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场,堪称星光熠熠的“千年第一榜”——苏轼、苏辙、曾巩等唐宋八大家成员在此崭露头角,程颢、张载等思想家亦位列其中。然而,最终摘下状元桂冠的,却是一个令后世稍显陌生的名字:章衡。这位连中三元的奇才,论学识可抵文豪,论能力不逊能臣,论人品更被时人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场,堪称星光熠熠的“千年第一榜”——苏轼、苏辙、曾巩等唐宋八大家成员在此崭露头角,程颢、张载等思想家亦位列其中。然而,最终摘下状元桂冠的,却是一个令后世稍显陌生的名字:章衡。这位连中三元的奇才,论学识可抵文豪,论能力不逊能臣,论人品更被时人称为“完人”,却为何在历史长河中光芒渐隐,名气远不及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便从他被尘封的人生中,探寻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一、被文名掩盖的“六边形状元”:全能型士人的时代困境
章衡的起点,堪称宋代士人的顶配:
- 神童级学识:十岁能文、十五通经史,十八岁便以“连中三元”之姿蟾宫折桂,连欧阳修都惊叹其“才冠天下”。
- 跨界型能力:不仅精于诗词文章,更擅长军事、水利、财政等实务——曾以精准箭术震慑辽使,在地方任上兴修水利、整顿盐政,甚至撰写《编年通载》梳理历代兴衰,被司马光赞为“博古通今之才”。
- 完人级人品:史载他“性淳厚,不矜名节,遇事敢言”,一生不结党、不逢迎,晚年退居乡里仍以诗书教化子弟,口碑无懈可击。
但在重文轻“术”的北宋士大夫圈层,他的“全能”反而成了短板:
- 文学光芒被碾压:当苏轼以“大江东去”震铄词坛、欧阳修以《醉翁亭记》定义散文美学时,章衡务实的诗文显得过于“平淡”。
- 实务能力被轻视:士大夫更推崇“坐而论道”的清贵,他治水筑堤、整顿财政的功绩,被视为“吏事”而非“大学问”。
- 低调性格成劣势:唐宋八大家个个性格鲜明(如苏轼的旷达、王安石的偏执),而章衡“不矜不伐”的中庸,在追求个性的文学史上难留印记。
二、比能力更稀缺的,是千年不变的“清流底色”
若说唐宋八大家以文才名世,章衡则以“人品”立世。在北宋党争腥风血雨中,他的处世哲学堪称一股清流:
- 不站队的硬骨头:新党旧党之争如火如荼时,他既不依附王安石推行新法,也不追随司马光全盘否定,而是专注于盐铁、吏部等具体政务,被同僚评价为“眼中只有国事,无人事是非”。
- 敢说真话的直臣:任三班院主管时,他冒死弹劾官场舞弊,甚至与宰相当庭争辩;出使辽国时,面对辽主挑衅,他以“燕云十六州本属中原”严词驳斥,维护国家尊严。
- 舍利取义的担当:晚年退休后,他将皇帝赏赐的财物尽数捐给家乡书院,自己“居陋巷,服布衣”,践行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
相较之下,唐宋八大家中的部分人物,反而在人品上存在争议:
- 王安石变法虽利国,却因“党同伐异”被诟病“执拗”;
- 苏轼虽旷达,却曾因“乌台诗案”流露政治幼稚;
- 曾巩虽醇厚,却在史料中难见直面权贵的硬气。
章衡的可贵,在于他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真正熔铸于一言一行,堪称士大夫精神的“完美模板”。
三、章衡的现代启示:当“人设”退潮,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力?
千年后的今天,章衡的“默默无闻”与唐宋八大家的“顶流地位”,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评价体系的变迁:
1. 流量逻辑下的价值误判
唐宋八大家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暗合了“人设鲜明=传播力强”的规律——他们或是“文坛顶流”,或是“政治明星”,或是“悲剧偶像”,天然具备话题性。而章衡这样“没有缺点”的“完人”,在追求“反差感”“戏剧性”的传播环境中,反而容易被视为“不够有趣”。
启示:现代社会对“网红”“顶流”的追捧,是否也在忽视那些“低调务实”的实干者?如科研领域的隐姓埋名者、基层岗位的默默奉献者,他们的价值,不应因“曝光度”而被低估。
2. 多元评价的缺失之痛
北宋士大夫以“文名”论高低,章衡的实务能力被边缘化;当今社会,类似的“单一评价标准”依然存在——名校生瞧不起技术工人,白领轻视服务业从业者,流量明星盖过科研专家……
启示:正如章衡的“全能”本应是优势,社会的进步需要承认“多元价值”:有人以文传世,有人以技报国,有人以善育人,每种真诚的付出都值得尊重。
3. 清流精神的永恒价值
在北宋后期的腐败官场中,章衡的“不结党、不逐利”显得格格不入,却如同一束光,照见士大夫的初心。当今时代,面对浮躁风气、利益诱惑,这种“坚守底线”的品格愈发珍贵——
- 职场中,不参与恶性竞争,专注提升能力;
- 生活中,不盲目追逐流量,保持独立思考;
- 社会里,不随波逐流,守护内心的正义与良善。
结语:被遗忘的,或许正是最珍贵的
章衡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价值衡量”的千年隐喻:当我们沉迷于“名气”“职位”等外在标签时,是否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他没有苏轼的“明星光环”,却有比常人更纯粹的家国情怀;他未达权力巅峰,却在每个岗位上做到了“问心无愧”。或许,比起“成功学”的范本,他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真正的高贵,不在于被多少人记住,而在于是否守住了内心的清明。
下次翻开宋史时,不妨在唐宋八大家的华章间,留意这个低调的名字——章衡。他的光芒,虽不耀眼,却穿越千年,依然温热。
武汉刘存英
2025年5月5日
来源:穿梭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