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除了预言什么都准的索罗斯狂挥镰刀割韭菜的时候,一个名叫陈万宁的年轻人却因为炒期货赔了个底朝天,随后入职了一家互联网文学公司。
第二辑:
一棵榕树的生根发芽
1997年的时候,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亚洲,捎带着整个世界的金融圈都开始震荡。
当除了预言什么都准的索罗斯狂挥镰刀割韭菜的时候,一个名叫陈万宁的年轻人却因为炒期货赔了个底朝天,随后入职了一家互联网文学公司。
在这里,他将第一次住花园洋房,第一次坐头等舱。
后来的后来,年轻人开始写剧本,他把这个互联网公司写成“同福客栈”,放到了《武林外传》的剧本里,人们由此记住了他的笔名:宁财神。
不是每个人落魄时,都能遇到自己的“同福客栈”。
宁财神是一个幸运儿,因为他遇到的那家网站,名叫——“榕树下”,一家也许在互联网发展史上都称得上空前绝后的公司。
每个人都对网络文学的起点有着不同的定义。
但有些时候,起点并不重要,只要你足够惊艳,也可以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葛优在电影《甲方乙方》里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甲方乙方》剧照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这一年里,有太多的新元素萌发了出来,为98年的春风埋下来之不易的种子。
在所有后来发了芽的种子里,BBS论坛是一颗,榕树下的个人主页是另外一颗。
前者是爬山虎,不经意间绿了一片天;后者是昙花,刹那间惊艳到所有人。
1997年,美籍华人朱威廉,开办了一个中文个人主页,起名“榕树下”。
图源:“榕树下”
一年多之后,他把个人主页变成了网站。
如果真写一部网文史,朱威廉大概已经是故纸堆里的名字了,蒙着厚厚的尘埃。但如果时光回溯二十多年前,第一代网文人都不会对“Will”这个称呼感到陌生。
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会觉得朱威廉回国创办“榕树下”这件事充满着梦想家的色彩。
我们在上一期说过,最早一批玩网文的人其实就是海外的华人圈,只不过玩票试水写两笔牢骚的人很多,真金白银时间精力砸进来的就鲜有人在了。
朱威廉,正好是那个梦想照进现实的人。
少年朱威廉与父亲及侄子Stephen
在1997年,朱威廉不算奖金,一年大概是五十万美元的薪资水平,而且之后他卖掉自己创业的广告公司,也收获了大笔资金(这个广告公司当时的收购价是1240万美元,直接撑起了榕树下的早期资金来源)。
所以当他说要辞掉公司职务去办个人文学网站的时候,他们公司董事满脸黑人问号地问:“你疯了吗?你现在二十几岁,一年拿着五十万美金,辞职去做什么?”
多年之后,当采访者对朱威廉问出“你当时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时,朱威廉的回答很诚恳:
“我没怎么想,就觉得这是我的使命,我就是要去做这件事情,可能是‘走火入魔’吧。”
按照朱威廉的自述,他从未受过任何文学训练,唯一和文学沾点边的是中学拿过他们郡的第一名,不过那是英文写作。
青年朱威廉
直到创办“榕树下”的很多年之后,朱威廉都没有看过绝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
从任何角度看,朱威廉都不应该是那个缔造了网文传奇的人,可偏偏就是他。
站在1997年的关口上,我们得承认,朱威廉走了一条当时文艺青年所未曾设想的道路。
当大家都在陶醉于港台小说的刀光剑影时,朱威廉想的却是“互联网新技术可以赋予文字全新的力量,让文字传播更快捷,可以让更多的人拿起笔去写”,属实是大格局。
这条路注定了,朱威廉将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打出“文学”两个字,不是球评、不是段子、不是小说或是别的什么的东西,就是“文学”。
“榕树下”网站logo
想做就做,1997年的圣诞节,“榕树下”作为个人主页正式诞生,朱老板开始正式招兵买马起来。
榕树下一开始就和所谓的BBS论坛泾渭分明,论坛时代最讲究的就是自由,这边敲完回车键,写的东西马上就会传遍千家万户,但榕树下偏偏对这个模式说了“不”。
朱威廉采取了一种类似于传统文学杂志的“编辑审核”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作者可以在榕树下的个人主页上点击一个链接(现在一看好像有点诈骗网站的感觉),然后把自己的文章发到朱威廉的邮箱里,小朱同志会夜以继日地审核,然后予以发表。
最初的时候,没有人关注到这个不起眼的个人主页,大概在一周之后,朱威廉的邮箱里才出现了第一篇投稿。
“榕树下”早期主页截图
这是网络文学迈出的关键一步,尽管后来陈村(榕树下的元老之一)曾反思说,编辑模式耗费了太高额的成本。
但假如时光的长河逆流而上,我们以马后炮的视角来看,其实这个模式直到今天也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这些年起点等网站的运营情况来看,一个好的编辑,一次关键的推荐,也许就能创造一个新的大神。
彼时的朱威廉或许不曾想得这么长远,但编辑审核的模式已经足以让榕树下一炮而红。在文学梦还未完全褪色的90年代,大量的稿件飞向了榕树下。
早期的投稿者大多数是白领、教师和学生,散文和随笔大概占到了稿件的80%以上。
单行道文学社团(“榕树下”著名社团之一)
在互联网信息还未泛滥的时代里,所有的投稿者都在盼着自己的文字出现在屏幕之上。
最开始,能做这个工作的只有朱威廉一个人,招聘员工那是后续的事情了。他像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地投入自我。
在咖啡馆、在候机厅,在自己有空闲时间的随便一个角落里,朱威廉都在为了文章的编辑殚精竭虑。
有一次,为了一篇稿子,他在出差过程中不得不从英国打越洋电话到上海,一打就是通宵达旦,所花费的话费高达7000英镑,约合人民币10万元。这在当时的中国大多数地方,都足够买上一套房子。
朱威廉(右)与网友
这一切真的值得吗?朱威廉也曾无数次扪心自问。
许久之后的某一天,当朱威廉来到昆明出差的时候,在机场更新榕树下的网站时,旁边就有人惊呼:“这不是榕树下吗?”
那一刻朱威廉明白,榕树下早已人尽皆知了。
到1997年底,整个中国大陆大概有三十万台电脑接入到了互联网中,而那时候榕树下的个人主页访问量达到了10万+,这是一个在今天看来都有些夸张的数字和比例。
榕树下火了,审核当然不可能再由老板亲自出马。于是,一个星光熠熠的工作班子就此建起来了。
王朔、须兰、阿城、陈村
于是陈村来了,这位在传统文学界已经享有盛誉的前辈,成为了榕树下的艺术总监。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网眼”,他想看看在互联网上,文学能发生怎样奇妙的变化。
于是宁财神也来了,这位后来写出了《武林外传》的大才子,应聘的岗位是网站设计。朱威廉甚至没看他的作品就把他招了进来,而后来被人们呼为“邢捕头”的邢育森,就坐在他的对桌。
“那时候,榕树下的办公室,就像是陈万宁(宁财神)日后笔下的同福客栈”,同事赵波后来这样评价道。
再后来,安妮宝贝和路金波也过来应聘。
励婕(安妮宝贝)
朱威廉至今能够回忆起安妮宝贝来应聘时期的场景,这个后来大红大紫起起伏伏的作家,来面试的时候“穿得很朴素”,朱威廉只用了五分钟就录取了这个姑娘。
这个来自浙江宁波的女孩子后来在榕树下当到了部门主管,98年顺理成章地开始写作。
之后的故事,我们很熟悉了,安妮宝贝凭借《告别薇安》和《七月与安生》一炮而红。
许多年后的年轻人也许不会再记得榕树下,但他们校园外书店的架子上,一定会有安妮宝贝的作品。
安妮宝贝的部分作品
在安妮宝贝最早的一批书迷中,有个来自四川的学生。在偶像的影响下,他开始尝试在榕树下写作,并且参加了那一年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被保送到上海大学,他的名字叫做郭敬明。
后来以小说闻名的他,在榕树下写的内容以散文为主,数年后,这些散文将会出现在那本《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之中。
也许他的那句“愿你是阳光,明媚而不忧伤”,形容那个时代的榕树下和安妮宝贝,更合适一点。
1999年,当满大街还在开着夏利的时候,朱威廉喜欢开着一辆红色的跑车,穿行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宛如一道红色的闪电,期待着划开一个旧世界,抑或是在转角遇到一个新世界。
榕树下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传统文学有可能和网络文学之间打通壁垒,而这个可能在榕树下之后的很多年,看起来都像是毫无可能。
时至今日,路金波、安妮宝贝、今何在、宁财神甚至郭敬明这一代作家,他们的网络作家身份早已变得模糊了。我们总觉得他们不像唐家三少或是烽火戏诸侯那样,前者与晚辈们泾渭分明。
“榕树下”编辑全家福
第一排左起:何从、朱威廉、MC
第二排左起:AVA、陈村、花过雨、SWEETY、航云、根号叁、萧飞、安妮宝贝
第三排左起:KEN13、宁财神、小菜
当我们转头梳理网络文学源头这一并不遥远的起点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是现在的“网络文学”更狭义一些。
小说从来不是文学的全部,80年代朦胧诗派和先锋文学交相辉映的时候不是,现在抑或90年代也不是。BBS论坛为后来的类型小说开辟了一条荆棘遍地的光明之路,而榕树下给了另外一条更艰难的路——
除了小说,文学还有别的可能。
所有的人总是在想象着,历史是一条线,从石器到铁器,从落后到文明,但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历史往往是多元化的。
当90年代末,互联网和网络文学的大戏刚刚开场的时候,BBS论坛是一个“江湖”,里面有刀光剑影,倚天屠龙。榕树下则更像是一个水泊梁山,各路大神在这里出没,大家坐在一起买醉狂歌,畅想着未来书写着的一切。
而朱威廉为这场“聚义堂”前的集会,提供了他们所能想象的一切。
“榕树下”网站签名板
朱威廉也许不是这些年网文平台创业者里面最有能力的那位,却一定是最豪迈的那位。他慷慨地给了员工最好的待遇,让聚义堂前的各位能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在国内大多数人工资还没到四位数的90年代末,朱威廉给宁财神、李寻欢(路金波)和邢育森这“三驾马车”开出了两万月薪的天价,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上海大概能买到6平方的房子。
他给宁财神租了上海的花园洋房作为寓所,同时提供每个月往返北京的头等舱机票一张。
他常常把一大捆美钞扔在路金波手里,让他去换成人民币,惹得后者一阵惊呼。
“我觉得钱是最不值钱的,最值钱的是人,他们才是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朱威廉如是说。
这些“最值钱的人”,凭借着梦想的凝聚力和朱威廉的“钞能力”凑在了一起,创造出了惊人的价值。
“榕树下”三驾马车:刑育森、宁财神、李寻欢
到2000年前后,榕树下的访问量已经达到了每天百万,注册人数则是450万。他们每天可以收到5000多篇的投稿,文学热情顺着网线,正在烈烈燃烧。
有人问,朱威廉你想做网上的《收获》吗?
朱威廉对此哈哈一笑,回答道:可能是《收获》想办个榕树下还差不多。
《收获》的巅峰发行量是十万,而榕树下的点击量则十倍于此。
传统文学和实体出版会是归宿吗?这是那个时代网络文学的终极命题。在对着《收获》谈笑风生的时候,朱威廉也在想怎么让网络文学更进一步的问题。
1999年的6月,榕树下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制作文学节目“今夜不太晚·相约榕树下”的节目,算是开启了跨界之路。
不久之后,榕树下与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合作“夜倾情·榕树下”节目开播, 在每天晚上11—12点,播送网友的精彩文章。
“榕树下”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丛书
后续榕树下又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榕树下网站网络原创作品丛书”,出版在榕树下发表的网络原创作品。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虽然平平,却已经是那个时代网络文学变现所能望见的极限。
不能变现是那个时代互联网企业的通病,但朱威廉依然信心满满,他相信时间和文学的魅力,会解决一切问题。
1999年,榕树下举办了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
在朱威廉和陈村的努力下,贾平凹、余华、王朔和安妮宝贝、路金波等“两代作家”济济一堂,网络文学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传统文学面前。
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颁奖大会
王安忆、王朔、阿城、余华、陈村、宁财神、邢育森、李寻欢、安妮宝贝、Sieg
第一届大赛的冠军是尚爱兰,奖励是一次千岛湖之旅。那次旅行,尚爱兰女士带上了年仅十岁的女儿,小姑娘的名字叫做蒋方舟。
几个月后的跨年夜,在千禧年的烟火下,朱威廉包下了金茂大厦的豪华包间,榕树下的员工们彼此举杯。这群大多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看着窗外的夜空,都相信他们将创造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北岛的诗里说: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但杯子碰撞在一起,何必非得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策划:翟晨旭 夏夜飞行
排版/编辑: 洛溪 夏夜飞行
来源: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