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看国内一些真人普法节目,里面的真实案例基本都围绕着房子的争夺战来,很多亲兄弟姐妹,亲父子母女都当庭反目,互相破口大骂,为了房子撕了个你死我活,亲情变成仇恨。
有时候看国内一些真人普法节目,里面的真实案例基本都围绕着房子的争夺战来,很多亲兄弟姐妹,亲父子母女都当庭反目,互相破口大骂,为了房子撕了个你死我活,亲情变成仇恨。
而如此惨烈的争夺战现在居然已经从国内“杀到”了偏安一隅的新西兰,当然也照样是一地鸡毛,没有赢家。
三天前,新西兰法院的一个围绕亲人房子争夺战判罚既引起了华人圈子的震动,也令大家拍手称快,咱们来看一看。
1
中国父母与儿子的房子争夺战上了新西兰头版头条
我们先来看看新西兰媒体New Zealand herald三天前的报道。
新闻的标题就是:“高等法院裁定儿子必须归还用父母积蓄购买的房子”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新闻写道:
一对夫妇将毕生积蓄转给儿子,希望儿子在新西兰买房,以便他们退休后安心生活。然而,儿子却声称这套房子是赠予的,将其出租,然后试图出售。
由于儿子拒绝交出钥匙,父母不得不将儿子告上高等法院,要求将房产过户到他们名下。
目前,奥克兰高等法院已下令儿子王某将房产过户给他的父母,并要求其偿还以这套房子作为抵押的贷款,并将部分租金收入支付给父母。
两位原告是古稀之年的王先生和许女士夫妇。很多年前,老夫妻的儿子王某(Xin Wang)因与原配夫人离婚了,然后日子过得不是很好。
老父母怕儿子过糟糕的日子,于是,在儿子位于奥克兰西区Te Atatū半岛的房产贷款尚未还清的时候就坚决卖出了在国内的两处住宅,同时搭上了夫妻俩的积蓄,加在一起筹措了44.7万纽币(差不多二百万元人民币)。
奥克兰西区Te Atatū半岛的社区
这些钱既还清了原来房子的贷款,又付清了儿子前妻的出资部分。
不知道是因为信息不透明还是儿子故意的,买房前,老两口错认为“不具备新西兰身份的人无法买房”。
因此,该套房子被登记在了儿子王某名下。儿子当时信誓旦旦地做出了口头诺言:“待二老取得新西兰身份,好大儿便将这房过户给二老。”
听上去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娃娃,然而现实却是这儿子是位薄情寡义之徒。
父母对于自家的儿子当然没有任何戒备之心,于是就由他去了。
在没有父母看管的情况下,王某从10年前开始便将该套“本来就属于爸妈”的房子偷偷地出租了,每周租金630纽币,全装进他自己口袋里了。非但如此,儿子还瞒着爸妈,把房屋用于抵押贷款3.4万纽币,后来再融资达8.1万纽币。
9年前,王某二婚,他在奥克兰东区Flat Bush通过家庭信托买了新房子。时间来到了7年前,父母终于千折百转拿到了新西兰登陆权,他们心想,这下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能够安享晚年生活了。然而来到新西兰以后,他们却发现本来应该是他们的房子都被儿子租出去10年了。
这下老两口可傻眼了。不过,儿子给出了变通方案——让父母先住进自己新买的房子里。自此,更大的风暴就来了。
2
“我把整个人生的一切都给了儿子”
“我把整个人生的一切都给了儿子”,新西兰媒体把这句话作为了新闻的第二标题。
这句话是徐女士在微信上发给儿子的话。中文原文是:“我们把一生辛苦积蓄都给了你,如今却无家可归,还得自己掏钱交房租”。
让我们来看看事态是怎么发展的。
老夫妻搬进儿子的新房子以后,老夫妻和小夫妻在同一个屋檐下柴米油盐,自然会产生矛盾,尤其是婆媳之间的矛盾。
在一次婆婆和儿媳进行的激烈争吵以后,儿子选择了支持媳妇,并要求爸妈搬走,去“另外租个房子住”。
3年前的新春佳节,因为老两口给孙子包的红包“金额较小”,儿子居然当面质问起父母为何如此抠门,乃至于让他和媳妇“丢了面子”。此事之后,老父母终于搬了出去,自己租房子住。因此才有了上面那句在微信上对亲子的对话。
同年三月,儿子更加恶毒的招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他在没有通知爸妈的前提下委托中介去出售该套本来属于爸妈的房子。幸亏被老两口及时发现,申请了产权警示令,才在成交前夜阻止了交易完成。
自此,就像那些普法节目里的冰冷案件一样,爸妈与儿子彻底反目,老父母决定在新西兰通过法律拿回自己的正当权益。
奥克兰高等法院
于是,爸妈把儿子告上奥克兰高等法院,要求法院确认房屋归属权在父母这边,尽管当年并无书面协议。
儿子是怎样应对的呢?
他说,这些钱是父母赠与他的,他才是合法登记的业主。非但如此,他还反诉父母,称他们仅仅“出于婆媳关系不合,而突然反悔”。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是放之世界而皆准的吗?奥克兰高等法院又是怎样裁决的呢?
明察秋毫的奥克兰高等法院法官Greg Blanchard最终采信了爸妈的说法,并条理清晰地指出:
“在没有书面协议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基于信任关系与事实推定:这对老夫妻才是真正的出资人和受益人。”
Greg Blanchard
在以上述明确表述为依据的前提下,法院判决如下:
1,儿子必须将房产正式过户给父母;
2,必须归还以房屋为抵押所产生的贷款;
3,必须支付部分租金收入作为补偿。
目前,儿子的代理律师拒绝媒体采访,其本人也未作出任何公开回应。
不过,这个判决的新西兰华人圈已经传播得沸沸扬扬了,人们奔走相告,拍手称快,可谓喜大普奔!
3
华人圈反响强烈,我们看看大家说些什么
下面咱们就看看广大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对于该判决的留言,看看大家都是什么观点。
有些网友为法官点赞,支持这对老夫妻:
有些网友的观点则较为中立,他们从人性的角度谈论了这件事,表示,最不能试探的就是人性。
当然,也有一些网友是质疑父母这边的,推断父母本身应该也有自己的问题。
看完网友们的观点,我们来看看新西兰专业的法律网站是怎样评判这个案子的。
新西兰法律网站CWG LAW对这个案子进行了一番详解,大家来看看是否有道理。
这个专业的文章我们摘抄一些重点如下:
尽管法院认定(父母与儿子)存在协议,但也考虑了归因信托的概念,这对于理解涉及所谓赠与的财产纠纷至关重要。
归因信托是一项法律原则,当某人出资购买房产,但该房产登记在他人名下时,就会适用该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推定提供资金的人并非有意赠与,因此对该房产拥有受益权。
简单来说,如果A支付了一笔房产,但该房产在B名下,则推定B为A以信托形式持有该房产。如果有证据表明A有意赠予B,则可以推翻这一推定。
法院还讨论了“预付推定”,这是对归因信托的反驳。当财产转移发生在对受让人负有自然义务的人(例如父母对子女)身上时,适用此推定。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推定转让人有意放弃其对该房产的受益权。
然而,预付推定的适用范围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涉及成年子女的案件中。在这起诉讼案中,法院指出,在涉及已成年子女且生活状况良好的案件中,因此,预付推定的适用范围较弱。
重点来了:
在处理涉及家庭成员的财产纠纷时,法院会仔细审查财务贡献背后的意图。
在所有权和财务贡献不明确的情况下,归责信托的概念至关重要。
“预付”推定并非总是适用,尤其是在涉及成年子女的案件中。
那么,这个案子给人们的教训又是什么呢?
本案提醒人们,在转移财产或大笔资金时,尤其是在家庭内部转移时,清晰的沟通和文件记录至关重要。它也凸显了法院愿意超越法定所有权,去判断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其实,这也吻合上面网友做出的评论:
“别试探人性”……
换句话说,就是一切都白纸黑字,落在文案上。
看完了网友们和专业法律网站的观点,咱们也来做一个总结吧:
亲情与血缘,永远是一条珍贵的纽带。然而,在很多人的眼里,亲情与血缘在利益面前不值一提。人间的家庭悲剧也往往是从这种认知开始的。还是那句话,我们不会开着上帝视角对任何人进行道德审判,其实大家能做到的,就是做好自己,维护好人间最珍贵的东西。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