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吉林省长春市的老厂房上演了一场“变形记”,从尘封的工业记忆摇身一变,成为活力四射的文旅新地标,生动诠释了工业遗产与现代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吉林省长春市的老厂房上演了一场“变形记”,从尘封的工业记忆摇身一变,成为活力四射的文旅新地标,生动诠释了工业遗产与现代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
走进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斑驳的墙壁、锈迹斑斑的管道,无声诉说着这座始建于1932年的长春市第一净水厂的百年沧桑。作为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净水工业文化遗址,它曾一度沉寂,如今却因为一部原创戏剧《南岭1932》的上演而重焕生机,为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南岭1932》以南岭净水厂原厂房为舞台,巧妙保留了老厂房的历史肌理与工业风貌。当灯光渐暗,观众仿佛踏入时光隧道,在行进式的观演体验中,穿梭于净水车间、泵房等特色空间,跟随跌宕起伏的剧情,沉浸式感受伪满洲国时期老长春的风云变幻。演出中,老厂房的每一处角落都被赋予新的故事内涵,幽暗的廊道化作秘密通道,陈旧的设备成为剧情道具,让历史与艺术在此深度交融。该剧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热烈讨论。
“第一次在老厂房里看剧,这种体验很不一样!”观众李女士在演出结束后分享观剧感受,“像是自己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演员就在身边表演,厂房的每个部分都成了剧情的一部分,这种沉浸式的观感是独一份的。”另一名年轻观众王先生也感慨:“原本以为老厂房只是一处破旧的建筑,没想到通过植入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把它变成了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空间。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正是因为《南岭1932》才走进老厂房,进而对长春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赵海英表示,“南岭1932戏剧空间”项目是长春市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工业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它不仅激活了沉睡的工业遗产,还探索出了一条工业遗存与文旅消费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未来,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将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文创企业、餐饮住宿商家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的文化驱动力。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转型之路,远不止于一场戏剧的成功。园区在保留工业遗迹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造升级。曾经的净水生产区域被打造成集展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空间。老旧的厂房被改造成工业文化博物馆,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展示长春水工业的发展历程;露天的蓄水池经过生态修复,变身成碧波荡漾的景观湖,湖畔增设了步道、休憩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旧机床和机械零件,经艺术家巧思变成可爱小丑、飞驰骏马等雕塑;墙壁上色彩斑斓的涂鸦,与老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似一场来自不同时空维度的对话。每逢周末、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老厂房成了城市文化生活的新中心。
无独有偶,作为曾经国内最大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的老长春拖拉机厂,也完成了从工业地标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蜕变。如今的“长拖1958”,在保留老厂房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新商业、打造新场景,将工业文化与现代生活进行融合。轮廓硬朗的老厂房、锈迹斑斑的机床,与商铺、艺术装置交相辉映,新旧碰撞间迸发出独特的魅力。这里不仅有工业主题的展览馆、书店、剧场,还会定期举办音乐节、艺术展等活动,成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潮流文化聚集地。
从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到“长拖1958”,长春的老厂房转型实践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们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传承城市记忆、推动文旅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将会有更多老厂房实现华丽变身,续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为城市发展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报记者 程俣薇)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