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的诗,汪洋恣肆,才情天纵。但它们如何穿越唐末的乱世,躲过五代的烽烟,安然抵达我们手中?这背后,有一个人的身影,或许不那么广为人知,却至关重要。他就是李阳冰。没有他,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篇章,我们今日,或许真的难以读到。
李白的诗,汪洋恣肆,才情天纵。但它们如何穿越唐末的乱世,躲过五代的烽烟,安然抵达我们手中?这背后,有一个人的身影,或许不那么广为人知,却至关重要。他就是李阳冰。没有他,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篇章,我们今日,或许真的难以读到。
唐朝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世的华彩,瞬间被战火撕裂。这场浩劫,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国运,也彻底颠覆了无数人的生活。李白,这位曾经供奉翰林,得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的诗人,也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他怀着报国热忱,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然而,永王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身陷囹圄,后流放夜郎。虽遇大赦,得以东还,但晚年的李白,已是历经沧桑,漂泊无依。《草堂集序》中记载:“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这八年,是颠沛流离的八年,也是大量诗稿散佚的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这是何等令人痛心的损失!
上元二年(761年),六十岁的李白,穷困潦倒,一身病痛,来到当涂(今安徽当涂)。他投奔的,是时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李白称李阳冰为“季父”、“从叔”。李白曾作《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中既有对李阳冰才华政绩的赞美——“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缙云飞声,当涂政成”;也道出了自己的困境——“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
李阳冰,“气度轩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他收留了这位名满天下却潦倒不堪的族侄。这份收留,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更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段关键的机缘。当涂,成了诗仙生命最后的驿站。而李阳冰,则成了他最后的托付人。
李阳冰,字少温。他并非仅仅是李白的一位族叔,一位地方官吏。他本人,在唐代也是一位极具分量的人物,尤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尊崇。
李阳冰出身名门,他出自赵郡李氏南祖,祖籍河北赵县,后家族有迁徙,他本人是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的家族在唐代颇有声望。其历任缙云县令、当涂县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晚年担任将作少监,世称“李监”。
李阳冰“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他的篆书,是唐代乃至后世的一座高峰。他对自己的篆书极为自负,自诩“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这并非狂言。当时及后世对他评价极高。吕总《续书评》说:“阳冰篆书,若古钗依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法书要录》引《述书赋》称其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更有人直接称他为“笔虎”。
他的篆书,师法秦代李斯的《峄山刻石》,以瘦劲见长,风格“圆淳瘦劲”。代表作《三坟记》,笔划匀称,遒劲平整,“从头至尾粗细一致”,被誉为“铁线描”。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赞他的《般若台题铭》“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法”。王澍《竹云题跋》评其《易谦卦》:“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
这样一位在文学和书法上都有深厚造诣,且身居官位、受人尊敬的人物,无疑具备了整理和保存李白诗稿的能力与条件。更重要的是,他对李白怀有深厚的敬意与情谊。李白在《当涂李宰君画赞》中对李阳冰不吝赞美之词:“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大贤乃生……吐奇献策……缙云飞声,当涂政成……穷神阐化,永世作程。”字里行间,足见李白对这位族叔的推崇。
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李白在当涂病重。诗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病榻之上,弥留之际,李白将这“草稿万卷”托付给了李阳冰。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位是即将远行的诗仙,带著无尽的遗憾与期望;一位是临危受命的族叔,肩负著整理、保存、传播这些不朽诗篇的重任。李阳冰没有犹豫,他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他深知这些诗稿的价值,也理解李白的心境。他在《草堂集序》中写道:“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俾予为序。”即使在他自己即将离任 (“临当挂冠”) 的忙碌时刻,面对李白的病危与托付,他依然承担了下来。
这次托付,是李白诗歌得以系统保存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这次托付,如果李白的手稿在他身后散佚,或者被随意处置,那么,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李白诗歌,恐怕会大大减少,甚至面目全非。
李阳冰信守了承诺。他接手了李白的万卷草稿,开始了艰巨的编辑整理工作。他将这些诗文辑成了十卷,定名为《草堂集》。这个名字,或许也寄寓了对诗人漂泊一生、渴望安居却终未得的追思。
更重要的是,李阳冰为这部诗集撰写了一篇序言——《草堂集序》。这篇序,是现存最早的、也极为重要的关于李白生平与创作的文献。
在这篇序中,李阳冰详细记述了李白的家世:“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他点明了李白家族的显赫出身,也提到了中途的变故与隐姓埋名。他描述了李白名字的由来:“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他赞扬了李白的才情与志向:“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序言中,李阳冰对李白的文学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这样的评价,出自一位本身亦是文学家、书法家的李阳冰之口,分量极重,对后世认识李白的价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序言还记述了李白在天宝年间被玄宗征召入京、供奉翰林的经历,以及因“丑正同列,害能成谤”而最终“赐金归之”的遭遇。这为我们理解李白的人生轨迹和政治失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最后,序言说明了诗集编纂的缘由和过程,以及李白手稿大量散佚的现实(“十丧其九”)。这使得《草堂集》的编纂更显得弥足珍贵。
《草堂集》及其序言,如同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李白的身影,也为后人研究李白、传承其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李阳冰不仅仅是整理了诗稿,他更是用自己的笔墨,为诗仙立传,为其精神张目。
李阳冰编纂的《草堂集》虽然可能不是最完备的版本(毕竟已有“十丧其九”),但它是第一个经过系统整理、并附有重要序言的李白诗集。它的出现,确保了李白的核心作品得以保存和流传。后世诸多李白诗集的版本,大都以此为滥觞,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增补、校订。
李阳冰,这位精于篆书的“笔虎”,以他“力有万钧”的笔力,不仅在石碑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更在文化传承的长卷上,为李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对李白的帮助,始于危难之际的收留,终于身后的整理与传扬。这份超越了普通亲戚关系的情谊,因文学而生,因托付而重,最终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