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零售巨头胖东来持续占据热搜榜单,从商标侵权纠纷到玉石销售争议,再到创始人于东来的强硬维权姿态,一系列事件折射出实体企业在网红经济与网络舆论中的复杂处境。本文将基于公开事实,梳理近期事件脉络,分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社会影响。
——从商标侵权到玉石风波,透视实体零售的舆论困境
2025年,零售巨头胖东来持续占据热搜榜单,从商标侵权纠纷到玉石销售争议,再到创始人于东来的强硬维权姿态,一系列事件折射出实体企业在网红经济与网络舆论中的复杂处境。本文将基于公开事实,梳理近期事件脉络,分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社会影响。
一、商标侵权争议:浙江“胖都来”的碰瓷疑云
2025年5月1日,浙江嘉兴一家名为“胖都来”的卖场高调开业,其名称与“胖东来”仅一字之差,引发公众质疑。胖东来迅速回应称已取证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同时向涉事企业邮寄律师函,指控其涉嫌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
争议焦点:法律专家指出,“胖都来”与“胖东来”名称高度近似,易引发消费者混淆,可能违反《商标法》。胖都来方面虽解释“都”取自董事长姓氏,但律师认为其命名逻辑难以自洽,存在傍名牌嫌疑。
明星站台争议:叶璇、丁勇岱等明星为“胖都来”开业站台,被批“为赚钱不顾企业形象”,进一步加剧舆论争议。
行业启示:品牌保护成为企业核心课题,尤其是知名企业需警惕“搭便车”行为,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商誉成为必要选择。
二、玉石销售风波:网红指控与数据反击
4月初,抖音博主“柴怼怼”发布视频称胖东来玉石业务“低成本高暴利”,指控其售价虚高、品质不达标,引发超500万播放量的负面舆情。对此,胖东来公布2025年1-3月经营数据强势回应:
数据反驳:和田玉销售额仅2190万元,占集团总销售额0.34%,综合毛利率为15%-20%,远低于“暴利”指控。
品质保障:胖东来建立三级检测体系,从供应商资质审核到国家级检测中心抽检,确保商品合规。
舆论博弈:事件反映出网红经济对实体企业的冲击。测评类视频播放量每增加10万,商家投诉量上升42%,但83%的商业诋毁案件因“主观恶意”难以取证。胖东来的高调追责(索赔500万元)被解读为“杀鸡儆猴”,旨在遏制不实信息传播。
三、“红内裤事件”升级:企业维权与舆论压力
2025年2月,消费者投诉“红内裤过敏”事件将胖东来推上风口浪尖。尽管三家检测机构证明产品合格,胖东来仍对发布不实信息的网红“两个小段”提起诉讼,索赔不低于100万元。5月,创始人于东来将抖音账号转为私密状态,并威胁“若平台不处理污蔑行为,将关闭企业”,引发公众对“舆论绑架司法”的争议。
经济账与情绪账:
维权成本:单案律师费超20万元,较2023年增长300%。
负面损失:事件导致销售额下滑37%,远超行业均值15%,30%基层员工担忧失业。
争议焦点:消费者认为高薪企业应有更高容错率,而法律专家批评“以关停威胁施压”可能损害司法公正。
四、胖东来的“热搜体质”:流量红利与反噬风险
胖东来的频繁曝光,既是主动营销的结果,也是舆论生态的被动产物:
1. 服务神话与情怀营销:员工高薪(月均9886元)、免费宠物寄存、无条件退换货等举措塑造了“零售业乌托邦”形象,但过度营销导致公众期待过高,小问题易被放大。
2. 地域局限与模式争议:聚焦河南许昌、新乡的“小而美”模式虽受赞誉,却因产品价格偏高、供应链成本等问题遭诟病。例如,生鲜价格比电商平台高20%,自营商品仅占1%却贡献30%销售额,依赖高周转率维持利润。
3. 代购乱象与服务滑坡:部分门店排队超2小时、代购哄抢商品、员工态度冷漠等问题频发,削弱了“极致服务”光环。
五、谁在操控棋局?——舆论背后的多重逻辑
胖东来的热搜现象并非单一力量推动,而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企业主动出击:通过高调维权、数据透明化(如公开进价与毛利率)强化公信力,塑造“硬刚黑粉”的品牌形象。
网红经济驱动:测评博主借争议话题收割流量,部分指控缺乏实证却引发连锁反应。
公众情绪投射:消费者将对“理想企业”的期待投射于胖东来,其任何偏差都可能触发集体失望。
行业竞争暗流:胖东来的成功威胁传统零售模式,不排除竞争对手借舆论施压。
实体零售的“危”与“机”
胖东来的争议事件,本质是实体经济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困境的缩影。企业需在维权与包容、流量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
法律与公关双轨并行:完善侵权追责机制,同时避免“以关停威胁”等过激言论。
回归商业本质:过度依赖“服务神话”难以持久,需提升产品竞争力与供应链效率。
构建舆论防火墙: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监测与回应体系,减少不实信息对品牌价值的侵蚀。
胖东来的故事远未结束,其每一步抉择都将为中国实体零售业提供镜鉴。正如网友所言:“我们需要更多胖东来,但不需要被神化的胖东来。”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