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献给光明事业 ——记全国劳动模范向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2:25 3

摘要:十八载风雨兼程,十八载匠心筑梦。他踏遍千山万壑,以脚步丈量山河、用坚守镌刻时代,从贵州的层峦叠嶂到四川的长河峡谷、从湖北的长江之畔到山西的黄土高原,再到西藏的雪域之巅,在20余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壮美画卷上,深深烙印着他的智慧与汗水。

十八载风雨兼程,十八载匠心筑梦。他踏遍千山万壑,以脚步丈量山河、用坚守镌刻时代,从贵州的层峦叠嶂到四川的长河峡谷、从湖北的长江之畔到山西的黄土高原,再到西藏的雪域之巅,在20余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壮美画卷上,深深烙印着他的智慧与汗水。

他是水利水电建设一线劈波斩浪的“急先锋”,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是光伏领域施工前线一骑绝尘的“追光者”,让清洁能源点亮雪域万家灯火;也是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西藏发展的“实干家”,用赤子之心践行中央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十八年来,他以青春作笔,以汗水为墨,在祖国的大地上挥毫泼墨,书写着新时代水电人的使命与荣光。每一项优质工程,都是他献给电建事业的深情礼赞,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电建人奋进新征程的铿锵足音。他就是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向前。

雪域攻坚破施工壁垒

2007年盛夏,向前带着长沙理工大学水工专业的扎实学识,一头扎进水电九局的工程建设一线。

此后八年时间里,他如候鸟般追随项目足迹,辗转大江南北。北盘江贵州光照电站项目、贵州沙阡电站项目、山西小浪底引黄工程项目、西藏DG水电站项目、西藏才朋二期光伏项目等一批光伏及水利水电项目,每到一处,他都像海绵般汲取经验,白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夜晚挑灯钻研技术规范,经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淬炼,逐渐成长为行业内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2018年,命运的齿轮将他推向人生的新高度。水电九局中标承建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古水电站,这座世界海拔最高、雅鲁藏布江上首座百米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犹如一座等待征服的“技术珠峰”。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向前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胆魄,毅然决然地奔赴雪域高原。

海拔3500米的加查大峡谷,空气稀薄、低气压、强辐射、干燥、昼夜温差大,在这样的极端气候条件下建设碾压混凝土大坝,国内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一切将是从零开始,但他眼中闪烁的,是挑战极限的光芒。

向前与技术骨干在现场讨论技术图纸(右三)。

在这片高寒高海拔、低气压缺氧的雪域高原上,向前带领技术团队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攻关之旅。

他紧扣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温控防裂”的关键,提出高海拔寒冷地区碾压混凝土VC值动态控制理念。试验室里,他们反复试验材料配比;工地上,他们顶着烈日严寒记录数据。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最佳VC值,成功解决了高海拔寒冷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碾压混凝土施工“卡脖子”技术难题。

针对混凝土保温保湿的问题,他创新研发新型复合式保温保湿技术,给大坝穿上了智能“保温铠甲”,坝体取出26.2米三级配碾压混凝土超长芯样,刷新了世界纪录,成功改写了“无坝不裂”的历史。当揭去保温层的大坝展露完美容颜时,银灰色坝体如巨龙般横锁雅江,铸就世界水电史上又一座丰碑。

十八载耕耘绘就科技长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质量技术奖1项、工法11项,授权国家专利30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发表论文21篇(其中2篇被EI收录),QC成果/班组20项……每一项成果都凝结着向前的智慧与汗水。他主导研发的《青藏高原复杂条件碾压混凝土绿色筑坝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动行业技术实现质的飞跃,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负责组织施工技术实施建成的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古水电站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参与建设的构皮滩水电站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沉甸甸的荣誉更是对他卓越贡献的最好褒奖。

匠心创效树技术标杆

在雪域高原能源电力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上,向前和他的团队一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挥毫泼墨,踏过冰川沟壑,突破技术藩篱,将创新的火种播撒在云端,在新材料研发、生态保护和企业管理领域不断突破,谱写新时代建设者攀登技术高峰的壮美诗篇。

面对西藏地区传统掺合料匮乏的困境,向前将目光投向广袤高原的地质馈赠。他大胆提出以凝灰岩粉替代粉煤灰的设想,带领团队在试验室与工地间往返数次,掀起一场“材料革命”,每一次配比试验,都伴随着高原的风沙;每一组数据记录,都凝结着科研的执着。最终,凝灰岩粉成功应用于混凝土,这项“点石成金”的创举解决了西藏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中传统掺合料缺乏的难题,有效节约工程建设投资,为高原建设按下“加速键”。

在水电九局在藏大型水电站建设时,对施工场区内的13棵百年古核桃树进行就地保护,定期对古树进行浇灌、松土、施肥、培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确保项目施工系统与核桃树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在生态保护的最前沿,向前团队同样跑出“加速度”。为实现“零新增料场、零永久弃渣”的绿色构想,带领团队扎根高原腹地,历经无数个日夜钻研。

从料源规划的精密测算,到生态利用的技术创新,最终成功研发“青藏高原水电工程开挖料深度利用和生态环保关键技术”,形成了适用于高原大型水电项目工程开挖料综合利用的成套技术,实现了“料源规划—生态利用—节约投资”完整体系的实践,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39亿元,避免生态破坏5万平方米,开创了青藏高原大型水电工程不设开采料场、不设永久弃渣场的先例。

在建设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生态鱼道时,团队大量采用钢管柱群和预制装配技术,不到一年就完成主体工程施工。一尾尾鱼儿沿着这条“幸福天梯”欢快洄游,灵动的身姿划过清澈水流,激起的层层涟漪伴随着潺潺水声,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

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生态鱼道。

在海拔4900余米的西藏尼木光伏发电站、海拔超过5200米的西藏才朋光伏发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建设一线,向前再次扛起生态攻坚的大旗。面对牧光互补电站植被保护难题,他带领团队踏遍高原草甸,在极端环境下反复试验。从创新植被移植技术,到优化生态修复方案,终于攻克“世界屋脊”上的光伏生态难题,为西藏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筑牢绿色根基。

作为战略型管理者,向前将创新思维融入发展血脉。他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推动水电九局西藏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他用实绩证明,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不仅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更是企业壮大的核心引擎。

丹心筑梦绘振兴新篇

从雪域大坝到光伏矩阵,从技术攻坚到民生福祉,作为水电九局西藏公司负责人,向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以工程项目为桥梁搭建起群众致富的通途,用实干与奉献书写着央企人的责任与情怀,在高原热土上绘就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多彩画卷。

向前始终将“为民造福”的初心融入血脉。他依托在建工程项目,主动衔接当地各级党组织,优先吸纳当地群众16000余人次参与建设,实现“家门口就业”。62名藏籍高校毕业生在他的“师徒制”模式培育下破茧成蝶,从职场新人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为雪域高原注入新鲜血液。

2022年,西藏自治区首个产业工人实训基地在水电九局挂牌成立。向前亲自谋划“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帮扶就业”的培养模式,将工地变成课堂,把设备化作教具。8276人次的藏族群众走进实训基地,在钢筋水泥间学习技能,在实操训练中提升本领,点燃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

当98%的学员手持技能合格证走上岗位时,向前欣慰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凭本事过上好日子。”

向前(右一)为项目年轻技术干部作指导。

同时,向前积极响应西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土特产品卖得好、走得远。他发动项目部职工开展“以购代捐”行动,让牦牛肉、藏香、青稞等西藏土特产走出深山,走进总部、走进项目、走进建设一线。6935万元的助销金额,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更架起了汉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向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上下联动”救援体系。统筹资源调配,组建党团先锋突击队,调度大型设备等,全力以赴驰援灾区。救灾期间,抗震先锋队克服高寒缺氧、余震威胁,搭建683间活动板房安置30余户群众,搭设20余顶帐篷,调配400套板房与大量物资。协助日喀则市水利局等单位多次深入5300多米的长所拉昂水库排查隐患,调配机械疏浚3.2公里河道。

在这场与灾难的较量中,向前以“人民至上”的初心凝聚起钢铁意志,让鲜红应急的党旗在雪域之巅猎猎飘扬,书写新时代央企使命担当的壮丽篇章。

十八载春秋砥砺,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成长为肩负重任的技术专家,向前收获了无数荣誉:中国施工企业协会青年拔尖人才、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劳动模范、西藏首届质量奖……而最让他骄傲的,是大古水电站闪耀的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是工地上藏族工友灿烂的笑容,是群众脱贫致富后送来的哈达。

这些荣誉与成就,是对他扎根高原、奉献青春的最好褒奖,更是新时代水电建设者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漫漫征程,悠悠回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段路有一段路的艰辛,走过山河荡漾,踏过荆棘坎坷,风雨之后的彩虹更加璀璨夺目。

荣耀加身未改攀登之志,向前将继续以初心为楫、使命为帆,再启新程,续写时代辉煌篇章!

文字 王玲莉 郑鸿超 周章鹏 段海东

编辑 朱玉群

二审 彭银

三审 赵晓娅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