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南京仲裁委员会举办“知识产权案例发布暨‘仲护知产·科创百业’沙龙活动”。发布会上,仲裁员代表从案件审理者视角出发,对“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解读,活动采用“线下会场+线上直播”的模式,以典型案例展示知识产权仲裁的创新实践与突出成效,以沙龙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近日,南京仲裁委员会举办“知识产权案例发布暨‘仲护知产·科创百业’沙龙活动”。发布会上,仲裁员代表从案件审理者视角出发,对“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解读,活动采用“线下会场+线上直播”的模式,以典型案例展示知识产权仲裁的创新实践与突出成效,以沙龙交流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了仲裁员代表、企业精英及行业专家等近300人次参加。
南京仲裁办案件承办一部部长董黎明介绍,近年来,南京仲裁委员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裁判指引体系不断健全、协同保护机制日益完善、仲裁队伍培育持续推进。2021年以来,共处理知识产权类案件763件,标的金额达13.3亿元,案件类型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特许经营、技术合同、商业秘密等全领域。调解和解案率超50%,平均审理周期不超过65天,实现“维权周期短、成本低”的仲裁价值。在册1062名仲裁员中有200余名来自境内外熟悉法律并具有丰富知识产权领域专业知识、道德品行良好的知识产权仲裁员;由13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仲裁秘书队伍,平均年龄35岁,研究生学历占比90%,形成知识产权专业化的仲裁队伍体系。
同时,联合成立了全省首家江苏(南京)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中心,该中心共接受咨询854件,调解1992件,金额达5838.98万元;发出《服务业扩大开放与知识产权保护倡议书》,构建知识产权司法审判、行政保护、商事仲裁、多元调解、行业自律、法律服务、社会监督“七位一体”大保护格局;在中国(南京)软件谷等9个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园设立仲裁联系点,覆盖企业1000余家,提供“驻点式”法律服务;与相关产学研单位发起设立江苏(南京)数据资产仲裁研究中心,探索数据资产仲裁新模式。
近年来,南京仲裁委员会始终以服务创新主体为核心,以专业仲裁服务为抓手,全力护航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从制度创新到实践突破,在知识产权仲裁领域不断深耕和践行担当。未来,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仲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常态化开展典型案例解读,为创新主体提供清晰稳定、可预期的法律边界和行为规则;依托专业化专题沙龙等多元交流平台,促进法律界、产业界的深度对话,精准对接市场主体多元需求。为科创企业提供“法律保障+产业赋能”的双重服务。推动构建更完善、更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