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从“制造”到“数字+服务+制造”
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球贸易以“制造”为核心,主要涉及制造业(货物生产),覆盖地区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包括北美、欧洲、日韩、澳新等。这个时期的全球贸易制度框架是“关贸总协定”(GATT),主要面向货物贸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全球贸易开展转向以“服务+制造”为核心,最近10余年则表现为以“数字+服务+制造”为核心。“服务+制造”阶段也是全球价值链(GVCs)分工全面兴起的时期,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开始凸显。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有效降低了跨国沟通成本与协调成本,使得世界经济秩序在动态中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体系下的多边谈判机制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服务市场准入,进一步推动了GVCs的兴起。其中,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达成与落实,有力促进了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不过,此时的服务业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开放非常有限,开放模式主要是实行正面清单而非负面清单。
近年来,数字革命与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推动全球贸易向“数字+服务+制造”方向转型。有关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意识到GATS框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中数字经济与服务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于是,美国等50个经济体于2013年发起了《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TISA是一个涵盖所有服务领域的综合性协定,旨在强化服务贸易规则、改进服务市场准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该协定专门增加了包括数字贸易、信息服务产品(如App Store)等新领域,自由化水平相对更高,如国民待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服务开放设置冻结条款(即一旦承诺开放,不再增加新的限制措施)和棘轮条款(即一旦做出承诺,此后谈判时要将其纳入协定中并永久受其约束)、实施“向前看的最惠国待遇”机制(即成员方在未来缔结的双边协定中提供的优惠待遇应给予所有TISA成员)等。此外,在不少国家的双边与区域一体化安排中,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开放合作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以开放促进国内服务业发展
当前,服务贸易涵盖了比货物贸易更丰富的内容。按照具体用途或功能,这些服务可分为消费性服务、生产性服务以及二者的复合体(比如银行服务既面向消费者也面向生产者)。其中,消费性服务(如教育、文化、医疗、信息传播等)对消费者即“人”的影响很大,比如影响人的健康、人力资本等。而生产性服务体现为专业化分工的投入,对生产者或企业的影响更大。这些服务贸易的开展都高度依赖规则与制度设计。过去,在以“制造”为主的全球贸易阶段,加工装配活动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支撑,在局部地区与行业领域的开放(如设立出口加工区等)就可以满足需要,因而不会特别强调制度优势的支撑。在“数字+服务”的全球贸易阶段,这一支撑则是加快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所以,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属于制度型开放,需要复杂精细的制度设计作为支撑。
2001年正式加入WTO,为中国参与“服务+制造”阶段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国经济由此驶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2024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6.7%,就业比重接近50%,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56.2%;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优势。但如果横向比较,中国的服务业规模与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不及发达经济体,也与自身的经济规模和增长绩效不相匹配。随着“数字+服务+制造”的全球贸易新格局形成,中国迎来新的时代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在此背景下,推动制度型开放,有序放开服务市场限制,特别是外国准入限制,打破竞争壁垒、规制透明度、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壁垒等限制,提升我国服务市场的开放度、竞争性与发展效能,成为推动我国服务贸易乃至整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我国来说,对内要有序放宽服务市场准入,破除行政性垄断,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促进有序竞争。同时,应高度重视市场环境建设,倡导规范诚信服务、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优化服务业核算。对外要顺应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社会对服务领域开放与国际合作机制建设高度重视,中国应密切关注这一发展态势,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成为服务贸易多边规则的贡献者。同时,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抓手,在当前双边与区域合作框架下,逐渐引入更多的服务领域对等开放举措。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升区域合作水平与质量,也可以为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制定与机制建设积累经验。
此外,要善于运用经济网络思维,把我国服务业发展置于全球经济网络的大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经济网络并不限于一国一地,只有面向全球市场,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服务业,夯实服务业发展的微观基础。随着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经济网络分工的物质基础比较充足,制度、规则、标准等方面的影响在逐渐上升。这些变化趋势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服务业,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具体政策措施,还要树立起更加开放的社会观念,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服务业与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