者以网络化视角追踪和揭示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协商与互动机制,使教育组织更灵活、多元。
(二)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关系范式,打破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为理解人机关系提供了本体论土壤。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非人类行动者的作用更加突出。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能更清晰地感知人工智能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力量。但行动者网络理论拒绝以本质主义的立场将能动性归于行动者自身的属性,主张只有当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被纳入网络动态联结后,才真正表现出行动力与主体性。由此,人工智能作为典型的非人行动者,在网络中具备合法的能动性,不仅参与社会互动,还重塑教育模式、知识传播、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等。行动者网络理论鼓励我们以技术社会学的视角讨论“人工智能+教育”,追踪网络中各行动者的联结方式与权力分布,不仅能使我们以“在场”而非预设的方式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机制与动力,也能促进我们关注教育数智化变革过程中被忽视的细节与元素。
(三)推动我们全面、系统地关注教育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重组社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社会”理解的重构。教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关注人类生活的教育实践、问题与规律。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不再是宏大结构的集合,而是由网络中细微的权力分布、技术配置和主体间的互动动态所构成。这一视角一方面促使我们关注教育领域细小微妙的“教育公平”“知识生产主体性”等伦理问题,另一方面为理解和应对非人行动者带来的偏见(如算法偏见)提供了新视角,鼓励建立新的伦理框架,对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道德责任、数据隐私和公平性展开深刻反思。
总之,《重组社会》一书系统总结了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方法论的社会科学范式革命,将传统社会学所关注的网络“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因素”(what),转向对追踪网络联结和呈现网络形态(how)的探索,并以此重新定义“社会”的涵义。这一视角对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深度重塑知识传播与教育模式的当下,探索教育实践中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复杂的动态网络,有助于构建更加包容、多元与开放的教育图景。拉图尔指出,社会研究本质上是“一门共生的科学”(Latour, 2005:259)。在这一理论范式下,人类与技术之间真正的共生关系才可能实现。
令人遗憾的是,该书迄今尚未推出中译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学界对这一经典著作的系统性研究与借鉴。中文读者可以通过已被译成中文的著作,如《我们从未现代过》《科学在行动》《实验室生活》,深入了解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思想与方法论,也可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自主学习联结形成的新型教育网络下,找到阅读《重组社会》的有效途径,帮助打开理解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本文首次发表在《开放教育研究》2025年第2期)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