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孩子抽风了!"——这句话要是让古代中医听见,非得给你个白眼不可。在中医眼里,"抽"和"风"根本是两码事,就像咖啡和奶茶虽然都能提神,但配方完全不同!
"这孩子抽风了!"——这句话要是让古代中医听见,非得给你个白眼不可。在中医眼里,"抽"和"风"根本是两码事,就像咖啡和奶茶虽然都能提神,但配方完全不同!
现代人总把肌肉抽搐统称为"抽筋",但老祖宗早就玩起了高端局。《黄帝内经》里白纸黑字写着:"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看到没?人家两千年前就发明了"病因分类法",比西医的神经学分类还早两千年!
《金匮要略》直接开怼:"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翻译成人话就是:全身肌肉突然开启"钢筋模式",掰都掰不直!
典型症状包括:
角弓反张(整个人弯成C形)牙关紧闭(咬合力堪比鳄鱼)四肢强直(秒变人体雕塑)关键点:痉病是个"急性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像极了办公室突发火警时的逃生反应!
清代名医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里爆猛料:"痓者,强也,其病在筋。"这货专挑你的筋脉下手,像慢炖锅似的慢慢熬你!
特征包括:
局部肌肉持续性僵硬(比如落枕三天不好)动作迟缓(仿佛被按了0.5倍速播放键)遇冷加重(简直就是人体天气预报)最坑爹的是:痓病喜欢玩"温水煮青蛙",等你发现不对劲时,它已经在你身体里办了长期居住证!
《温病条辨》直接点名批评:"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剧则惊痫时瘛疭。"——看看,连睡觉打呼都能扯上关系!
明代神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怒斥:"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意思是别老甩锅给缺钙!
重点提醒:遇到角弓反张的紧急情况,现代中医往往建议——先打120!
《医宗金鉴》神吐槽:"痓病久不愈,必先实其脾。"——意思是别光盯着肌肉,脾胃才是幕后大BOSS!
来源:DocSays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