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AI”的终章:当巴菲特的红利遭遇算法与效率的洪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5 23:39 2

摘要:2025年5月3日,这位奥马哈的先知、投资界的“星辰大海”——93岁的沃伦·巴菲特宣布,他将卸下执掌近六十年的权杖,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的首席执行官宝座上退位。

巴菲特宣布退休了,我们还会有下一个巴菲特吗?

文/王子威@零售威观察

2025年5月3日,这位奥马哈的先知、投资界的“星辰大海”——93岁的沃伦·巴菲特宣布,他将卸下执掌近六十年的权杖,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的首席执行官宝座上退位。

实际上,这不仅是投资巨匠的谢幕,更似一个时代的象征性休止符——一个依靠个体超凡直觉、经验积累和信息优势就能长期跑赢市场的黄金时代,正在被算法驱动、数据为王的新纪元所取代。当最后一位“人类AI”巨人放下指挥棒,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曲挽歌,还是一场重生的前奏?

【01】“人类AI”的诞生

巴菲特的非凡之处,首先在于他近乎“非人类”般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专注度。如果说现代人工智能以海量数据训练见长,那么巴菲特便是一部靠自我训练而成的“活体算法”:

自1942年11岁购买首支股票起,这位“被股票灌醉的人”已与市场相伴八十余载。据保守估计,在他跨越七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阅读的财务报表超过10万份——相当于每天不间断地阅读三至四份完整年报。

“他会捧着一份公司年报在家中踱步,几乎撞到家具,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一位观察者如此描述。即使在陪伴孩子们游玩时,他也会坐在游乐园的长椅上,沉浸于财务数据的海洋。这种对企业信息的狂热探索,使他成为商业世界的考古学家、数据矿工和模式侦探。

更令人瞠目的是他近乎超自然的记忆力——有记者曾提及一本自己正在阅读的书,巴菲特兴奋地表示他也读过——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当他开始描述书中段落时,记者惊讶地发现他能几乎一字不差地复述每一句话,宛如书页就印刻在他的脑海。

这种前所未有的信息储备、记忆深度与模式识别能力,使巴菲特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类AI”——他能从自己庞大的内部数据库中回答几乎任何商业查询,并能从新信息中迅速提炼出最具战略价值的内核。

巴菲特的传奇,并非单纯依靠个人才华铸就,更是特定历史窗口期的产物。正如他自己常说的,他赢得了“卵子彩票”——即出生在正确的时间与地点。若他生于1880年而非1930年的奥马哈,他可能不得不投资牲畜而非股票;若他生于前苏联的鄂木斯克而非美国内布拉斯加,他或将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挥汗如雨,而非运筹帷幄于华尔街。

尤为关键的是,巴菲特恰好在投资学泰斗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成长,并且在指数基金和大型机构投资者主导市场前启航。他早期的辉煌建立在“无人问津之地钓鱼”的战略之上——从1957年到1968年,巴菲特通过发掘那些被市场主流忽视的“小众珍珠”,实现了25.3%的年化回报,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10.5%的表现。

这些令人惊艳的投资包括农业设备制造商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曾占其投资组合21%)和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地图公司Sanborn Map(占投资组合高达35%,其现金与投资组合价值单独计算就已超过股价)。在当时,当绝大多数共同基金的表现与“随机运气”无异时,巴菲特却能持续高出市场一个量级。

最为罕见的是,巴菲特不仅成功,而且长期成功。自1965年接管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摇摇欲坠的纺织厂起,截至2024年底,他创造了19.9%的年化平均回报率,远超标普500指数的10.4%。这种持续近六十年的卓越表现,在投资史上前所未有,也几乎不可能被复制——因为这种成功背后是三重稀缺资源的完美结合:天才个体(People)、历史机遇(Period)与独特载体(Package)。

然而,即使对于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天才,时代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带来了两大根本性变革,重塑着“游戏规则”。

首先,信息不对称优势正在被系统性瓦解。 在巴菲特的黄金时代,获取一家堪萨斯州小企业的财务数据,可能需要长途跋涉或邮寄往返,而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在一杯咖啡的时间内,获取全球任何上市公司的详尽财务数据、历史图表、实时新闻与分析师报告。

更为颠覆性的是,随着真正AI的崛起,那些曾经需要巴菲特式记忆力和模式识别能力才能发现的投资机会,现在可以通过算法在毫秒级被锁定。

其次,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指数基金、ETF和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崛起,将数十万亿美元被动地注入市场,使得整体市场(Beta)的力量空前强大,个体选股获取Alpha的难度与日俱增。伯克希尔近十年来的表现与标普500指数的高度相关性,就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2016年投资1万美元在伯克希尔,到2025年1月价值约3.5万美元;同期投资标普500则为3.4万美元。

第三,“赢家通吃”效应达到了历史新高。研究表明,尽管美国股市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为股东创造了47.4万亿美元的财富,但仅有约4%的股票(前1000只)贡献了所有财富创造,而最常见的十年持有回报率竟然是-100%!2011至2020年间,在美国最大的5000只股票中,只有42%实现上涨,仅有约20%跑赢大盘,36%贬值,22%完全消失(被收购或退市)。这种极端的结果分布,使得“抓住少数大赢家”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但也同样地困难。

近年来的投资结果,似乎正在印证这种时代变迁。一个令人深思的数据浮出水面:对苹果的关键依赖。2016年,在Geico首席执行官托德·科姆斯的建议下,巴菲特开始大举购入苹果股票。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伯克希尔斥资约310亿美元(低于精密铸件公司的收购价)购入苹果约5%的股份。到2023年底,仅这一头寸就增长至1750亿美元以上,实现了1400亿美元的未实现收益。

若剔除苹果投资,伯克希尔2016-2023年的回报率将从174%降至142%,显著落后于标普500的168%。更惊人的是,在过去20年中:

包括苹果:伯克希尔回报率542%,标普500回报率537%不包括苹果:伯克希尔回报率442%,标普500回报率537%

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拥有70多家公司和50多个股票头寸,其能否战胜市场的命运,竟几乎完全系于十年前的一个选股决定!

与此同时,巴菲特近十年的四大主要投资决策中,另外三项表现不佳:

卡夫亨氏:2015年获得约25%所有权,但在接下来的5年里,股价下跌了50%,2019年不得不计提150亿美元减值。巴菲特坦承:“我们为卡夫支付的价格过高。”精密铸件:2016年以320亿美元收购,仅仅4年后就因航空需求暴跌而计提100亿美元商誉减值。航空股:2016年出人意料地投资四大美国航空公司,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退出这些头寸,亏损约40亿美元。

如果连世界上最聪明的投资者在过去十年的四个主要投资决策中都有三个判断错误,这是否暗示着,在技术快速迭代、商业模式剧烈变革的新领域,或是品牌老化、渠道颠覆的传统行业中,过往经验和直觉的“人类AI”也开始遭遇系统性挑战?

沃伦·巴菲特是独一无二的,世上不会再有第二个。

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述,这种独特性源于三重因素的完美结合:天才人物、历史机遇和独特载体。他的退休标志着一个依靠个人直觉和经验积累就能长期大幅战胜市场的时代或许正在落幕。在算法驱动、数据为王的新金融世界,个体的信息优势和模式识别能力正在被技术和市场结构的演进所稀释。

然而,巴菲特的核心投资哲学——专注于长期价值、理解企业的护城河、在市场恐慌时保持冷静、永远不要忘记安全边际——这些智慧将继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他留给世人的,远超特定的股票代码和惊人的回报率,更是那种对商业本质的洞察力、对能力圈的坚守、对市场非理性的冷静利用,以及最为珍贵的——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学习和适应的精神内核。

巴菲特晚期对苹果的重仓持有,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这种适应性智慧——即使是“人类AI”,也需要拥抱变化,承认平台型科技公司在网络效应和用户粘性上的特殊价值,以及认识到在某些领域,系统性的规模优势和生态闭环可能比传统的竞争优势更具决定性。

当最后的“人类AI”巨人放下指挥棒,投资的竞技场并未落幕,而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一个依靠个体超级大脑就能长期、大幅领先市场的时代或许真的迎来了它的黄昏。但这并非宣告人类智慧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投资智能本身需要进化到新的形态——超越纯粹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走向对商业本质、人性驱动和社会变革的更深刻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尽管“人类AI”的巴菲特即将退场,但他的智慧将永远与我们同在,提醒我们在技术与算法的洪流中,坚守长期主义、穿越周期波动的终极能力,依然是投资者最宝贵的财富。或许,这正是巴菲特留给我们的终极遗产: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拥抱变化但不迷失本心。

来源:零售威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