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鼎 7 毛泽东曾多次说过:“西安事变, 刘鼎是有功的 ”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07:35 2

摘要: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乘专列由洛阳到西安,张学良随行。 此外,还带了他的嫡系将领蒋鼎文、卫立煌、陈诚、朱绍良、陈继承、 万耀煌、钱大钧等。

张、杨迫不得已,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乘专列由洛阳到西安,张学良随行。 此外,还带了他的嫡系将领蒋鼎文、卫立煌、陈诚、朱绍良、陈继承、 万耀煌、钱大钧等。

张回西安后,立即去见杨虎城,说明蒋介石态 度顽固,坚持打内战,苦谏无效。杨虎城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策略,张认为要慎重从事,但表示绝不泄露此事。

12月7日,张学 良约杨虎城商量,再劝蒋一次,当天晚上,张到华清池再次谒蒋,痛 哭陈词,进行“哭谏”。尽管张学良苦口婆心,但蒋介石却责备他年 轻无知,受共产党的欺骗和麻醉,竟对张说:“即使你用手枪把我打 死,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变。”

12月10日,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参加人都是他的嫡系将 领,确定了第六次“围剿”计划,预定于12日上午公布。这一消息 很快传了出来。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向张学良通报了国共谈判的情况,即谈判发生了波折,蒋介石将双方停战抗日的谈判改为收编红军的谈判,谈判自然以破裂告终。情况越来越紧!

张、杨以前只 作了简单分工:

即扣蒋事由东北军担任;

解除西安城内国民党军、 警、宪、特武装,逮捕中央军政大员,控制飞机场,扣留军用飞机,由 十七路军担任。

动手的日期则尚未确定。到了这一天,事情已迫 在眉睫,张、杨商定必须抢在前头,于12日清晨行动,双方各自作 好一切准备。

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蒋介石抗日,屡遭碰壁,甚至严词训斥。 迫不得已,于12月12日清晨举行兵谏,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双十 二事变”,史称西安事变。

12月11日深夜,张学良在公馆部署好 兵谏的各项工作,宣布他任总指挥,杨虎城任副总指挥。已过12 点,他才将这一决定告诉刘鼎,并要刘鼎立刻向中共中央通报西安 的行动。

12日凌晨2时,报务员接通了保安的电台,中共中央才获悉了张、杨实行兵谏的情报。

大约在凌晨5时,蒋介石在华清池 后面的山上被抓到后,张又让刘鼎和应德田共同起草给中共中央 的电报,说明蒋已被扣,张、杨关于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八项主张 已向中外公布,邀请中共中央派人来西安共商大计。

发动兵谏后,西安全城实行戒严。当时史沫特莱正在西安,刘 鼎冒险跑到旅馆,告诉她不要离开房间,更不要上街。赫伯特 ·温奇为了通知史沫特莱,上街后又不懂中国话,被哨兵误伤致死,刘 鼎知道后深为悲痛,为他举行了简单的葬礼。

扣留蒋介石后,国内出现了拥蒋浪潮,拥护中央、谴责张、杨的 电报如雪片飞来。张学良原以为一旦扣蒋,定会四方响应,因此感 到意外。

中共中央复电,对张、杨表示完全支持,认为兵谏是义举, 决定派周恩来等前来西安。这使张学良十分欣慰,并让刘鼎随时 准备乘他的飞机去迎接。

最使张学良反感的是苏联的态度,自12 月13日起,苏联的报纸、广播一直指责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破 坏中国反日势力的团结”,甚至无端捏造,指为可能是受日本人指 使。

张问刘鼎:“苏联广播为什么骂我受日本人指使?”

刘只好回 答:“可能他们还不了解情况。”

张由此感到外语广播的重要,他要 刘鼎组织外语广播,以正视听。刘鼎找到史沫特莱,请她帮忙,史 沫特莱爽快地答应。她在西安电台用英语如实地介绍了西安事变 的原因和目的,以及扣蒋后的情况。刘鼎还组织电台人员查封了 东北军中极左派私设的“雷电社”电台,从而使西安电台的外语广 播声誉鹊起,受到国外重视。

中共代表团原定15日由保安起程,后又改为16日可抵肤施。 刘鼎于16日乘飞机到肤施去迎接,但未接到,周恩来一行被民团 阻于肤施城北。

17日,刘鼎再去肤施,这时周恩来一行正骑马绕 城向西南走,见空中有飞机来,遂折返县城。刘鼎要肤施县长高锦尚命令民团不许打枪,将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罗瑞卿、李克农、童 小鹏等迎进城,商请周留下曾三等与高县长商量和平接收肤施事 宜,然后登机飞西安。

刘鼎在飞机上向周恩来等详细汇报了西安事变过程和事变以 来的情况。

包括:张、杨两将军对蒋介石的态度和蒋的反应;南京 政府方面的动向;

宋美龄派端纳来西安的探查和周旋;东北军、西 北军内部主张杀蒋和放蒋的争执;

全国各地、各实力派对事变的态 度;英、美、日和苏联等国的态度;

张学良盼望中共中央来人协助处 理的焦急心情等等。

刘鼎的汇报,对周恩来等了解全面情况,准备 与张、杨商谈,与蒋介石及其代表谈判,从而贯彻中共中央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的总方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月17日下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飞抵西安。周为了 剃须整容,先去七贤庄,张学良几次派人催请。当周恩来等到达金 家巷张公馆时,张学良和文武大员已在楼下迎接。

张见周,第一句 话就问:“美髯公,你的胡子呢?”

周用手一比,说:“刮掉了。”

张说: “啊呀!那太可惜。”

周说:“做统战工作了,要讲点礼貌。”

迎接的人 中有人问:“周先生和副司令熟悉啊?”

周一笑,说:“我们是老朋友 了。”

气氛很是融洽、和谐。

晚饭后,周和张开始商谈。张向周通报了扣蒋的过程,以及扣 蒋后南京和各省的反应,宋美龄营救蒋的情况,英、美的态度,东北 军、十七路军的部署及中央军的态势等。

张表示:“只要蒋介石停 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还拥护他做全国抗日领袖,”

周恩来 同意张学良“如蒋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就释蒋,和平解决事 变”的主张,他接着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说明蒋介石有被迫抗日 的可能,而且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的 联盟将成为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

这次周、张会谈,和肤施会谈同样顺利,两人都很高兴、愉快,一直谈到18日凌晨才 结束。

蒋介石被扣的头两天,态度顽固,拒绝谈任何问题。

14日,端 纳来西安后,向蒋通报了南京方面的情况,蒋的态度有所转变,认 识到他的敌人既不是张、杨,也不是中共,而是南京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因而亲笔给何应钦写了停止进攻三天的命令,让 蒋鼎文和端纳带回南京。

20日,宋子文和端纳飞抵西安,宋单 独向蒋说明,张、杨和中共三方面已取得一致意见,蒋才同意由 宋代表政府参加谈判。

22日上午,宋子文、宋美龄等来到西安; 下午,由宋氏兄妹代表蒋介石,与西安三方面商定以八项政治主 张为谈判基础。

23日上午,正式谈判,至24日上午,双方达成 口头协议。

24日,蒋介石把他同意的条件告诉张学良,主要内 容是:撤军,改组国民党,改组国民政府,联红容共,联苏及释 放政治犯等。

同日晚上,蒋介石会见周恩来,蒋向周表示决定停 止内战,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的目的既已达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何时及如何 释蒋。

释蒋大事本应三方面很好地共同商量,但张学良有个错 觉,以为周恩来、杨虎城都会同意他的意见。

实际上,东北军和 十七路军的官兵中不同意无条件释蒋的人很多。他们深知,蒋介 石阴险狡诈、手段毒辣,完全有可能事后对张、杨下毒手。至于 张学良要亲自送蒋回南京,则几乎无人会同意。由于张学良坚持 要送,杨虎城多次反对无效,不便再坚持自己意见;周恩来则并不知悉。

12月25日下午,张、杨送蒋介石和宋氏兄妹等到西安机场, 蒋在机场发表了简短的讲话,表示今后决不打内战,几天之后叫张 学良回西安,西北的事情由张、杨负责。

张学良随蒋介石等登机而去,周恩来闻讯,急忙赶到机场,已是机去人杳。周为此叹息不已地说:“张汉卿不仅要‘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

张学良、杨虎城用兵谏的手段逼蒋抗日,这在当时是迫不得已 的惟一方法,为扭转危急时局立了大功。

正如埃德加 ·斯诺在《西 行漫记》中所评论的:“中国还不是个民主国家,政治斗争中恢复到 封建手段,其效果是将中国的历史引导到新的方向。”

然而,张学良 忽视周恩来不必亲送的劝告,贸然亲送蒋介石回南京,铸成大错, 不但使西安事变的成果濒临完全丧失的边缘,而且他自己也为此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刘鼎参加中共代表团,在周恩 来的领导下,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既要保卫中共代表的安全, 又要联络和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一回 到南京,就背信弃义地把张学良扣押起来,同时对东北军大事进行 分化,东北军一时群龙无首,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矛盾激化。

以应德 田、孙铭九、苗剑秋为首的主战派少壮军人主张“不放回副司令,不 惜与南京一战”。他们一意孤行,认为除掉主和派的王以哲、何柱 国,就可以掌握东北军,实现他们的主张。

1937年2月2日,他们 悍然派人枪杀了王以哲将军,酿成了使东北军濒临大分裂的“二 · 二”事件。周恩来为了防止东北军的分裂,冒着“保护杀人犯”的风 险,派刘鼎把肇事者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三人送到三原红军驻 地,避免了东北军的内讧。

刘鼎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国家处于危急存亡的历史关 头,以共产党人的责任感和爱国心,毅然接受张学良将军的邀请, 到西安说服并帮助张学良联共抗日。其后又担任中共驻东北军代 表,忠实而又积极地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 策。

时间虽不到一年,但他却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张学良的思想有了实质性的转变。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又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 参加了中共代表团,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 决,十年内战停止,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成为中 国近代革命史上重要的转折点、里程碑。

刘鼎生前曾说过,他一生 做了两件事,西安事变即是其一。

毛泽东曾多次说过:“西安事变, 刘鼎是有功的。”

创办延安摩托学校和抗大特科大队 (1937~1940)

刘鼎在协助周恩来处理完东北军“二 ·二”事件之后,于1937 年3月回到延安。

他考虑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团结一致共同 抗日的局面即将来临,届时苏联政府必然会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 侵略。苏联的援助,首先是军事装备的援助,包括飞机、坦克、装甲 车以及汽车等,有可能通过国民党政府分一部分给红军。而红军 中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十分缺少,如不及早培养,一旦军事装备来 临,定将束手无策。在他脑海里出现了创办摩托学校的想法。

摩 托(Motor)是英语“发动机”的音译名称,军事装备中,大到舰艇、飞 机、坦克,小到装甲车、汽车、摩托车,都有一个大小不等、复杂程度 不同的发动机,也就是心脏部位。摩托学校就以学习汽车发动机 为主要内容,有条件时再逐渐扩大。

同年5月,刘鼎的这一想法得 到周恩来、朱德和萧劲光的支持,中央军委的批准,他被任命为延 安摩托学校校长。

摩托学校的校址就在清凉山下的延安飞机场,刘鼎已三次乘 坐张学良的飞机在这里起降过,这是一个临时使用的简易机场,除了有七八间破旧的平房外,一无所有。摩托学校的创办完全是白 手起家,艰苦办校。

摩托学校的政委是孙开楚,但未到职。刘鼎通过中央组织部 调来傅江任教务长,从兵工厂调来沈丁祥负责总务和接待,还调来 了几位专职教员。学员前后共招了150多人,都是从红军中挑选 的青年骨干,分为两个学员队。

因为没有住房,学员们报到后的第 一个任务就是挖自己住的窑洞。教学设备主要是汽车,都是由中 央军委拨给的,有福特牌轿车二台(其中一台留给中央领导人,作 为工作用车),道奇牌、雪佛兰牌和斯蒂贝克牌载重车各一台,以后 又调来苏联毛斯牌载重车10台;还有国际友人艾黎送给的一些工 具和仪器。

教学完全采取结合实际为主,理论为辅的办法。因为没有教 室,上课和实习均在露天进行,每个学员都有一个马扎,可以坐在 马扎上听讲和笔记。

理论课需要的讲义是由刘鼎和几位教员自己 动手编写的,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多的时间是上实习课。 学校专门拨出一台载重车,将其发动机拆卸下来,放在台架上,边 拆卸,边讲解。学员们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后,就让他们自己动手 拆卸安装。学员们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但学习积极性 很高,情绪热火朝天,都想早日学到专业技术,为抗日战争发挥更 大的作用。

1937年夏天,在学员们基本到齐后,摩托学校举行了开学典 礼。开学典礼由刘鼎主持,朱德总司令亲自到会讲话,他讲到学校 的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要求学员们要以自力更生的精神,艰苦 学习,为了抗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同 时他也期望学员们学到一点技术后,千万不能自满、不能骄傲,须 知知识技能是学无止境的。

延安摩托学校办了一年多,到办学的后期,多数学员已经学会 维修和驾驶汽车。为了充分发挥载重汽车的作用,学校请来几位 汽车驾驶员,承担延安和西安间的货物运输任务。跑了四五趟,对 学校的办学在经费上有所帮助。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汽油的卡 压,没有汽油,跑运输就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 员无处可去,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摩托学校还受中央组织部的委托,负责接待全国各地投奔延 安来参加抗日的科技人员,经过初步的了解与考查,再适当安排到 能发挥其专长的工作岗位去。学校也承担整个边区机动车辆的维 修工作。因此,摩托学校在延安小有一点名气。

摩托学校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在培养边区的技术 力量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学校停办后,大约有50多名 较优秀的学员,由中央组织部分配到新疆,再转到苏联学习飞机或 坦克的修造。后来,这批学员大多成为解放军建设技术兵种的骨 干力量;建国后有些人成为空军和装甲兵等方面的领导干部。其 余的教学人员由中央组织部另行分配工作;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则 交给中央军委总后勤部使用。

1937年,刘鼎和夏明在延安结婚。

夏明,湖南人,工人出身, 参加中共后曾在上海以工人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在敌人的法 庭上表现坚强。西安事变前在赫伯特 ·温奇开设的牙科诊所以护 士名义,协助刘鼎工作;事变后调回延安。

夏明听说刘鼎曾一次被捕,一次被俘,便写信给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询问中央对此事是 否了解?

毛泽东接读此信后在信上批注:刘鼎同志被捕被俘情况, 中央是了解的,对他是信任的。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夏明接到退回的原信,看到毛泽东的批注后,对刘鼎的历史完全放了 心。但由于性格与兴趣爱好的差异,共同生活长期不和谐,以致到1944年组织上批准离婚。

刘鼎在摩托学校停办后,调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政治主任教员, 并兼任中央党校马列主义教员。他先后在以培养高级干部为主的 二大队和培养专业技术干部的五大队任教,同时也常去中央党校 高级班讲授马列主义理论。

1939年6月,抗大总校按照中共中央 政治局的决定,为培养各根据地需要的干部,挺进到晋察冀、晋冀 鲁豫等几个主要的根据地,去办抗大分校。

刘鼎随抗大训练部的 队伍,告别延安,东渡黄河,翻越吕梁山,突破敌同蒲路的封锁 线,穿过敌占区和太行山的崇山峻岭,行程2500多里,到达晋 察冀边区根据地。

根据刘鼎的建议,在抗大开办的第六期,成立 了特科大队,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刘鼎担任特科大队大队长兼政 委,下辖参谋连、机枪连、通讯连、工兵连,专门培养从事参谋 业务和特种兵的技术人才。

在训练部下面,设有一个兵器研究 室,由沈丁祥担任主任,有四五名干部。从延安出发时,就到延 安兵工厂的库房中,选择了机枪、步枪、手枪等各式轻武器,作 为研究对象。

刘鼎对于兵器研究室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刘 鼎对通讯连的培养计划提出了许多创造性意见,主要内容有:

(一)养军鸽,发展军鸽通讯;

(二)养军犬,为部队侦察兵服 务;

(三)开展旗语通讯;

(四)发展灯光通讯。

灯光通讯的器材 由刘鼎亲自画图设计,兵器研究室帮助制造。其结构是用民间的 马灯为光源,制作一个灯箱,灯箱的前面有门,由按钮开关操 纵,以达到夜间通讯的目的。特科大队制作的灯光通讯仪,曾送 到附近的部队试用,受到部队的欢迎。

在晋察冀边区大约工作了半年多,以后又再越正太线,到达八 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所在的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山西省武乡 县蟠龙镇。

特科大队继续在这里工作了几个月,直到刘鼎调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特科大队的工作才告结束;大部分干部随刘 鼎调往军工部,学员则由组织上另行分配适当工作。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