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4年4月,75岁的贺子珍因发烧,便血,住进了上海的华东医院,4月15日,李敏的丈夫孔令华正在辅导孩子们写作业时,突然接到紧急来电,是中办的电话:“贺子珍同志病重,已经为你们准备后飞往上海的机票,请你们全家马上到上海去。”
1984年4月,75岁的贺子珍因发烧,便血,住进了上海的华东医院,4月15日,李敏的丈夫孔令华正在辅导孩子们写作业时,突然接到紧急来电,是中办的电话:“贺子珍同志病重,已经为你们准备后飞往上海的机票,请你们全家马上到上海去。”
李敏是贺子珍唯一的女儿,她得知这个消息后,不顾自己的心脏病与淋巴结肿大,直奔上海。
此时已经75岁的贺子珍,非常虚弱,等李敏一家人赶到时,贺子珍从昏迷中醒来,强笑着说:“你们来了。”
李敏哽咽道:“妈妈,你好吗,我们来了。”
尽管医院方面进行了最专业的治疗,可是到4月19日下午,贺子珍还是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这位从井冈山开始战斗的女红军,就这样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贺子珍是井冈山的第一名红军,井冈山又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除此之外,贺子珍还是毛主席的第三任妻子,她特殊的身份,让上海市委对她的后事安排,也变得犹豫。
为此,上海市委不得已请示了中央办公厅,可中央办公厅也不好说,他们又将此事汇报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后来是如何批示贺子珍的后事呢?贺子珍的葬礼规格如何?
1909年9月的一天,皓月当空,在这样的一个桂花飘香的夜晚,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夜的宁静,这件事,发生在江西永新县的贺家。
这天晚上,一个女娃出生了,她,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贺子珍。
父母给贺子珍取名为“桂圆”,但上学后,有了自主意见的桂圆,便给自己取名叫“自珍”,取意善自珍重的意思,后来在中央苏区,贺子珍在在写自己名字时,误将“自珍”写为了“子珍”,这才有了“贺子珍”的名字。
上世纪20年代,共产主义的思想在整个中国开始传播,当永新县最早的共产党员欧阳洛受党的派遣,回到永新秘密办起了平民夜校时,贺子珍便成为了永新最早参加革命运动的女子。
当时,贺子珍不仅自己参加革命事业,她的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一同参与其中,三人因而也被誉为了“永新三杰”,这不仅是一个荣誉的称号,更是三兄妹的赞扬与歌颂。
1927年在毛主席还未来井冈山前,贺子珍俨然已经上山,成为了井冈山的第一名女红军战士。
同年10月,毛主席来到了井冈山,第一次见到贺子珍后,他便被贺子珍吸引住了,在日常的工作中,两人产生了情愫,他们于1928年的5月结为了夫妻,从此开启了长达10年的婚姻生活。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从1928到1938年,这十年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时期,也是贺子珍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后来毛主席对贺子珍情感深厚,他说:“贺子珍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1938年10月,贺子珍来到苏联治疗,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仅6个月后,孩子就因染上流感夭折,从此,贺子珍与毛主席之间,只剩下了他们唯一的一个女儿,李敏。
在苏联的日子,是贺子珍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之一,好在1947年时,她终于返回了国内,只不过这时的国内情况已经和她走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定居上海,在此期间,贺子珍的性格也变得沉默起来,1959年毛主席在庐山开会时,在老友曾志的见一下,他曾短暂的与贺子珍见了一面。
事后,毛主席感觉并不好,不过也是因为这次毛主席的接见,贺子珍也爱上了庐山,之后她又三次上庐山休养。
1960年时,贺子珍在庐山得知林彪一家也在,她专门前去看望,贺子珍到了门口,倒是吓了警卫员一跳,贺子珍说道:“我来看看小林。”
当时叶群一听到贺子珍来了,她赶忙下楼迎接,林彪正在窗户边听收音机,得知贺子珍来了,难得他的脸上有了笑容:“多会来庐山的?”
贺子珍笑道:“刚来,听说你在这住,我就来看看你,小林,你身体怎么样?”
林彪轻轻摇摇头:“我还是那样,只是精神比上山强了点。”
这次与林彪的交谈,持续了一个小时,贺子珍才离开,后来,贺子珍又回到了上海居住,也是在这里,她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日子。
1979年,贺子珍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她被选为了全国政协委员,自此,贺子珍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大众的面前。
1984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贺子珍的身份也愈发的不好,这一年4月19日,她与世长辞,享年75岁。
贺子珍的身份特殊,她去世后,葬礼规格如何?上海市委,中办都不好定,后来,还是邓小平拍了板子,邓小平说:“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在八宝山的一室。”
一室是中央领导骨灰存放的地方,由此可见贺子珍的葬礼规格之高,已经远超于她生前的待遇,当然,这也是她应得的殊荣。
贺子珍,这位井冈山的第一位女红军,她最终是含笑离开了人世,历史给了她公正的评定,她的一生,是激昂,是英勇的,也许她也曾历经波折,但人们不会忘记她。
她将自己人生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她是一位平凡却又伟大的女性,她的名字,将在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永远镌刻着,永垂不朽!
来源:历史门外的小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