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文写到黄景仁堪称“史上最穷”的《癸巳除夕偶成》,但也有人说:若论史上最扎心的“哭穷诗”,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才是天花板。
上文写到黄景仁堪称“史上最穷”的《癸巳除夕偶成》,但也有人说:若论史上最扎心的“哭穷诗”,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才是天花板。
诗中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至今仍在刺痛所有读书人的软肋。
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被余秋雨称为“中国最绝望的文人自白”,看一个天才如何被时代逼成了“无用之人”。
1749年,黄景仁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书香门第。
这个“地狱开局”的才子:
①、4岁丧父,母亲带三子乞食族人,年夜饭是供桌上的冷馒头
②、9岁作《江行杂咏》惊动全城,却因买不起纸笔,在祠堂墙上写满诗句
③、15岁中秀才,主考官惊叹“李白再世”,庆功宴却是赊来的半斤糙米+野菜
最讽刺的是,他20岁写下震惊文坛的《杂感》,诗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竟成命运预告——往后15年,连续考了八次乡试,黄景仁却再没有一次考上。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句句不提穷,字字皆绝境:
①、精神破产:开篇就自嘲“修仙成佛都不成”,直接把读书人打回现实泥潭
②、杀人诛心:“十有九人堪白眼”揭穿世态炎凉,比杜甫“亲朋无一字”更刺骨
③、终极暴击:“百无一用是书生”七个字,把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尊严撕得粉碎
史学家钱仲联曾说:“此诗之穷,不在破衣烂衫,而在脊梁折断。”
更惊人的是,这首诗预言了他的一生——此后14年,他亲历幼子饿死、妻子病亡、母亲停尸无钱下葬,最终在34岁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
黄景仁的“穷”不止在物质:
①、当衣写诗:寒冬典当最后一件棉袍,换纸笔写下“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②、卖字葬母:母亲病逝时,他跪在当铺前写挽联,三天三夜凑齐棺材钱
③、蹭灯读书:蹲在富人家墙外借光夜读,被泼洗脚水后写下“我亦艰难来人世,知君何事泪纵横”
最锥心刺骨的一幕发生在1781年:
他跪求富商资助他的诗集出版,对方却让他当场写首“吉利诗”。
当《杂感》中“春鸟秋虫自作声”变成现实,这个曾笑傲文坛的天才,在权贵眼里不过是只会鸣叫的秋虫而已。
1783年,这个用生命写“穷”的人迎来宿命般的结局:
①、最后一笔稿费:4两银子,刚够买口薄棺(还不够运费)
②、死亡倒计时:肺病咯血中为债主写挽联,换三日喘息之机
③、跨省众筹葬仪:好友洪亮吉带棺奔走四千里,沿途靠诗人捐款凑路费
更残酷的是,他死后59年,《南京条约》签订。
那个他预言“风蓬飘尽”的时代,终是来了。
2、社会手术刀:诗中“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控诉,揭开了科举制最血腥的伤疤
3、终极悖论:当他为活命写的应酬诗散佚殆尽,这首“绝望之作”却流传至今
今天重读《杂感》,不是在围观古代文人的悲惨世界,而是照见每个时代“无用之人”的困境。
当我们在直播间喊着“破防了”时,这个240多年前的诗人早已写下终极答案——真正的贫穷,是春鸟不得不作秋虫声。
从黄景仁的传奇故事中,大家能否学到些什么?欢迎留言交流!
来源:品史悟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