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月18日,合肥市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签署共建科创频道的战略合作协议。此后电视台采访袁岚峰和科技传播系同学,制作一个15分钟的纪录片,2024年9月7日发布于科创频道“有请科代表”节目。
2024年4月18日,合肥市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签署共建科创频道的战略合作协议。此后电视台采访袁岚峰和科技传播系同学,制作一个15分钟的纪录片,2024年9月7日发布于科创频道“有请科代表”节目。
合肥电视台有请科代表采访袁岚峰
我是不是少年班的?
14岁上大学有什么感受?
我为什么做起科普来?
我如何成了研究生的研究对象?
我的第一篇科普是什么?
科普的压力有多大?
被出租车司机认出是什么体验?
中国的科普处于什么状态?
当下最想做成的事情是什么?
以下是纪录片文字版:
主持人宋智玲:袁老师您好。
袁岚峰:宋老师好。
主持人宋智玲:欢迎走进我们的《有请科代表》我听说您刚刚从重庆出差回来,过两天还要去北京,这种轮轴转的状态,是不是咱们科普人的常态?
袁岚峰:至少对我来说是个常态了,因为老是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找我,当然这也是个好事,说明大家对于科普越来越重视。
主持人宋智玲:对我感觉您虽然很疲惫,但是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其实您有很多身份,网上讨论最多的有这样的标签,少年天才、科学家、网红。
袁岚峰:不敢当不敢当。
主持人宋智玲:能不能跟我们讲讲它们的来历。
袁岚峰:这个首先我自己,肯定不会用什么少年天才这个词,来这么形容自己,但是很多人知道我,第一点是说我是14岁上大学的,然后立刻会产生一个误解,很多人会说哦你是少年班的,其实并不是哦。
主持人宋智玲:其实您是上了高中的,高考。
袁岚峰:嗯对,我每次都需要向大家解释,我上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是并不是少年班,我上的是化学物理系,因为这是一个在外面人很难搞明白的事情,就是少年班是一个院系,化学物理系也是一个院系,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并不是说所有的少年大学生都在少年班里面,实际上少年班之外,也有很多少年大学生,尤其在科大有很多的。比如说当时我的。
我是1992年(进入中国科大)14岁的时候考到这个化学物理系,然后当时我们班总共三十多个人,我是最年轻的那个,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三位同学他们是15岁来的,也只比我大一岁,所以当时(中国)科大里边其实是充满了这种少年大学生的。
主持人宋智玲:袁老师这就是当时您(读书)的教学楼吗?
袁岚峰:这是当时我们的教学楼之一,这是第二教学楼简称二教,当时有一教二教,还有所谓四排楼,所以在二教就来的是相当多的,这是后来翻新过的,这地方可能增建了一些侧翼的墙,但那主体基本上一直就是这个样子。
主持人宋智玲:你14岁应该还在爸爸妈妈庇护下的一个年纪你就渴望自由了吗?
袁岚峰:自由多好是吧,这有这么多同学,有这么多老师,有这么多可以交往的人,这不是很好的吗,吃饭到食堂洗衣服有洗衣房,然后遇到什么困难去找老师,所以不都可以搞定吗。
主持人宋智玲:所以很多的困难是家长自己想象的,并不是孩子自己带来的,也就是说您早早来到这边学习的话,你完全就是一个自由的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
袁岚峰:嗯嗯
主持人宋智玲:很多人也会好奇,您是一个科学家,怎么就去做科普了?
袁岚峰:我特别喜欢这个知识的广度,我很喜欢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个普遍的联系,而且实际上我感兴趣的也不止于科学,也有很多这个哲学、文学,各种各样的东西,后来,比方说97年就我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开始上网了,那时候除了上网,其实一般而言主要指的就是上我们学校的BBS,那时候还是BBS的时代,中国科大那个BBS叫瀚海星云。
大家就非常勤奋地在上面笔耕不辍写了好多文章,虽然看起来都是,现在看起来都是特别古老的界面,大家可以发一下思古之幽情。
主持人宋智玲:就喜欢分享的一个人。
袁岚峰:对,所以到后来就发现,其实我是很难很专注在一个领域做科研,因为它那个思维方式是需要你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对我来说是个比较难受的事情,后来做了科普之后,忽然发现就一个事情,是优点还是缺点,其实是取决于你要做什么事情,就是当你这个思维特别发散,然后关心的事情特别多,这个对科研可能是个麻烦,但是对科普变成一个非常稀有的这么一个优点,然后也通过这个认识了很多朋友,然后发现它有巨大的社会价值,然后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主持人宋智玲:为什么会把袁老师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呢?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研究生张珂:其实这个也是非常偶然的一个契机,我是在去年的时候加入到袁老师的这种工作团队中进行实习加学习,然后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之中,我发现像袁老师这样的学者去做科普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就把袁老师作为我的这种研究对象,然后进行了课题相关的申报,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在探究,其背后有没有什么值得挖掘的地方。
袁岚峰:这是我的演播室,平时我录节目的时候就是在这儿,今天我们就刚好就要拍这个“量子信息和核聚变的”。是把这整个前言拍上呢,还是只拍那最后一段。
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系统才算人工智能系统,它和日常生活里的飞控计算机辅助驾驶装置等有什么区别?
这就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数字,可是识别的结果呢?
现在假视频,假照片可能比真的都多了,当然在很多领域它是有价值的,例如广告影视可以降本增效嘛,俞能海老师说过,让跟你通话的人摁鼻子就可以判断他是不是AI换脸。
工作人员:核聚变我们是两条放在一起录的吧。
主持人宋智玲:让您一战成名的话题,能不能跟我们再重温一下。
袁岚峰:这个不敢当成名,但是确实是这个对我来说还是影响很大,或者说对于很多朋友来说他们是因为这个认识我。
主持人宋智玲:是的。
袁岚峰:正儿八经意识到要对公众做科普,是在2015年初的时候,那时候有很多媒体在报一个所谓非常轰动的消息,叫做“潘建伟研究组在量子瞬间传输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大家看了都很嗨,但是没有人看懂这是什么东西,所以看评论区充满不明觉厉。
主持人宋智玲:对。
袁岚峰:刚好我是学过一点,所以我知道,你们谈的这个所谓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实际上应该叫做量子隐形传态,这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当然要用到量子纠缠,然后用到其实相当复杂的技术原理。但是呢,首先可以克服很多人一个误解,第一它不是一个超光速的传输它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它最高速度就是光速,这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还有它不是个玄学,就它的原理虽然是比较深奥,但是可以完全可以说清楚的,所以当时呢我就咨询了一下我认识的这个潘建伟研究组的同事,然后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在微博上写了一篇文章,这文章你现在看起来非常的标题党。
主持人宋智玲:包你懂。
袁岚峰:对“科普量子世界传输技术包你懂”就是看起来很像这个,大马路上到处贴的这种地推是吧。
主持人宋智玲:但是当时你就知道了,标题吸引人眼球是多么的重要,无心插柳。
袁岚峰:因为已经写过好多年的文章了,BBS上也写过好长时间了,只不过是第一次把这一套用来写科普。
主持人宋智玲:是的。
袁岚峰:然后当时我的粉丝还不到1万个人,但是这文章写出去之后,这个反响就出奇地大。
然后就就很多人来关注我,最后那文章可能有两千多人转发。我是发现这个事情,首先是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
主持人宋智玲:对。
袁岚峰:因为首先有这么多大V来关注,然后这个就说明大家真的是对于把这个量子讲清楚这件事情,是有重大的社会需求的。
主持人宋智玲:是的。
袁岚峰:但是其实没有人去满足这个需求,你可以说我们的量子研究者,其实也都是非常热心地想把这方面的知识在社会上推广出去,他们真的已经做过很多努力了,但是这个大家听不懂而且这是完全正常的。
袁岚峰:关于这个核的话题,恐怕是很少有人比何祚庥院士更有资格来谈了。
余敏:我是合肥电视台的。
袁岚峰:打算把我这次来做直播的这个行程,拍成一个小小的纪录片。
何祚庥:广岛跟长崎放了两颗原子弹震动全世界,也震动我们刚高中毕业的这个年轻学生。这个时候才是中国人下决心依靠中国的科学家。就是1945年以后,这个史密斯报告的影响了我们。
袁岚峰:最后,我们只有这个15分钟来回答网友留言,实在是时间不够希望大家下次能够有更多的交流。
主持人宋智玲:在科普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让您觉得意难平的事情。
袁岚峰:那太多了,可以说有很多很多。但是呢你往大的说,你可以说是在总的做一个好事的这个基础上,有些小小的波动嘛。比如说,就是这个量子这个话题在我们看来,这个做这个研究的人来说或者说了解这个原理的人来说,这个量子是一个早已确立的这样一个科学领域,人家诺贝尔奖都得了。2022年那个诺贝尔奖就发给三个人,说他们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可是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量子这个领域是假的,然后整天说你们都是骗子,然后说我是为这个骗子集团为虎作伥的诸如此类,这就让人非常的哭笑不得,就是说你看一个人能够顽固到什么程度。但是你也知道,你是不可能说服这些人的,因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强烈地说这么多年,说明他们思维已经固化了,他们是不可能接受任何新东西的。
主持人宋智玲:一般压力大的时候,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排解?
袁岚峰:因为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情,就是你可以感觉到有很多人很支持你,大家都很支持你,但是有些事情,只有你自己去面对,只有你自己去解决,我已经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情了。但你转念一想呢,就是当你闯过去了,当你做了你真正该做的事情之后,你就又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你又过了一个关口,然后你又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了。
有这样一句话说就是“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早上,都是对生命的浪费”。其实就是,我是一见到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我第一反应都赶快问一下他自己专业的事情,就是不会让自己空闲下来,每时每刻都在汲取各种养分,如果人家都送上门来了,你不去跟人聊那不是浪费了。
主持人宋智玲:是的。
主持人宋智玲:其实有时候,孜孜不倦做一件事情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当发现,回报和付出不成正比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情绪吧。
袁岚峰:但是对我来说,因为这个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就是想一想我自己在社会上获得了承认,或者说这个大家对我的支持,这个都已经远远超过我最初的预期了。所以这个没啥可抱怨的,大家多看那个积极的方面,你还是会这个充满精神的,这能做多少做多少嘛。
而且这些年,我出去到处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参加会议各种座谈会,经常发生这样一个现象,说有人会出来说我之所以出来做科普,是因为看了袁老师的节目。这个事我就非常的感动,看来我做的这些事情已经产生一定影响,已经激励了很多人来进入这个行业,那我想我的这个历史使命,可能是在这个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很大一部分。
主持人宋智玲:对,就有时候在自己做得很疲惫的时候,突然有一束光好像又点燃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小趣事,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袁岚峰:这个趣事太多了,因为经常在各种场合被人认出来。去北京,结果正在那出租车上讨论怎么拍节目的事情,就被那出租车司机认出来了。
出租车司机:我是您粉丝。
袁岚峰:多谢多谢。
出租车司机:基本上您那个我全看了。
袁岚峰:太感谢了。
出租车司机:原子弹那个。
袁岚峰:哦,是讲这个于敏如何研发氢弹对吧?
出租车司机:对对。
袁岚峰:2019年初的时候。
出租车司机:在您没说之前,我粗略地了解了一下那方面的知识,然后发现您说的更深一些。
袁岚峰:而且他说,他并不是看到我的脸认出来的,因为我在他正背后我还戴着口罩呢,他是听我的声音认出来的。
主持人宋智玲:说明他是您的忠粉。
袁岚峰:对,然后我也非常感动。
主持人宋智玲:您觉得咱们中国的科普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袁岚峰:现在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这个科普的职称正在推行当中,这个是我们呼吁了几十年的一个老问题了,就是但凡是搞科普的人其实都会来说这个事情,就是说我们国家你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国家是全世界最重视科普的国家。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部科学技术普及法,我们真的有个法律说我们要搞科普,你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国家有这样一个法律的了,那个科普法里面其实说了,国家应该设立一个科普的职称,这看起来这不很正常吗,你无论干什么,都需要有一个职业的序列嘛,可是大家呼吁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致力过,但是到最近啊就是开始试点了,就是有很多各地的科协,开始设置了自己各个省的这个科普的职称,但是呢这个基本上也只是用来解决科协内部的问题了,因为还是有很多地方,比方说就我们所在这个大学或者科研院所,它里边还是进不去的,只不过最近在逐渐扩大,然后最近这个试点试到我们这儿来了,所以国家明显是在推进这个事情,也是大家这么多年的呼吁,终于是逐渐有了影响,所以它总体是在变好的。但是呢,你可以说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吧,无论对什么事情都需要抱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主持人宋智玲:是的,是的。但是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个评定的话,对于科普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嘛。当下您最想做成的事情是什么?
袁岚峰:实际上呢,这个你可以说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你也可以说是其实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事情。因为我自己知道,就是科普是我的事业嘛,那我只是说来把这个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然后也欢迎大家各路朋友不断来加入这个事业,大家共同来做这个事情。
但是就具体而言目前而言,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情,前不久是这个合肥市广播电视台,跟我们科技传播系刚好签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所以这也是我的工作之一啦,就是帮助你们来共同把这个科创频道大家一块的做好,这也是我们整个合肥市广播电视台以及我们(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大家一个共同的心愿。
主持人宋智玲:好我们今天的有请科代表访谈到这就圆满结束了,感谢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袁岚峰老师,袁老师再见。
■ 扩展阅读
全国首个!正式开播 |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合肥电视台采访袁岚峰之一:我的科普故事
合肥电视台采访袁岚峰之二:我眼中的科普
合肥电视台采访袁岚峰之三:一个视频的诞生
合肥电视台采访袁岚峰之四:在路上被粉丝认出来了?
合肥广电科创频道硬核上线! |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牵手!合肥广电全媒体科创频道官宣 |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来源:袁岚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