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提前学习像开了挂,学完人就飘了,成绩也飞了;有些人提前学习像开了窗,风倒是进来了,可脑袋却一直晕着——一开学还没等老师发话,已经“学过了”的他们就率先摆出了“我知道”的表情,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被“不会啊?”狠狠背刺。
有些人提前学习像开了挂,学完人就飘了,成绩也飞了;有些人提前学习像开了窗,风倒是进来了,可脑袋却一直晕着——一开学还没等老师发话,已经“学过了”的他们就率先摆出了“我知道”的表情,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被“不会啊?”狠狠背刺。
看似走在前面,实则站在原地。这不是提前学习,这是提前躺平。
我小时候也干过提前学的事。
寒假里翻完了整本新学期数学书,满心期待开学后能体验一把“学神碾压局”,结果一上课,老师讲的我全都听过,作业也秒杀,感觉自己无敌。
期中考下来,平平无奇,前面那点优势被别人三两节课就追平,难题照旧答不出来。你以为你提早了,其实只是“提早打卡”了。
所谓“提前学没用”,大多是因为只提前了形式,没提前到灵魂。
真正的提前,不是抢跑,而是用更高难度拉开差距;不是抢时间,而是拉开理解深度。
提前学,不是提前走上学习高速路,而是提前进了服务区,还点了个奶茶坐着看风景。
很多孩子提前学完了下学期的内容,误以为已经掌握,然后进入了“回味期”——每天温习、复读、翻来覆去刷简单题,简直比AI还机械。
这种状态下的“学霸”,像是重复播放的MV,看得多、唱得熟,但让他换首歌,立刻卡壳。
提前学如果只是“学过”,没有持续加难度,就像每天练的是三公斤的哑铃,连小臂都练不粗,还天天拍视频发朋友圈,说自己在健身。
我亲戚家有个小表弟,去年寒假学完整本七年级数学书,暑假还做了很多题。刚开学那几天,他如日中天,每节课都提前交作业、举手回答。班主任夸他“太有准备了”,他爸妈差点以为要进实验班。
结果期中一考,90分挂在中游,家长脸色比糊汤粉还难看。
往下一翻卷子,哇,全是简单题做对了,难题空得干干净净,连草稿都没留。
可怕吗?其实不,他只是用提前时间提前完成了“成为中等生”的预设路线。
有回冬天,我看了一部新上映的悬疑电影,剧情烧脑、反转精彩。我哥特别兴奋,也想看。我一脸自豪地提前跟他说:“我告诉你结局吧,凶手其实是女主的猫。”
他一脸无语看着我说:“你提前看是你自由,你提前剧透就是犯罪。”
后来,我发现很多人提前学也是这样,提前知道结局,然后失去了探索的兴趣。
原本应该是一步步解谜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对答案的无聊环节。老师上课讲到例题,他心里OS:“哎呀,我早就会了。”
老师出题稍微复杂点,他傻眼了:“哎呀,我以为我会了。”
所以有时候,提前学不是提前赢,而是提前得瑟,然后提前栽跟头。提前学的人像是提前打开了宝箱,却忘了升级背包,真正的装备一件都装不下。
小时候玩《魔兽争霸》,我一个朋友专门爱虐小怪,升级地图里最弱的兵,玩得不亦乐乎。每次我们进副本,他还是一级英雄,血薄得像纸,一刀就倒。
我们劝他升级装备,他说:“小怪多可爱,打起来轻松不费劲。”
现实中很多“提前学”的学生,就跟这个朋友一样。练习册刷得飞起,作业做得麻利,成就感爆棚。但那是游戏的“新手村”,迟早要进“地狱模式”。一碰到竞赛题、一碰到压轴题,直接原地去世。
提前学,不是拿来刷“容易题buff”的,而是用来踩坑、啃骨头、上难度的。
提前学不升级难度,就像玩王者只练人机,连AI都打得胆战心惊,怎么打排位?
提前学习带来的“领先感”,特别容易让人产生“我很强”的幻觉。
这种幻觉,会让人自动进入舒适区,从此拒绝进步。毕竟,谁不想做那个一听就会、一写就对、别人还在挣扎自己已经在起飞的人?
舒服,是提高成绩最大的敌人。真正牛的学生,不是提前把课本读完的,而是读完之后,天天找虐,专挑不会的题下手。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学生,开学前就自学完初一物理。第一单元测验,他班级第一。家长激动得想给他转实验班。我问他要不要做点拔高训练,他说:“先轻松一阵再说。”
三个月后,物理课代表变成别人了。他依旧跟得上,但从领先者变成追赶者。他爸开始埋怨他“吃老本”,他妈开始怀疑“是不是不适合理科”,其实,只是一直躲在舒适区不肯出来。
朋友女儿提前学完语文初一上册,开学第一单元测验98分,家长在群里狂发鸡汤:“提前学,走在别人前面的秘笈!”朋友圈直接转发十遍。
结果期末才87,跌了整整10分,鸡汤也凉了。我去她家吃饭,孩子一脸无奈:“妈妈说我退步了,可我只是没学新的……”
提前学像速溶咖啡,前面一口香气扑鼻,后面却苦得让人皱眉。吃到了领先感就以为万事大吉,结果错把起跑线当终点线。要命的是,提前学让你领先的,不是能力,是时间;失去的,也不是能力,而是进步的动力。
初中时候我玩一款打砖块的游戏,发现第一关永远简单,玩着特别爽。
后来我索性不往下打,就天天在第一关里“虐菜”,反复挑战刷新记录,自我陶醉。直到有天系统更新,强制跳第二关,一进来就发现,球速翻倍、砖块还会移动,五秒钟就gameover。
提前学习的“第一关”,也会让人上瘾,沉迷于重复简单题带来的快感。但题目终究会升级,你不升级,只会出局。
真正厉害的学生,提前学完课本后做什么?
刷配套练习册,攻小奥题,甚至开始做一些中考真题。他们不会停在“我已经学完了”,而是问“我还能学什么”。
所谓“学霸”,不是课本学得早,而是难题啃得狠。
刷完一遍练习册没用,要刷出错题集;看懂一道题没用,要能举一反三;提前掌握基础只是入门,提前掌握难题才是进阶。
小学同桌早熟型选手,五年级暑假预习完六年级数学,还提前做了套期末题,自我感觉堪比清华附小。我以为他开学后能一骑绝尘,结果月考我85他87。问他为啥没甩我十条街,他耸耸肩:“练习册太厚,懒得做。”
他以为“学完”了就等于“掌握”了,事实证明只是“略读”。期末的时候我们一起冲刺,他发现别人都在啃难题,他还在纠结“简便运算是先乘后加还是先括号”。
提前跑一公里,如果不继续奔跑,最终会被后发力的对手秒超。
邻居家小孩三年级开始学奥数,做题贼快,基础题一眼秒。可一到模拟赛就崩,考试焦虑满分,遇到压轴题心跳加快,答题卡直接打上“我尽力了”。
所以提前学的意义,不是让你成“快手型选手”,而是“深思型战士”。
只会基础题的学生,在真正需要策略、逻辑和分析能力的场合,就像上了战场却只带了筷子——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没打中敌人。
那么,怎么提前,才算有效?
提前学习不是“提前炫技”,而是“提前打地基”。不是提前享受轻松,而是提前面对挑战。
搞清楚几个关键点:
假期提前学,不是为了听懂老师讲的,而是为了多出时间,自己去攻克老师不会教的。 学期中不能原地踏步,必须从易题跳向难题,从课本跳向竞赛,从熟悉跳向不熟。 趁大家在“新鲜阶段”刷课本时,你应该冲刺“痛苦阶段”的能力提升。
所以说,学习不是春游路线图,不是一路开开心心到了终点就算赢。
更像爬山,不上坡就等着别人超你。提前学不是捷径,而是开门钥匙,门开了,还得继续往上走。提前学,只能提前“打个底”;真正能拉开差距的,是你敢不敢在别人打游戏时刷难题,在别人重复时上难度,在别人舒适时吃苦头。
走得快不如走得久,提前一步没用,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一直坚持下一步。
跑得比别人早,不如跑得比别人远。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