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可否认的是,生育、结婚问题不单是个人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性问题。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或是我们的参考。而在30年前,著名作家梁晓声就已经预言了当今社会现状。
文 | 长安原创 杜绝抄袭
去年,中国结婚登记人数跌破600万大关,这已是连续9年下跌;2025年第一季度,登记结婚人数继续暴跌。
之前是鼓励多生育——生三胎。而今,很多地方出台政策,发放登记、结婚补贴,只要登记结婚,就发放真金白银,年轻人结婚不用户口薄。
不可否认的是,生育、结婚问题不单是个人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性问题。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或是我们的参考。而在30年前,著名作家梁晓声就已经预言了当今社会现状。
“老龄化社会的隐性危机” 是当前中国社会讨论关注度最高、影响最大的议题。梁晓声说:“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导致未来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代际矛盾与社会保障压力并存。”
现实印证,梁晓声很有预见性——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19%,延迟退休、养老金缺口、独生子女“421家庭结构”(4老人+2夫妻+1孩)压力凸显,“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体系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独生子女的“至暗”时刻
之前,网上看到一个故事:凌晨3点,北京朝阳医院住院部走廊,36岁的李敏蜷缩在陪护椅上,手机屏幕亮着——她刚收到部门群消息:“明早9点项目复盘会,所有人必须到场。”
病床上,70岁的父亲因脑梗半身瘫痪,正发出含糊的呻吟;300公里外的石家庄老家,患有糖尿病的母亲独自在家,半小时前打来电话:“降压药吃完了,你能叫个跑腿吗?”
这是李敏连续请假的第7天。作为独生女,她不得不面对“421家庭”的残酷算术:丈夫在深圳出差,6岁儿子托给邻居照看,而她卡里只剩2.3万元——护工一天280元,父亲的自费进口溶栓针剂每支6000元,母亲的胰岛素每月要花800元。
三天前,主管暗示她:“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昨天,母亲把存折塞给她时哭着说:“这15万本来是留给你买学区房的。”此刻,护士拿着账单过来:“13床欠费了,今天必须续上。”
走廊尽头,一位护工正用手机外放短视频,喜庆的女声刺破寂静:“三孩政策好,国家给补贴!”李敏突然捂住脸,指缝间漏出压抑的抽泣——她想起上周儿子在电话里问:“妈妈,儿童节你能带我去动物园吗?”
不生育背后,往往暗含着很多社会的残酷。如今社会的快节奏,人们早就摒弃了“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思想,没有钱寸步难行的教训每一个人都领教过。结婚是1+1大于2的锦上添花,而不是去扶贫。
如今的年轻人,与其说是活得现实,还不如说是活得更通透、理性了。只要生孩子、结婚了,就会被绑在资本的车轮上,当牛做马一辈子兢兢业业。
计划生育,使中国用30年走完日本70年的老龄化进程,2022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8%)已接近日本1990年水平18.2%,但人均GDP仅为当时日本的1/4;
日韩通过移民缓解劳动力短缺(外国劳工占日本劳动人口的2.8%),而中国户籍制度、文化排他性导致难以复制此路径;
日韩尚有“三世同堂”传统残余,而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使“4-2-1”家庭结构(4老人+2中年人+1孩)的养老负担远超日韩。
与日韩高度城市化不同,作为一个世界性农业大国,中国仍有36%农村人口,这加剧了老龄化危机的复杂性。当前来看,现在很多农村老人看不起病,没有医疗保险,甚至得了病,依然只能凭“运气”。
农村“未备先老”——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老人超1600万,乡村医疗资源匮乏(每千人口医师数仅为城市的1/3);
养老金“双轨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均仅200元,不及城镇职工的1/20,可能引发代际公平性质疑;现在一些年轻人,倒是清醒,社保从最初的15年时间又一次拉长到25年,当代人年轻人缴纳,他们担心未来是否会享受得到,还得另说。
中国正在复刻日韩的老龄化轨迹,但叠加了“未富先老”“制度性障碍”“超大规模人口”三重压力。若不能突破补贴式政策的窠臼,转向降低住房教育成本、重构性别平等、建立普惠型托育体系等深层改革,或将面临比日韩更严峻的社会危机。
年轻人不结婚,不生育,与父母冲突越来越大。但是,赡养父母,是他们的最后倔强——陈浩蹲在医院楼梯间修改PPT,母亲第三次打来电话:“护工一天280,太贵了。”他盯着病房走廊滚动屏上的“延迟退休至65岁”新闻,喉咙发紧——房贷还剩23年,组长刚否决了他晋升申请:“你上月请假5天带爸做化疗,不符合企业文化。”
凌晨回家,父亲把存折拍在桌上:“把这套老房子卖了治病,别耽误你前程。”陈浩突然失控:“卖了房你们住桥洞吗?我35了连婚都不敢结!”母亲抹着泪打开抖音直播,主播正嘶吼:“年轻人不赡养父母就是白眼狼!”
第二天,朋友圈发了“独生子女的命也是命。”评论区瞬间炸了——亲戚骂他冷血,同事阴阳“矫情”,而高中同学留言:“我爸妈卖了房帮我付首付,现在他们住养老院。
不结婚、不生育,老龄化的严重性,或者说其可怕之处,在于它会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发展方向——银发经济更像是售后工作,可能会使社会失去创新动力,再者,滋生一些低端化产业。
结婚是房产、教育、医疗的配套,而不单单是一张证那般简单。
“五四”刚过,当代青年听到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后,不知道心底会不会泛起涟漪。
精神世界的匮乏,或许不是年轻人的错。当我们不再深刻,觉得文化、思想高高在上、阅读被丢弃的时候,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社会。
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说,“当LV包比图书馆更易获得崇拜,文明的脊椎正在弯曲。” 消费主义狂潮下,重建精神家园已是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战争。
“精致穷”“网红经济”“奢侈品崇拜”等现象普遍,社交媒体加剧了消费主义的蔓延,年轻一代的负债率上升,花呗、信用卡透支。
重庆洪崖洞茶馆,推出“298元《红楼梦》主题下午茶”,99%顾客只拍照不阅读餐单上的原著金句;
一些电商平台“哲学黑胶唱片”月销千件,购买者中83%未拆封,仅用作INS背景墙。脚在泥泞里的年轻人,如何打破“物欲旺盛—精神贫瘠”的死循环?
没有完美的社会,只有看清现实,明白处境,然后接受发生,加固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实的疲惫感才能对冲掉。
就像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一书的多方面预言,他也给出了生活破解之法。阅读它,不仅是看清现实,也是一次人生方向、精神世界的夯实。毕竟,人生的觉悟,不是凭借想象光明,而是靠意识到黑暗开始的!下方链接即是:
来源:长安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