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自卫还击战,我军共有239名官兵被俘。根据多篇资料显示,中国被俘的239人中,202人来自第50军150师448团,其余37人是在重伤昏迷或丧失行动能力的情况下被俘的。
1979年自卫还击战,我军共有239名官兵被俘。根据多篇资料显示,中国被俘的239人中,202人来自第50军150师448团,其余37人是在重伤昏迷或丧失行动能力的情况下被俘的。
战后,中越双方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协调,分5批在广西友谊关和越南同登之间交换战俘。中国释放了1636~1638名越军战俘,越南则释放了239名中国战俘,原为240人,其中1人在遣返前死亡。
双方交换战俘的现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战俘衣衫褴楼、伤痕累累,而余军战俘则穿着新军装、携带礼品,部分人甚至不愿意返回越南。
这些被俘人员回到祖国后,部队对其在被俘前后的表现,进行了区别对待。
根据1979年9月21日下发的《关于对越自卫还击战被俘归来人员的处理办法》的规定,都需要接受审查,没有问题的部分官兵继续留在原部队直至服役满期转业或退伍。有问题的士兵给予除名或开除军籍,让其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有情节严重者被判刑。这一处理办法是新时代军队对军人处罚的新办法。
一,变节者:
面临军事法的审判,如果情节严重者将会受到重刑审判。
李冬与张东林
李冬是第50军150师448团的士兵。该团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负责掩护友军撤退时,因指挥组错误决策,如改变撤退路线、缺乏支援被越军包围。
被包围俘后李冬“积极配合”越军,频繁向余军达小报告,揭露其他战俘活动,甚至被越军任命为战俘营的“代理连长”。然而,他在战俘交换时被遣返中国,最终受到审查和惩罚。
张东林:张东林也是属于第50军150师448团。该团扩编后新兵比例高,实战经验不足,加上指挥混乱,导致其在执行任务时被越军伏击。
被俘后,张东林因精通越语而主动投靠越军,参与反华宣传用广播劝降中国士兵。战后被遣返,因其犯了叛国罪而被判刑10年,最终在监狱中病逝。
第50师448团的副参谋长付培德和八连指导员冯增敏,因带着部队向越军投降,被军事法庭判了10年的有期徒刑。冯增敏出狱后,面对外界的质疑,只是说“无可奈何”。
根据我军纪律,主动投降或者叛变者需要接受军事审判,情节严重者被剥夺军籍并判刑。充分体现了对忠诚的严苛要求。
战争的残酷也是人性的心理战争,有人叛变有人忠诚,这就是人性。中越战争中一名叫汪斌的被俘军官,被俘后在越军潮湿的监狱中,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酷刑。敌人试图从他口中撬出有价值的情报,然而汪斌意志坚定,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他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曾多次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却都不能成功。在那些痛苦难熬的日子了,王斌对祖国和党的忠诚意志坚守着。
在用百般方法折磨王斌后都没有得到有价值的情报后,可恶的越军为达到他们的目的,竟然捏造王斌“投降”谣言。
但是,正义终究不会缺席,回国后经过严格审查,最终还了汪斌清白,恢复了他的党籍和军籍。并且,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英勇,他被晋升为上尉军衔。
然而,长时间的折磨让汪斌等身心受到了重创,无法在继续在军队中服役。最终,转业到地方,开始的自己的新生活。
239名被俘士兵中(一人死亡),仅1人因变节被判刑,其余通过审查后保留军籍,但多数被要求复员。
个案对比:一名17岁的新兵因重伤被俘,回国后虽然通过了审查,但是长期遭受战友的嘲讽,可一直被战友的嘲笑,甚至有人骂他“被俘还不如战死算了”。最后在上级的支持下,恢复了他的名誉,但是心里受到的伤害却很难好起来。
战俘回国后需要经过长达2年的审查,包括单独询问和交叉印证,以确认是否存在变节行为。本身被俘这个名誉就不好听,还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查,也会给身心带来负面的影响。
尽管国际公约承认战俘的合法性,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士兵认为被俘就是耻辱,导致幸存者长期承受心理的压力。这也是社会严重的问题。
政策差异:中国都越军战俘的有待与越军对我军战俘的虐待形成鲜明的对比,是造成战俘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历史教训:战争不仅考验战场表现,更是验证指挥官的指挥智慧及才能的表现。如,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150师因仓促参战、智慧混乱导致大规模被俘,成为了我军历史上的深刻教训。
中越战争战俘的命运折射出战争对人性的复杂考验:变节者早严惩,忠诚者需要自证清白,普通士兵则在荣誉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这个故事不仅是对战争的反思,也揭示了制度的硬性、文化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参战时是英雄,被俘后却成了严格的审查,成了被某些人嘲笑的“失败人”,战争是让男人走开还是让女人走开呢?被俘后审查通过应该成为英雄吗?
来源:白色猫咪史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