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皆兄弟|巴西大使夫人如何用设计和收藏布置她的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1:05 3

摘要:置身于Galvão夫人的家中,任何人都会感叹她优雅而注重整体性的品位。Galvão夫人非常热爱建筑与设计——她了解家中每件家具、每个摆件的设计谱系,熟知它们的语义、材质与结构关系。在她眼中,巴西现代主义家具设计的魅力正在于与建筑线条的紧密关联,以及对各种材料的

置身于Galvão夫人的家中,任何人都会感叹她优雅而注重整体性的品位。Galvão夫人非常热爱建筑与设计——她了解家中每件家具、每个摆件的设计谱系,熟知它们的语义、材质与结构关系。在她眼中,巴西现代主义家具设计的魅力正在于与建筑线条的紧密关联,以及对各种材料的不懈探索。

巴西设计师偏好天然材料,这种倾向既源于对自然的敬意,也与当年的现实背景有关——上世纪50年代,正值巴西现代设计起步之际,塑料与不锈钢等工业材料仍极为稀缺,设计师们遂转向热带硬木、藤条、皮革与天然纤维,构建出富有手工质感与温度的设计语言。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制造条件的提升,那些曾经罕见的现代材料也被逐渐纳入设计体系。

*

巴西大使夫人Ana Doria Galvão布置的起居室。

在Galvão夫人的会客厅内,随处可见的是各个时代、各种流派的家具与摆件,柔光透过落地纱帘洒落,与错落有致的家具交相辉映。如何让丰富的设计语言在同一空间中协调共生?Galvão夫人在家的布置上融入了不少巧思。

Mesa Arcos茶几被置于座椅环绕的中心,黑色碳钢的基座透过玻璃展现出冷峻与锋利;扶手椅的银色不锈钢框架明快利落,显露出现代主义和工业美学的克制与清晰;竹制边桌与胡桃木边几则将木质的温润柔和融入其间。

冷与暖、光滑与粗粝、直线与曲线的对比,赋予了空间层次感与节奏。而几株她亲手栽种的海芋插入不锈钢花器中,舒展于玻璃茶几之上,整个空间栩栩如生,仿佛在阳光下呼吸。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她尤为珍视的一件家具藏品,是巴西著名建筑师、设计师Sérgio Rodrigues于1957年设计的Moleca扶手椅。这款椅子以巴西本土蓝花楹木(jacaranda)打造,以榫卯结构连接,抛光处理后的微弧面塑造出低矮、厚实而温润的框架。皮革软垫由可调节的皮带支撑,既宽大柔软,又不失支撑力。使用时,可随性地半躺,也可端坐其上,松弛与端庄之间自由切换。“Moleca”一词源自葡语中的“mole”,意为慵懒、从容,正如椅子本身所传达的生活态度——一种贴合巴西节奏的轻盈感与松弛感。

*

Moleca扶手椅。墙上的作品是由Francisco Brennand创作的《Cangaceiro》,两张作品里的男人是“cangaceiro”——这是一出戏剧中人物,讲述了巴西东北部的游牧强盗的故事。

*

Moleca扶手椅的材料及榫卯细节。

在Galvão夫人的家中,随处可见其对曲线与木艺的偏爱,这也正是巴西热带现代主义的核心语言。她所钟爱的Diz扶手椅同样出自Sérgio Rodrigues之手。这个作品于2001年问世,选用巴西胡桃木打造,流线形态贴合人体曲线,即便无坐垫,仍具备极佳的舒适度。

另一对Oscar餐椅则致敬了巴西建筑大师Oscar Niemeyer对建筑曲线的精准表达,同样由Sérgio Rodrigues设计,传达出一种不受直线束缚的自由与感性。

*

Diz扶手椅。墙上的两幅稍大的画作由巴西艺术家Ivald Granat创作,稍小的一幅画作出自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艺术家Fernando Lucchesi之手。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客厅中央,一对Paulistano座椅安静伫立,正对入口,无言地迎接来访的宾客。这款椅子由整根不锈钢管弯折而成,线条流畅,黑色皮革紧绷其上,座面兼具弹性与贴合度。当人坐下,皮革的韧性自然承托身体,四肢得以松弛舒展。这一极简而舒适的经典设计出自著名巴西建筑师、设计师Paulo Mendes da Rocha。这款座椅最初为巴西圣保罗运动俱乐部(Club Athletico Paulistano)所用,俱乐部的建筑设计同样出自Paulo Mendes da Rocha之手。

*

Paulo Mendes da Rocha设计的Paulistano座椅,这是Galvão夫人最钟爱的椅子。

这是Galvão夫人最钟爱的一把椅子,而Paulistano座椅的意义,在她心里远不止于“经典之作”:她的父亲是圣保罗运动俱乐部的会员,自8岁起便频繁出入俱乐部,一直到92岁高龄去世,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他在这里参与各种运动,也见证了巴西足球的发展。父亲和她在俱乐部里度过了美好而惬意的时光,这对椅子,承载着Galvão夫人对父亲的回忆、对过往时光的温柔致敬。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巴西建筑师、设计师、粗野主义的代表人物Paulo Mendes da Rocha,曾于2006年获得普里兹克建筑奖。Paulo Mendes da Rocha专注于巴西本土建筑,擅长用简洁的设计语言和粗砺混凝土材质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建筑。

对Galvão夫人而言,家从来不是设计风格的堆叠,而是情感记忆的叠加。客厅一角那张红色波点扶手椅,以及它和沙发中间的边几,曾是她儿时乡间小屋中的一部分。Galvão夫人学步时曾扶着这把椅子蹒跚而行,这些物件留下了她最初的成长印记。无论迁居何地,这把椅子始终随她而行。

边几上,一只Suerdieck雪茄盒静静陈列,里面曾满载她父亲在球场上获得的奖牌,如今成为家族记忆的物证。这些物件或许没有来自大设计师的响亮名号,却恰恰构筑起家的精神骨架——它们是成长的见证、是情感的线索,也是Galvão夫人内心世界最柔软的部分。

*

饱含Galvão夫人成长回忆的家具和物件。

*

传承自父亲的旧雪茄盒,前面摆放着友人赠送的埃塞俄比亚金属装饰件。

随着人生的拓展,Galvão夫人的收藏也从家乡延伸到世界各地。比如入口门厅处的一盏由Issey Miyake设计的纸灯,折纸式的几何结构于墙面交叠出层次分明的阴影,唤起她在日本生活的片段记忆。

客厅角落里的一张藤编椅则来自伦敦的旧货市场,最初破旧不堪,连椅垫都是缺失的。Galvão夫人亲手为其添置了新的椅垫,使它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之中。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是享誉世界的传奇设计师,被称为日本时尚巨头之一。他的设计善于打破二维与三维的界限,被认为是设计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种理念贯穿Issey Miyake的设计,也被他运用到灯具、产品及建筑设计中。

*

由伦敦旧货市场淘来的椅子,Galvão夫人重新为它设计并修补了缺失的椅垫部分。

近40年来,Galvão夫人在巴西、英国、日本、中国等不同国家辗转迁居,以多重身份代表着她的国家。她始终带着那些旧家具同行、不断丰富着家中的收藏。每当安顿于一个新的居所时,她会根据不同空间的特性重新思考与布置。而初到北京这座官邸时,她清空了原有陈设并将藏品一一安置,使这个空间真正成为个人故事延展的家。

早在日本履职期间,日裔巴西艺术家Oscar Oiwa曾以Galvão夫人的家具收藏为灵感,创作的画作《森林中的家具》,Paulistano座椅、Mesa Arcos茶几、Diz座椅等巴西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们置身于浓密翠绿的热带雨林之中。

而画面外,这些家具正静静围坐在客厅中——是家具走入了丛林、还是整个丛林化作了流动的客厅?画里画外的呼应趣味盎然,令人会心一笑。

*

艺术家Oscar Oiwa以Galvão夫人的家具收藏为灵感创作的画作《森林中的家具》。

*

日裔巴西籍艺术家、画家Oscar Oiwa。从小他便受到漫画艺术的影响,大学时曾在巴西圣保罗大学修读建筑学。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成长背景使他的创作形式多样,作品呈现一个非常熟悉但又完全出乎意料的世界。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我喜欢这幅画的地方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巴西的故事。”Galvão夫人微笑着说,“每一件家具都有自己的记忆,而它们常常成为对话的起点。你所处的环境,应当带来愉悦——无论是它们的外观,还是它们唤起的回忆。这就是这幅画背后的意义。”

对她而言,家不是固定的空间,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它可以变化、可以重组,但其核心始终由记忆与情感构成。那些椅子、挂毯与灯具,因故事而存在,也通过故事为每一个居所注入家的温度。在Galvão夫人的家中,家具不仅是设计的呈现,更是时间的容器——记忆在每一个角落以静默的形式交错延展。

*

巴西大使Marcos Galvão(高望)与夫人Ana Doria Galvão。

大使夫人这一特殊身份,让Galvão夫人习惯于站在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去看待艺术。艺术的融合也是文化边界的一种交流,这一点在她的陈列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你既可以看到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南瓜色彩浓烈,又可以看到巴西风情的木雕则质朴沉静。

*

Galvão夫人的陈列柜上摆放着书籍和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艺术品。

所有陈列中特别有意义的一件,是巴西艺术家Zemog创作的装饰画,灵感源自巴西萨尔瓦多市的许愿绳(Fita do Senhor do Bomfim)——人们将许愿绳系于手腕,打三个结、许三个愿,待其自然脱落,寓意心愿成真。

将民间信仰转化为当代表达,保留艺术设计背后的故事与温度,是Galvão夫人选择藏品时格外看重的一点。

*

艺术家Zemog以巴西萨尔瓦多市的许愿绳为灵感创作的装饰画。

尽管地理上远隔重洋,巴西与中国之间却有着许多微妙的相似性。初次到访广州时,Galvão夫人便被当地的植被吸引——郁郁葱葱的树木与潮湿温润的空气让她仿佛置身家乡圣保罗。查阅地图后,她惊讶地发现,两地在地球上几乎呈南北对称,仅分处不同的半球。相似的纬度、相近的气候和自然资源,也造就了两国对天然材料的偏爱。

*

茶几底部的竹枝交错堆叠,以轻盈的姿态支撑起玻璃面板。

跨文化的交流常因距离和语言而显出隔阂,然而,一旦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往往超出预期。在中国生活得越久,Galvão夫人越能感受到这种共通性。她发现,巴西人与中国人都热爱围绕食物、家庭与友情建立日常:热闹的聚会、热情的款待,是两地文化中共同的生活基调。

围绕这种生活基调,在家居设计上,两国人民同样偏爱温润天然的材料与围合式的空间布局——家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语言各异、但殊途同归。

*

充满巴西风情的挂毯,由艺术家Reinaldo Eliomar de Freitas Marques da Silva使用羊毛和亚麻编织而成,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艺术家Reinaldo Eliomar de Freitas Marques da Silva致力于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曾于1972年在圣保罗开设了传奇画廊Renot。

*

Frei Manuel do Cenáculo的肖像画。他是葡萄牙启蒙运动思想家,因其在18世纪葡萄牙的教育、文化和知识推广方面的贡献而闻名。这幅画作早年由巴西驻华大使高望的父亲偶然购入并收藏。

这些年来,Galvão夫人只要有机会,便会走进中国的博物馆、展览,主动结识本地艺术家,倾听他们的创作动机和文化思考。她见得越多,就越渴望促成中巴两国更深的文化对话。在她看来,两国的艺术与设计正处于剧烈转型的关键期,而真正能让这些变化持续产生影响的,是交流与共享的意愿。“知识与文化才是将人们真正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了解得越多,彼此就会越亲近。”她说。

*

桌面上的木质雕塑出自José Bezerra之手,灵感来自巴西自然的树干和树枝形态。墙上的照片出自摄影师Claudia Jaguaribe,照片中展现了Galvão夫人的故乡圣保罗的城市风光。

文化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持续、开放的发现过程。家具承载着个体记忆,设计映射着家乡文化——整个空间因而成为一处文化对话与共感的场所。在这个高度流动的时代,设计不仅关乎形式与审美,更关乎文化的交流、历史的延续,以及人与人之间理解与连接的可能。

在她的家中,每当来客好奇一件家具的出处,Galvão夫人便知道,她又有一段故事可以讲述了。

采访/撰文:Susu

摄影:胡雪慢

编辑:杨叶

来源:浩仔美食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