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一假期,全市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据市商务局统计,全市100家重点商贸企业预计实现销售额13.1亿元,同比增长5.5%。
昨日
微信团队发布的
2025“五一”数据报告显示
假期微信支付交易笔数增长超10%
苏州位列全国消费热度城市第八位。
数据报告显示
五一假期微信支付商业支付交易笔数
同比增长超10%
广州、北京、上海成全国消费热度最高的三个城市
成都、重庆、深圳分列第四至第六位
东莞、苏州、杭州、佛山同样跻身消费热度前十
今年五一假期,全市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据市商务局统计,全市100家重点商贸企业预计实现销售额13.1亿元,同比增长5.5%。
昨天,位于山塘街504号
亚细亚影视基地完成升级
化身“山塘三里半”特色文旅空间
正式对外开放
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新地标,以北宋王安石与苏轼所作的“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对联为灵感,通过空间焕新,注入文创、餐饮、数字非遗等各类新业态,成为古城更新的鲜活样本。
业态创新
打造Z世代古城引力场
暮色初合时,一家从云南大理走到江南水巷的民谣酒吧,在“山塘三里半”生长出独特的江南基因:驻唱歌手在原创民谣间穿插评弹小调,三弦与吉他的对话,演绎着古城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沿着石板路前行,国潮与市井在此无缝对接。喜马音乐酒馆的Livehouse里贝斯与吉他声氤氲成趣,“食局”创意餐厅的传统食材在新式料理手法中焕发新生,这些带着苏州基因的新派门店,共同构成街区“守正创新”的商业拼图。
作为古城促进文化消费的创新试验田,“山塘三里半”既瞄准“大冰的小屋”“食局”等自带流量的潮流品牌,要求其融入姑苏元素进行在地化改造;也力邀老字号与非遗衍生品牌,鼓励其通过场景重构触达年轻客群。这种双向赋能的招商策略,让传统与潮流在街区内形成生态共振。
科技赋能
非遗实现“破圈”与新生
走进“山塘街三里半”的智慧非遗空间,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跨界对话正在精彩上演,精心修复的郁家祠堂如今化身为展示姑苏传统工艺的智慧展厅。
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动态《数字山塘胜景图》,卖花阿婆悠扬的“栀子花、白兰花”叫卖声通过三维技术萦绕耳畔,让人仿佛穿越回老苏州的街巷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区的“智能织布机”,观众推拉操作杆,红外感应系统立即捕捉动作,AIGC技术同步解构缂丝、宋锦等传统纹样数据,在巨幕上生成专属花纹。这种“参与式传承”让非遗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一位体验者兴奋地表示:“我亲手织出了带有个人风格的云锦图案,原来老祖宗的手艺这么酷!”
场馆整合了动作捕捉、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多项前沿科技,将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传统制造过程,转化为即时可见的数字艺术创作。“我们不是要替代传统工艺,而是希望通过科技手段降低体验门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项目负责人表示。
时空折叠
从影视基地到“可漫步的文化场”
作为《激战江南》等多部热播剧的取景地,亚细亚影视基地拥有大量明清、民国风格的建筑群。此次改造中,保留了原有建筑结构,通过“修旧如旧”完成功能重构,实现了从影视基地到沉浸式文化空间的成功蜕变。
踏入街区,仿佛跌入老电影的慢镜头——1930年代风格的路灯下,“如意珠宝行”“开化寺大旅馆”“华琦化妆品”等招牌处处透露着民国时代的独特韵味。最引人注目的是街角的“锦笙旗袍店”,这里陈列着数百套精心复刻的民国服饰,从绣有苏绣缠枝莲的月白真丝旗袍,到藏青色竖领长衫,每一件都还原了当年的工艺细节。游客换上这些服饰,即刻化身老电影主角 。
青灰砖墙镌刻着摩登时代的密码,铸铁雕花栏杆缠绕着泛黄的光阴……这里像是一座没有边界的沉浸式摄影剧场,每个角落都是游客的“无滤镜片场”。目前,项目管理方正在积极引进小剧场及照相馆等业态,届时游客可以在实时互动的环境里体验民国风情。
老字号在玻璃橱窗里续写新篇,新品牌在青砖墙下寻得根脉,年轻人则在味蕾与镜头的双重体验中,悄然收藏起关于姑苏的温暖记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至此,在品味美食、欣赏艺术的同时,也爱上了这座古城的人文底蕴。
来源:听风告别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