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七暴动:一场响应“文革”对抗港英政府的风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2:05 2

摘要:1967年,在香港的左派组织为响应于同期在大陆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在中共港澳工委及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策动下,左派团体于1967年年初就开始捕捉在香港发起骚乱的机会。

1967年,在香港的左派组织为响应于同期在大陆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在中共港澳工委及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策动下,左派团体于1967年年初就开始捕捉在香港发起骚乱的机会。

最终于1967年5月6日发动,展开对抗香港政府(港英政府)的暴动,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来的暗杀、炸弹放置和枪战,同年12月份基本结束,被称为六七暴动亦称香港五月风暴,当年的红卫兵、亲共团体及人民日报称为香港反英抗暴斗争。

☭ 香港六七暴动 ☭

事件背景

二战以后,支持共产主义的势力在香港开始活动,亲共人士开始成立工会及工联会等组织。

19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大批未有前往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逃难南下来到香港活动,大量共产党政工人员也进入香港活动,左派即指香港亲共人士,右派则为香港亲国民党人士。

左派人士在中环街头游行

期间高举毛语录和呼叫口号,交通停顿

在冷战格局下,左右两派渗入香港的政工人员各自成立工会等组织争取群众支持,又通过不同的社团争夺话语权,并打击对方在香港的势力造成群众对立,左右两派时有群殴等暴力冲突。

在1956年10月10日至12日的双十暴动¹左右两派群众爆发激烈殴斗,港府平定双十暴动后将多名国民党在港干部递解出境,右派势力受到削弱。

1960年代很多内地人跑到香港,使得香港口短时间内急速上升,港府要在短时间内为急速膨胀的人口解决经济及民生问题,并不容易,贫富悬殊加剧,收入差距扩大,租金高企,住房严重不足,山坡寮屋林立,政策亦被质疑向龙头或独市企业倾斜,还有积习难除的公务员贪污问题,市民对港英政府的怨气日深,港府高层和基层市民又缺乏沟通渠道,使得草根阶层感到诉求被漠视,成为发生骚动的因素之一。

香港警察在街上展开戒备

1966年5月16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原本负责港澳事务的廖承志²在1966年8月指示不在香港发动“文化大革命”。

同年12月3日,澳门发生一二·三事件³,澳门左派发动连串骚乱及罢工,澳葡政府在1967年1月屈服并答应澳门左派提出的各项要求,不但要谢罪道歉,还要同意禁止中国国民党的势力在澳门活动,青天白日旗亦不得在澳门继续悬挂,左派自此支配澳门的政局。

一二·三事件的导火线

“氹仔事件”中民众和警方在学校工地旁发生冲突

澳门左派大获全胜后,香港左派份子纷纷到澳门祝贺,并且学习其斗争经验,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也受到鼓舞,要在香港发动类似骚乱,并得到在北京的中国内地政权支持及积极配合,香港左派遂决定策动相较澳门左派更激烈的斗争。

事件过程

香港左派受到澳门左派利用“一二·三事件”在1967年1月成功夺权的鼓舞,1967年2月起香港左派便开始藉劳资纠纷及雇员间的争执,制造多场“政治工潮”。

1967年2-3月,南丰纱厂领班黄剑雄与左派工人发生打斗,厂方报警处理,后来开除了两名有左派背景的工人陈佛振、叶炳昌,左派工会迅即将此事政治化为左右两派的斗争,即南丰纱厂工潮。在这次工潮中,资方和警察都采取冷处理的手法,使事件没有扩大和延续下去。

1967年4月,多间的士公司均有左派司机发起怠工,威胁公司恢复聘用全数被开除的左派司机及解雇其指定的雇员。“中央的士公司”及“上海的士公司”都受到左派司机怠工影响,最终结业。

1967年5月12日

九龙巴士3号线的一辆双层巴士(AD4871)

在东头村道停泊期间被纵火焚毁

1967年5月,位于九龙新蒲岗大有街的新蒲岗塑胶花厂发生劳资纠纷,后引发工潮。5月11日,新蒲岗塑胶花厂工潮演变成暴动,工人聚集在新蒲岗街道外,与警察对峙,当局鉴于事态严重,于当晚宣布东九龙实施宵禁,所有后备警员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百多人被捕,并造成两人受伤。

1967年5月15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国代办提出抗议,并发动北京群众在英国驻华代办门外示威。部分群众更于当晚冲进代办的住所和办公室。香港左派报章报导北京支持的消息,由左派学校学生在街头向路人派发;中国银行亦在中环总行的屋顶装上扬声器,进行革命宣传。

1967年5月16日,香港的亲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简称斗委会,由工联会理事长杨光出任主任。斗委会随即以“反英抗暴”为口号,联合各亲共团体数百人,前往港督府示威游行,并在港督府门外张贴大字报。港督府一度成为集体抗议示威的主要目标。1967年5月21日,暴动蔓延至中环并进一步恶化,警方发射催泪弹镇压。1967年7月8日,约百名大陆民兵在沙头角与香港的警察枪战,五名香港警察殉职。人民日报再次发表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言论。

六七暴动于7月以后有恶化迹象,1967年7月12日,港英政府同时于港九两地同时实施宵禁,是暴乱爆发两个多月来的第一次。1967年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还击,攻入各左派据点。左派则以升级炸弹行动还击,在港九各处闹市放置真假炸弹。炸弹上多数以大字写有同胞勿近,电车、巴士、街道上都有发现。炸弹袭击除了扰乱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但当中亦有发现假炸弹。而负责拆除炸弹的警方及英军拆弹专家亦有被炸死或炸伤。

警方与左派示威者在电车厂对峙

1967年广州市支援香港大罢工

驻港英军士兵正在检视一枚放置在电车路轨上的土制炸弹

左派在街上放置贴上“同胞勿近”的土製炸弹

辱骂西方白人是“白皮猪”

不支持暴动的香港华人是“黄皮狗”

1967年12月中,总理周恩来向香港的左派下达直接命令停止炸弹风潮,六七暴动亦告终结。

暴动期间,最少造成包括十名警员在内的51人死亡,包括212名警员在内的802人受伤,1,936人被检控。事件涉及1,167个炸弹。死亡人数仅次于1956年双十暴动。

——————分割线——————

文中注释:

①双十暴动,是1956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在香港九龙及荃湾等地发生的一次骚乱,事件的导火线是徙置事务处职员在10月10日(即“中华民国国庆”)移除悬挂在李郑屋徙置区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及大型“双十”徽牌。黑帮和暴徒带领不良分子趁火打劫,到处抢掠及引发骚乱。事件酿成约有443人受伤,59人死亡;警队则有107人受伤。

双十暴动是由移居香港的右派亲国民党分子在香港发动的严重骚乱暴动事件,也是香港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骚乱暴动事件。

②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曾用名何柳华,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和何香凝之子。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出生于日本东京。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期是中国共产党海外统战工作负责人。廖承志是中国战后中日关系、人民外交及对港澳、对台、侨务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78年3月,廖承志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前排为胡耀邦、朱德、廖承志

廖承志曾在工运、白区、军事、统战、新闻、宣传、青年、侨务、世界和平运动、外事、旅游、中日友好以及港澳台等许多部门和领域工作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③一二·三事件(又称一二·三骚乱、澳门暴动、澳门暴乱),是澳门历史上一场大规模反对澳葡政府的动乱,名称取自1966年12月3日发生的严重警民冲突,冲突中至少8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事件的起因源于澳葡当局在管治澳门上多年来无所作为,行政混乱、效率低且贪污盛行,加上日积月累的族群矛盾,导致事件随着1966年11月15日氹仔事件警民冲突后爆发。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 网络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