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王炸」组合诞生,Momenta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1:19 2

摘要:一直以来,外界都知道Momenta的L2很强,是业内首屈一指的存在。但鲜为人知的是,Momenta的L4也很强,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招,直接拿下与行业巨头 Uber的战略合作。

一直以来,外界都知道Momenta的L2很强,是业内首屈一指的存在。但鲜为人知的是,Momenta的L4也很强,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招,直接拿下与行业巨头 Uber的战略合作。

“Momenta即将在今年推出行业内首个前装量产的Robotaxi方案……首批车端无人的Robotaxi预计在2025年底进入试运营”。

就在Momenta CEO曹旭东在上海车展上说出这句话的十天后,Momenta与Uber 联合宣布,双方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 Uber 平台。

双方将共同推进国际市场自动驾驶Robotaxi商业化落地,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首批合作商业化落地将于 2026 年初在欧洲启动,并配备车载安全员。

行业人士认为,Uber 之所以选择与Momenta合作,除了看中其在L2领域巨大的市场份额,还看中了其与海内外主流车企都有深度合作。对Uber 而言,Momenta是唯一兼具“快速落地能力+跨区域适配能力”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方。

这也就意味着,Uber借助与Momenta的合作,可以在外海外快速实现规模化,在Robotaxi领域超越其它对手。

如果说,外界早已见识了Momenta L2那条腿的粗壮,那么这次与Uber合作,人们也小小地见识到了Momenta L4这条腿不容忽视的分量。

1全球品牌的共同选择

曹旭东从来不掩饰Momenta的雄心。

2024年10月,在太平洋汽车《变形吧汽车人》录制现场,曹旭东连线了时任埃安总经理的古惠南。谈及汽车出海,曹旭东自信地表示,Momenta不仅要做到全国都能开,而且要做到全球都能开,全球都好开。

此前,凭借“无图”技术,Momenta打破了高精地图的地域束缚,切实做到了全国都能开。而现在,随着全球化战略推进,Momenta这套解决方案还成功落地到欧洲、澳新、中东、日本等市场,在业内率先实现了“全球都能开”。

事实上,近年来,Momenta正在全球攻城略地。除了国内的上汽、广汽、一汽、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等主机厂,欧洲市场的奥迪、奔驰,日系三强如丰田、本田、日产,以及雷克萨斯,包括北美市场通用旗下的凯迪拉克,都与Momenta建立了合作。

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2024年1月至10月,Momenta在城市辅助驾驶第三方智驾市场的市占率达到60.1%,领先于华为(华为 Hi 模式)、百度等。这意味着,每⾏驶10辆开启 NOA 功能的车辆中,就有6辆车搭载了Momenta。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TOP 10车企中,已经有7家世界巨头与Momenta建立了合作。行业认为,Momenta已经成为全球品牌的共同选择。

另一个更能凸显Momenta扩张速度之快的是成功交付量产车型数,这也是业内的关键指标。从2022 年起步期的1款,到2023年的8款,至2024 年快速跃升至26 款。截止2025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Momenta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超130款。

同时,Momenta的车型搭载量也在极速扩张。曹旭东称,Momenta第一个10万辆搭载用了两年时间,第二个10万辆搭载只用半年时间,预计今年5月内将完成第三个近10万辆搭载。

尽管Momenta在L2领域早已从黑马成为霸主,但曹旭东的雄心远不止于L2。

2终极目标是实现规模化的L4

“Momenta为何选择走L2路线,而不是L4?”

“不,Momenta一直是两条腿走路,并没有说先做L4,然后不做L4去做L2。”

在一次答记者问中,个性严谨的曹旭东及时地纠正了记者的提问。在他看来,「从L4 转型做L2 最早、最成功的一家公司」是业内对 Momenta 的一种误解。

曹旭东一直强调,Momenta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实现规模化的L4。然而,实现L4则意味着要进行数据驱动,自动化地解决问题。Momenta测算后发现,一共需要1000亿公里的数据,相当于1000万台乘用车跑一年的时间积累的数据。

即便国内做Robotaxi最知名的百度,其自有车队也远远达不到这个规模。因此曹旭东判断,靠自有车队很难实现规模化的L4,只有通过量产自动驾驶,才有可能实现。

太平洋汽车获悉,目前已有约30万辆配备Momenta L2级别ADAS的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而且这个数据还在快速增长。这一大规模车队不断积累多样化、真实场景下的驾驶数据。相较于小规模Robotaxi试点项目,能够更高效地支持系统训练与优化。

除了数据问题,大众对于 Robotaxi 安全性的包容度并不高。曹旭东直言,人类司机开出租车,1000 台车一年可能就有一起重大或者死亡的事故。但如果 Robotaxi 的公司 1000 台车一年有一起重大或者死亡事故的话,可能公司就要关门了。

“在少量车队运营时,Robotaxi需达到与人类驾驶同等的安全水平可以赢得信任,但当车队规模扩展至1万辆乃至100万辆时,安全门槛将攀升至人类驾驶的千倍、万倍标准,才可以继续让用户放心使用”。

在上海车展上,曹旭东对数百家媒体宣称,Momenta有信心将安全提升至Robotaxi可规模化发展的标准。

3一个飞轮两条腿

曹旭东之所以敢作出这样的判断,背后是Momenta对其首创“飞轮大模型”的高度信任,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历数Momenta算法迭代史,多次行业的重要技术都首发于此:行业首个全流程数据驱动飞轮、行业首个量产基于深度学习的规划与决策能力、行业首个量产模仿学习的一段式端到端飞轮大模型……

自从2016年成立以来,Momenta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通过量产L2智能辅助驾驶输出源源不断的数据流。另一条腿是自动驾驶Robotaxi能够反馈给量产产品技术流,基于统一的传感器平台,两条腿相互协同,高效打通。

事实上,相比于行业的其它玩家,Momenta Robotaxi 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其强大的可规模化能力。这一能力源自于持续的算法迭代与学习机制,而背后的驱动来自全球规模领先的搭载Momenta L2级别驾驶辅助系统的量产车队。与此同时,Robotaxi所采用的软硬件平台与Momenta现有的L2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保持一致,实现了技术通用与数据共享。

如今,Momenta的飞轮大模型通过量产车与Robotaxi的协同,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动态数据池。通过L2的量产技术获得的数据可以“喂给”L4无人驾驶;而L4的技术优化又可以反馈到L2。

这有点类似于武当派的轻功绝技梯云纵,两条腿互相借力,从而扶摇直上。

更为重要的是,Momenta的飞轮大模型还在持续进化。

曹旭东在上海车展透露,今年下半年将推出基于强化学习的一段式端到端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该飞轮大模型能够在模拟的环境里探索新的驾驶行为,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自我快速的成长,让驾驶在安全、安心的能力上,有机会超过人甚至大幅度超过人。

在与Uber的合作讲话中,曹旭东透露,Momenta已与全球领先的算力平台及整车厂商建立了稳固合作。这意味着Momenta已经解决了自动驾驶领域最重要的算力和数据问题。至于算法,这对Momenta从来都不是问题。

通过这次合作,人们已然发现,Momenta 不只有粗壮的 L2那条腿,更有不容忽视的 L4这条腿。

4尾声:中国技术输出海外市场

以前,Momenta的两条腿基本都在国内,而如今这两条腿都开始迈出国门。

与Uber合作,进军海外市场,这就意味着Momenta不得不直面Waymo乃至特斯拉Robotaxi 的竞争,不过曹旭东对比并不担心,甚至略显兴奋。

曹旭东直言,相比于Waymo,Momenta在成本和技术方案上更有优势。比如Momenta主要是复用量产的传感器和量产计算设备,因此成本显著降低。此外,Momenta的无图方案可以快速适配不同国家的道路。

显然,这些优势都是Uber看好Momenta的理由。除此之外,Momenta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与全球各大车企的紧密合作,不论是60.1%的市占率,还130款合作量产车型,在行业内都是遥遥领先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Momenta的合作车企很多都是合资车企,还有一些则是海外巨头。合作的车型不只在中国销售,而且会推向海外市场。这意味着,当下Uber可以借助与Momenta的合作,在外海外快速实现规模化。

反观国内外其它智驾供应方,均不具备上述优势。要么在L2市占率太低,要么L4技术不成熟,要么成本高昂难以落地,要么因为种种因素难以进军海外市场。综合来看,对Uber而言,Momenta是唯一兼具“快速落地能力+跨区域适配能力”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方。

当然,对于Momenta来说,这次合作不仅能助其打开海外的Robotaxi市场,还有利于其加强“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

曹旭东坦言,“此次携手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Uber,正好补全了实现全球规模化自动驾驶一块关键拼图,此次合作是我们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Momenta将把自动驾驶Robotaxi技术,高效的集成于量产车平台上,推向全球国际市场”。

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则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与 Momenta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将 Uber 的全球出行业务与 Momenta 的 AI 驱动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可靠且价格亲民的自动驾驶出行体验。”

由此可见,对于双方而言,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只不过与燃油车时代的合作不同,这一次,我们成为了技术输出方,把中国技术输出到海外市场,输往全世界。

来源:湖北台汽车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