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识规矩补注》是佛教唯识学的重要注疏著作,围绕“心意识”问题展开,结构分为四章十二偈颂(共48句):
《八识规矩补注》总结
一、主要内容
《八识规矩补注》是佛教唯识学的重要注疏著作,围绕“心意识”问题展开,结构分为四章十二偈颂(共48句):
1. 前五识(前三颂):阐述眼、耳、鼻、舌、身五识的“心王”与“心所”(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
2. 第六识(次三颂):分析意识(第六识)的“三性”(善、恶、无记)、“三量”(现量、比量、非量)及相应心所。
3. 第七识(再三颂):探讨末那识(第七识)的执着与自我意识,强调其作为烦恼根源的特性。
4. 第八识(末三颂):解析阿赖耶识(第八识)的种子储藏与业力流转功能,提出“转识成智”的修行目标。
二、核心思想
- 唯识理论体系:以八识为框架,剖析心识结构与业力运作,主张“万法唯识”,否定外境实有。
- 修行实践:通过“转识成智”实现解脱,即净化第八识中的染污种子,转化为清净智慧。
- 心王与心所关系:“心王”主导认知,“心所”辅助细化,如偈颂所述:“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
三、作者与版本
- 原作者:现存资料未明确提及原著作者,但普遍认为《八识规矩》源自玄奘一系的唯识学传承。
- 注疏版本:后世注本中,《八识规矩补注证义》较具代表性,对原文进行简明直白的解释。
- 文献地位:被收入《乾隆版大藏经》(清代官刻藏经),列为佛教权威经典之一。
四、重点语句分析
1.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 释义:前五识与遍行、别境、善心所等十一种心所相应,而第六识则与中随烦恼(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如掉举、昏沉)及贪、瞋、痴等根本烦恼相应。
- 哲学意义:揭示不同心识层级的染净差异,为修行提供对治方向。
五、社会影响力
1. 佛教义理传承:作为唯识学核心文献,对汉传佛教(尤其是法相宗)的理论构建影响深远。
2. 文化传播:通过注疏、讲经(如喜马拉雅音频)及影视化形式(如B站相关视频)传播,推动佛教哲学通俗化。
3. 学术研究:近现代学者常引用其结构框架,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等跨学科研究。
---
八识规矩补注-佛弟子文库
八识规矩补注-学佛云
乾隆版大藏经-喜马拉雅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文档下载
六离合释法式-识典古籍
来源:吴牛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