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号蠖公,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及文物鉴定家。他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等学术大师,毕生致力于甲骨文、金文、简牍等古文字研究,著有《殷墟文字类编》《十二家吉金图录》等经典著作,被誉为"甲骨学四堂"
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号蠖公,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及文物鉴定家。他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等学术大师,毕生致力于甲骨文、金文、简牍等古文字研究,著有《殷墟文字类编》《十二家吉金图录》等经典著作,被誉为"甲骨学四堂"之一(与董作宾、郭沫若、唐兰齐名)。在书法艺术上,商承祚以篆书见长,其作品融金石气与书卷气于一炉,对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界影响深远。
商承祚题秦文字瓦当
纸本镜片 44x34cm
题跋:
“秦文字瓦当。
维天陵云延元万年天下康宁。
文字瓦当是线和点的图案,至汉代已成全盛时期,在图形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纵长行短,互为辟就的变化。字数多少不等,书体各尽不同,烂漫多姿,以雄密茂美的章法和饱满酣畅、质朴淳厚的气韵,给人以安定、丰满舒畅的艺术享受。
一九七六年冬月
商承祚藏并识 ”
钤印:
①商承祚印
② 一九零二年生
注:广州梦墨斋藏
一、题跋内容解析
此幅《商承祚题秦文字瓦当》作于1976年冬,是先生对自藏秦代文字瓦当的学术性题跋。瓦当铭文"维天陵云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为典型的秦代祈福吉语,字体介于篆隶之间,可见当时文字演变轨迹。商承祚在题识中强调瓦当文字本质是"线和点的图案",揭示其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汉代瓦当在有限圆形空间内通过"纵长行短,互为辟就"的章法处理,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律。
至于艺术价值,商承祚则以"雄密茂美"概括其章法,"饱满酣畅、质朴淳厚"形容其气韵,最终升华为"安定、丰满舒畅的艺术享受"的审美体验,展现出学者型艺术批评的深度。
二、题跋书法艺术特色
此件题跋,商承祚以行书跋文形成书就。取法颜真卿《争座位帖》,浑厚中见灵动。落款钤印两方白文印"商承祚印"与纪年印"一九零二年生"左右呼应,前者取法汉印的朴茂,后者借鉴秦印的率真,暗合瓦当的金石渊源。印面斑驳的残损感与瓦当的岁月痕迹形成跨越千年的共鸣。
三、学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
题跋体现商承祚"以物证史"的学术路径。他将瓦当文字置于秦汉书法演变脉络中考察,指出其"字数不等、书体不同"的多样性特征,为后世研究者提供方法论范例。
这种"藏品+题跋+钤印"的形式,承袭了清代以来吴大澂、陈介祺等金石家的学术传统,将考据、鉴赏、书法三者完美结合,堪称现代金石题跋的典范之作。
四、社会影响与当代启示
此作不仅见证商承祚个人收藏体系(其"锲斋"藏瓦当数百件),更推动二十世纪后期金石学研究复兴。1970年代末,这类题跋作品通过《文物》《书法》等刊物传播,启发王镛、石开等书家探索"金石味"的现代表达。今日重读,犹能感受其"质朴淳厚"的美学主张对当下浮华书风的矫正意义。
商承祚此跋以寸楷之工展现宇宙之象,在方寸之间构建起连接秦汉与当代的审美通道。学者风骨与艺术家眼光的交融,使这段题跋既是对秦代工匠智慧的礼赞,亦为二十世纪中国金石学写下生动注脚。当我们凝视瓦当斑驳的文字与题跋流动的墨线时,仿佛看见中华文明"线"的艺术从甲骨、青铜、陶瓦一直绵延到宣纸上的生命轨迹。有七言律诗《咏商承祚》一首为证:
契斋笔墨溯殷商,金石千秋骨力苍。
刀契龟甲传古意,毫挥简帛续文章。
秦碑汉印融神韵,楚篆吴钩入典藏。
莫道斯人乘鹤去,遗风犹自润天南。
来源:宝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