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内蒙古乌海市明确2025年度全市诚信建设工程4大领域36项重点任务,为接续实施诚信建设工程标注了“施工图”、细化了“任务书”、倒排了“时间表”。就一季度而言,不论从政务诚信到司法公信,还是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厚植诚信文化,乌海市以“多点突破”之势,推动诚信工
近日,内蒙古乌海市明确2025年度全市诚信建设工程4大领域36项重点任务,为接续实施诚信建设工程标注了“施工图”、细化了“任务书”、倒排了“时间表”。就一季度而言,不论从政务诚信到司法公信,还是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厚植诚信文化,乌海市以“多点突破”之势,推动诚信工程从“蓝图”转化为“实景”,给出了一份以法治筑基、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机制破题
从“败诉复盘”到“综合查一次”
“政务诚信也是一张城市名片,发挥好政务诚信‘首信’的示范作用尤为关键。”乌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崔晓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乌海市司法局今年着重从降低行政机关败诉率入手,以建立行政败诉案件“一案一复盘”“典型案例重点分析”机制为切口,逐案解剖行政机关败诉案件,通过制发监督意见书、召开专题分析会,推动行政诉讼败诉率持续走低。
乌海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积极推进机制创新,让群众感受到“阳光政务”的温度。一季度网上办件量突破2949件,区域协调发展将覆盖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
此外,乌海市海南区创新推出“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模式,多部门检查“化零为整”,海南区某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过去三天两头迎检,现在只查一次,问题查清了,效率高了,干扰少了!”
融资纾困
一份信用报告撬动“千万活水”
鄂尔多斯农商银行乌海支行了解到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因储备原材料面临资金短缺的实际后,立即组织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今年1月份,通过质押黄河水权的担保方式助企纾困,为企业注入了“信用活力”。
在该公司车间,机器轰鸣声中,财务总监刘国胜向记者展示了“水权贷”合同——凭借水权质押,企业成功获贷2000万元。“过去缺抵押物融资难,现在信用成了‘真金白银’!”刘国胜的感慨道出众多企业心声。乌海市的信用建设与金融血脉深度融合,依托自治区融资平台引入20家机构,创新开展“水权贷”“节水贷”“信易贷”业务,累计促成信用融资超28亿元。
乌海市发展和改革委的改革更具突破性:无违法违规证明从31项拓展至43项,一份专用信用报告即可替代多份证明。信用修复“一日办结”机制已为1195家企业重塑信用,2097条行政处罚记录被“清零”。通过一项项务实的举措,使一家家企业轻装上阵,成功打造了信用赋能、服务提速营商新生态。这些突破性改革不仅让守信激励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金钥匙,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文化浸润
从“苏强食堂”到万人宣讲
近期,在“乌海融媒”“文明乌海”等新媒体平台播发乌海市身边好人苏强诚信事迹,其中漫画《苏强:以“诚”待人 以“信”立业》和短视频《我叫苏强开的食堂》被广泛关注,这位开办“良心食堂”二十余年的餐饮人,已成为“诚信乌海”的代言人之一。
乌海市委宣传部构建的“典型示范+传统文化引领”双轮驱动模式让人看到,通过在全媒体矩阵打造诚信IP,把诚信文化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打造“情韵乌海·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传统文化中感受诚信文化的魅力,增强诚信理念的认同感和感召力。
乌海市教育局正在全市中小学组织一堂堂特殊的思政课。在乌海市实验小学,孩子们通过情景剧演绎“诚信还钱”故事,让“诚信教育从娃娃抓起”成为社会共识,让美德在全市大地广泛生根。另一场全市诚信标语征集活动中,收到标语130余条,掀起了全民诚信讨论热,构筑起“守信光荣”的城市风景线。
司法亮剑
虚假诉讼监督与执行攻坚并进
记者采访时,乌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唐勇拿出了一份文件——自2024年检察院与法院、公安局、司法局联合出台虚假诉讼查处办法后,检察监督成效显著。精准制发了4份再审检察建议书,依法对总标的额达40多万元的虚假诉讼案件启动法律监督程序,有效整治了司法领域的假官司乱象,有力捍卫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
与此同时,法院系统掀起执行风暴:乌达区法院通过组建“快执团队”,强化案件“繁简分流”,14件案件仅用时6天便案结事了。
在海南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退休法官老张正化解一起欠薪纠纷。“我们发挥经验优势,把矛盾化解在诉前。”老张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调解成功率:99%。而乌海市司法局打造了“律师助企公益咨询点”,产生的法治体检报告也成为了企业“避坑指南”。
诚信建设不是一阵风,而要像黄河水一样持续滋养城市肌理。从机制创新到文化浸润,从金融活水到司法护航,乌海市的诚信建设工程既有“硬制度”的刚性,也有“软文化”的温情。当政务诚信树起标杆、商务诚信激活市场、社会诚信凝聚共识、司法公信捍卫正义,这座塞外煤城正以法治与信用的双重保障,向着“近者悦、远者来”的营商环境新高地奋进。
来源:内蒙古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