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车企智驾实测排名,前三名出乎意料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07:32 2

摘要:高速NOA已沦为标配,城市无图智驾才是2025年的真正战场。当华为、小鹏和某不知名品牌组成了智驾江湖的新三巨头,传统豪华品牌全军覆没,国产智驾的天下已然成型。用两周时间,跑遍中国5座一线城市,对10家主流车企的智驾系统进行了全方位实测——结果,彻底颠覆了行业认

#五菱造安全电智好车#10大车企智驾实测排名,前三名完全出乎意料

原创 三金子 车轮上的职场人生



开场震撼

高速NOA已沦为标配,城市无图智驾才是2025年的真正战场。当华为、小鹏和某不知名品牌组成了智驾江湖的新三巨头,传统豪华品牌全军覆没,国产智驾的天下已然成型。用两周时间,跑遍中国5座一线城市,对10家主流车企的智驾系统进行了全方位实测——结果,彻底颠覆了行业认知。



技术剖析+驾驶体验

评测标准:真实道路,极限挑战

我们抛弃了理想的测试场景,直接将这些"AI车神"放进了城市的"修罗场"。堵车、突然并线的电动车、红灯后暴冲的外卖小哥、随意横穿的行人...甚至刻意选择雨天和夜间。毕竟,真正的智驾高手,不该只在赛道上耍帅。

测试项目关键指标:

场景适应性:全国通用vs特定城市技术架构:端到端模型vs传统模块化硬件配置:是否依赖激光雷达通行能力:无HDMap依赖程度极限应对:突发场景处理

TOP 3:出人意料的黑马崛起

第三名:智己汽车

知道为什么这个结果让人意外吗?因为大多数人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品牌。这台"低调的实力派"采用了与Momenta联合开发的"一段式端到端直觉式智驾大模型"。

"开始有点紧张,但见鬼了,它处理复杂路口的能力确实惊人。"测试中,智己处理左转待转区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当三辆电动自行车从不同方向穿插而过时,系统精确预判了行驶路线,丝滑完成了转弯。大型商场出口拥堵路段,它的启停节奏甚至比人类驾驶更平顺。

缺点也很明显。遇到道路施工临时改道时,系统犹豫了足足8秒才做出决策。对比第一、二名,反应速度确实拖了后腿。但这个缺点在绝对实力面前,也就变得可以接受了。

第二名:小鹏汽车

原本被众多媒体捧为"智驾第一"的小鹏,在本次测试中却屈居第二。XNGP系统覆盖全国超过750个城市看似遥遥领先,但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城市之间的表现差异太大。

北上广深的表现几乎完美,特别是应对"中国式加塞"时的从容和果断。但当我们转战二线城市时,系统变得"保守"起来,明明有超车空间却不敢超,导致多次被后车鸣笛催促。

最让人意外的是它在雨天的表现,视觉系统在湿滑路面上的判断异常精准。"一般激光雷达在雨天会受到干扰,但小鹏的算法显然做了针对性优化。"我们的工程师评价道。

小鹏的系统更新频率非常高,本次测试期间就经历了一次OTA。这是把双刃剑——勤于迭代但也意味着体验不够稳定。要知道,智驾系统一旦出错,可能面临的不只是扣分这么简单。

第一名:华为鸿蒙智行

没错,最终的王者是华为背后推动的鸿蒙智行。问界M9搭载的最新ADS 3.0系统简直就是一台移动的AI超算中心。

三分钟上手,一天精通。这是对华为智驾的一致评价。其他系统需要适应期,而华为的系统几乎能读懂驾驶员的意图。最具代表性的是它对路权的理解——车流密集处,它知道什么时候该强势一点;学校区域,它会自动变得谨慎。

"有路就能开"不再是广告语,而是确确实实的体验。我们专门测试了一段没有任何车道线的乡村小路,别的品牌都选择退出自动驾驶,只有华为从容应对,甚至识别出路边的行人并主动减速。

系统的反应速度快到令人瞠目。在一次测试中,前车突然急刹,华为系统在我们的测试员踩刹车前就已经开始减速。这种"未卜先知"的能力,归功于其端到端架构和强大的视觉感知算法。



其他参赛选手表现

蔚来:顶级硬件,中游算法。六颗激光雷达的豪华配置在夜间确实表现优异,但城市拥堵场景处理逻辑还不够成熟。

比亚迪:性价比之王。硬件配置中规中矩,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在城市通行能力上却超出预期。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如此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

理想:失望。AD Pro 4.0在高速表现尚可,但一进城市就变得"畏手畏脚"。多次出现不必要的急刹,后排乘客体验极差。

特斯拉:曾经的王者风采不再。FSD在中国道路适应性堪忧,尤其是对非标准道路标线的识别率低得惊人。更让人担忧的是,系统过于自信,多次试图强行并线却不得不中途放弃。



犀利结论

智驾技术已经进入"成人期",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功能,而是决定车辆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华为、小鹏和智己组成的新三强格局,预示着中国智驾技术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

最令人惊讶的是技术路线的变革——高精地图正在被无图方案取代,端到端大模型正在吞噬传统的模块化架构。谁能更早实现"训练而非编程"的范式转换,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对消费者来说,2024年将是购买智能汽车的最佳时机。当下的智驾技术,已经超越了"玩具"阶段,真正能在日常通勤中减轻驾驶压力。但请记住,万变不离其宗——再智能的系统,也只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至于华为的逆袭登顶,其实并不难理解。当汽车变成"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通信科技巨头自然比传统车企更有优势。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下一个"黑马",或许就在你的后视镜里。

来源:一梦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