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承做=背锅侠”?惊人的背后令人唏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1:34 2

摘要:C:承接地方政府外资招商引资业务,模式为QFLP基金,操作周期1-2个月,欢迎地方政府/城投/施工方咨询合作

A:有2亿租赁资金可投江苏区域城投,寻找施工方贴息,渠道勿扰

B:高价收购已开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功能的证券产品户,有此类产品户资源的欢迎合作

C:承接地方政府外资招商引资业务,模式为QFLP基金,操作周期1-2个月,欢迎地方政府/城投/施工方咨询合作

D:长期寻找QDLP/QDII/TRS/外资行结构性存款/CLN等通道,资金为私募产品资金

E:总包定融项目寻找直销团队分销,打包销售费用高,可以当天结费用

F:寻找半年期/一年期企业存款资金资源,存款综合收益可以做到3.5%左右,存款银行为四大行、国开行、农发行

在金融行业,无论是股权还是债权业务,我们都清楚有三个角色:承揽、承做、承销。在“承揽-承做-承销”三角中,承做是最不起眼、却最关键的角色。学历最高、要求最细、强度最大、奖金最少……但今天,或许正是他们证明自己、也被重新认识的最好时机。我们写这篇文章,不为煽情,只想让那些在夹缝中坚持的人看到自己价值的光。

01|承做的价值,长期被忽视

在券商业务体系中,无论是股权还是债权,大家都知道有三个基本角色:承揽、承做、承销。

承揽:拉业务的,靠资源、靠关系、靠“门路”。

承销:对接买方机构,是最终产品发行的“销售”。

承做:做材料的,申报、反馈、监管沟通、年报披露……从立项到存续,贯穿始终。

本应是最核心的一环,却是最“看不见”的角色

理论上讲,承做是整个项目中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角色。

但实际情况呢?承揽瞧不上承做,承销瞧不上,分支机构瞧不上,发行人瞧不上,连本部门的领导都瞧不上。

这不是夸张,是行业的共识。

别说话语权了,奖金分配上承做也是最模糊最不清楚的。

承揽、承销拿的是明确比例,业务一落地,收入提成就有着落;

而承做只能等到年终,等到扣除各种团队成本、完全不会承做的领导高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公司切分后的一点残余——往往连自己的低工资成本都覆盖不了,更别提奖金了。

而且,福利克扣、全员降薪这些“通用动作”,承做一个都躲不掉。

这不是悲情营销,是现实!

02|“承做=背锅侠”?高学历、高门槛,换来的却是最低回报,资本的精密分配逻辑

讽刺的是,三个角色中,唯独承做的学历要求最高。

985、211、本硕连读、CFA、CPA、律所、审计、评级……能拼的证都拼了,最后却涌进了这个最不受尊重的岗位。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本质还是供需关系。

在985、211“卷”出天际的学生们,考完CPA、保荐、法律、硕士,最后全扎堆进了承做。

承揽岗位靠资源,学历无刚需,靠一单业务可能就可以成为部门领导,成为承做的领导;

承销跟随市场行情,很多券商都缩编销售;

承做是唯一刚需岗位,只要有项目就需要做。

在金融繁荣期,全社会推崇金融业,年轻人蜂拥入场,既拼学术、又练实务,普遍将承做岗位视作进入行业的“跳板”。但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周期错配陷阱”:个体往往在行业景气上行阶段做出入学决策,历经4年本科、3年硕士的教育-就业时滞后,入场时间却已落在宏观周期的下行通道。随着资产荒蔓延、项目收缩,金融机构对承做等“刚需非稀缺”岗位的议价权持续下压,形成“高素质+低溢价”的典型结构。

最终,这一代高人力资本投入者,在高等教育错配与人力资本折价的双重压力下,甘于成为资本运行中最精致的压榨对象,在有限的蛋糕中相互内卷,陷入结构性不公的职业困境。

就是如此:拼完4+3的本硕学业,最终在结构性不公中甘为承做。

这,就是现状,很悲哀。

今天不少人从券商跳去考公务员,毫无疑问,大多来自承做岗。

03|但今天,也许是承做人逆袭的时机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说清楚:现在,可能是承做人最能体现价值的时刻。

我们为什么要在星球上不断分享?为什么我们写的干货凡是对承做人员有用的,阅读量都是更高的,甚至可以被大佬转发广为传播。

认真学习的,还是你们;坚持努力的,也是你们。Respect!

我们知道,在“化债”大背景下,新增项目极其艰难,存量项目复杂交织,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合法合规、能不能安全落地,已经不是靠“资源”就能搞定的。因为现在就是大海退潮时,借新还旧是越来越少的,而且很多借新还旧都不反馈问题了,直接给批文。最考验各家公司的,其实就是业务团队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就是承做的专业水平,现在已经不是和以前一样,业务拿来就能做了。

真正拼的是:谁的承做更专业,谁更懂监管,谁更会孵化和设计结构。

现在不是“项目来了照流程做”的时代,而是:

项目要孵化,

要整合各类信息、需求、资源,

要打磨材料和方案,

要精准匹配监管风向。

当一切都难的时候,项目做成了,别人只会惊叹“怎么做到的?”——只有你知道,是你一环一扣地把业务抠出来的。

所以,这可能是你,真正能“被看到”的时间点

以前,项目多,财报拿来就能做,反正能做完就行,不在乎是谁做的;

现在,项目少,收费低做得出来才能生存,那些真正能“从0到1”孵化业务的承做,反而开始变得稀缺、珍贵。大部分承做都是经历以前拿来就能做的阶段,甚至没做过企业债,只做过规模暴涨的公司债。

因此,所谓的“老承做”:是指那些曾深度参与企业债,前往国家发改委接受五号窗口批评、关进小黑屋审核问询,或曾如IPO般经历严格审核的公司债时期的承做们。

现在的市场,更需要的是能理解微观与宏观、监管逻辑与制度设计背后的老承做人。

这不是“套路”,这是认知,是核心竞争力。

04|“专业”是唯一能打动人的标签

制度的制定是人定的,逻辑是可以推演的。一个专业的承做人,不仅要懂法规,还要懂微观操作、懂宏观趋势、懂机制演变。

当别人“搞不懂现在为啥批不下来”的时候,你要能搞懂。

当别人“觉得这个结构做不了”的时候,你要能改出来。

当别人退场的时候,你还能站在现场。

这就是承做的价值。而我们写这些文章、做这些分享,只是想说:请你别放弃。

05|写在最后:致每一位还在坚守的承做人

51假期,我们在依然每天更新。不是为了流量,不是为了“刻意努力”的表演。是因为每天真的都有所思、有所得。

我们写这些,不只是想帮助大家。更是写给“老承做”们:告诉自己还没放弃,还在思考,还在坚持。

就像巴菲特说的:

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做得也不快乐,那人生也不会长久。

而我们希望——

你看到你的价值,哪怕别人一时看不到,你也别放弃自己。

也写给那些在上面看人的“领导们”

真正有价值的宝藏,往往就在你们身边。

那个天天自己写材料、自己跑监管、自己翻制度文件的“老babe”,可能看起来不够张扬,但他们才是这个业务能不能“生出来”的根本力量。

别让他们失望。那些一直默默撑着业务底盘的承做人,可能才是最值钱的宝藏。别让他们最终都心灰意冷,走得一个不剩。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