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教育报联盟成立于2015年,今年正值联盟成立10周年。10年间,各联盟单位先后走进了四川、河南、江苏、上海、浙江、甘肃、山东、陕西、天津等地,深入采访当地教育的亮点、特色,促进省级教育媒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升教育媒体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
4月22日至25日
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十一次年会
暨联合采访活动
走进“天府之国”四川
来自河南、江苏、甘肃、上海、浙江
山东、陕西、天津、福建、四川等
全国10家教育媒体
负责人、编辑、记者一行40余人
共话AI时代教育媒体发展路径
并走进成都市、眉山市
相关学校进行联合采访
实地感受四川教育在强化“五育”并举
巩固提升“双减”成果
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方面的
创新探索和发展成效
↓↓↓
全国教育报联盟成立于2015年,今年正值联盟成立10周年。10年间,各联盟单位先后走进了四川、河南、江苏、上海、浙江、甘肃、山东、陕西、天津等地,深入采访当地教育的亮点、特色,促进省级教育媒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升教育媒体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如今,联盟成员单位由最初的4家发展为9家,包括《教育导报》《教育时报》《江苏教育报》《甘肃教育报》《东方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山东教育报》《教师报》和《天津教育报》。此外,今年特邀《海峡教育报》参加联盟活动。
年会上,与会单位围绕“AI时代,教育媒体何去何从”的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年会还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会旗由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主任宋婧交接到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殷建华手中,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十二次年会暨联合采访活动将于2026年在江苏举行。
记者一行在四川的深入采访中
先后走进了
眉山市青神县南城小学
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
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
学承“东坡”,赋能未来
“‘学承东坡,道臻至善’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苏东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包括奋厉当世的崇高理想、探索创新的人生追求、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爱国爱民的人生情怀……”
4月23日,记者一行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以下简称“东坡小学”)采访。这所以“东坡”命名的学校,一进门便给人许多惊喜和震撼。在该校六(3)班学生黄佩瑶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记者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也领略了该校以东坡精神为依托,“绘制”的学校文化建设图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坡小学始建于2009年,东坡文化氛围浓厚。校园中处处可见“东坡”元素——校徽是书法体的“东”字,巧妙地将苏东坡形象融入其中;吉祥物为“小东坡”,是多种神态的“小东坡”卡通形象;形象宣传语出自《赠刘景文》中的“最是橙黄橘绿时”;标准色为“东坡绿”,源于苏东坡对竹的喜爱。校园中还有行止楼、百坡楼、超然楼……师生处处能与东坡先生“对话”。
“我们的校训就只有5个字——像东坡一样。具体来说,就是像苏东坡一样做一个仁爱、乐观、勤奋、博学的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小东坡们表演的东坡诗词操。每天课间操时,我们的学生都会跟随音乐,边做动作,边背诵东坡诗词,他们不知不觉就背诵了几十首东坡诗词。”学校校长刘芳说。
在刘芳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还在该校听到和看到——教室里,小东坡的琅琅诵读声豪迈奔放,亦如东坡诗词风格;走廊上,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尽显东坡风骨;展厅里,师生以剪纸艺术表达着东坡诗词的意境风韵。这一刻,记者也深刻理解了孩子们歌声里唱的:“我爱苏东坡,为你把墨磨,一撇又一捺,一生都快乐。”
据东坡小学党总支书记杜科介绍,学校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东坡文化为内核的德育工作体系,通过“东坡那些事”“东坡那些诗”“东坡那些词”“东坡那些成语”“东坡那些书画”“东坡那些足迹”系列,将东坡精神有形化。这既是东坡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又是现代教育的追求与呼唤。
学校把东坡的仁爱、乐观、勤奋、博学四种精神纳入德育体系之中,构建形成相应的四个系列。“仁爱”系列主要强调“礼仪、爱国、孝道、慈善、宽容、尊重、责任”等,“乐观”系列重点包括“自信、阳光、坚韧、独立、抗挫”等,“勤奋”系列侧重要求“勤劳、进取、惜时、创新”等,“博学”系列突出体现“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国际视野”等。学校的《传承发展东坡文化,营造灵动诗意校园》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校歌《我爱苏东坡》2019年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学校还分年级创编校本读物《东坡诗词诵写画》(共6册),供全校学生使用。这些校本读物,更是让孩子们走近苏东坡、爱上苏东坡。
“今后,我校将继续秉承‘学承东坡,道臻至善’的办学理念,创建东坡文化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品牌,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努力建成眉山市一流新型城市学校。”杜科告诉记者。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南城小学、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
以竹为媒,编织教育特色发展新画卷
当竹子遇见巧手,会变成什么?4月23日下午,联盟采访团来到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南城小学(以下简称“南城小学”)采访,在竹编工作坊,学生正在老师指导下,认真学习竹编。
在我国,竹文化源远流长,青神县数千年前就与这青青翠竹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万亩竹林成为青神县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一双双巧手将平凡的竹子变成一件件艺术品,“青神竹编”也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传承和发扬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城小学以竹编校本课程为基础、竹编社团为载体,特成立竹编艺术工作坊。“我们邀请当地的竹编‘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美术教师,共同制定工作坊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着力打造竹编特色校园文化,以竹编传承‘非遗’,以美育促学生成长。”学校校长李远勤对记者说。
工作坊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材、削竹、编织到成品,认真学习竹编制作,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小巧的蝈蝈笼子、美丽的“爱心”、精致的“小船”……学生的竹编工艺品遍布工作坊四周,引得采访团成员纷纷驻足。
课程是学校开展竹编的重点。该校一是开好竹编课程。各年级每周开设《青神竹编》课1节,分别在低、中、高年级重点开设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创意竹编课程。二是建好社团课程。开发社团课程15个,打造《热带鱼的编织》微课案例。三是上好竹编课程。配好师资,引进竹编大师、竹编匠人授课。制定《竹编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培训、校际交流、教学技能比赛,不断提升教学技能。
“通过多年课程实践,学生不仅提升了美育素养,还得到了全面发展。通过这一活动,竹编艺术这一传统工艺在学校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我们积极参加省、市、县工作坊展演,先后在省、市、县艺术展演获奖。”李远勤说。
“我们每做一件东西,都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努力做到每个人出了校门就是一名合格的竹编产业工匠。”在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青神中职学校”),竹编“非遗”传承人、学校教师陈岚正在向竹编班学生讲述竹编技艺。
作为全国唯一开设“竹编”专业的职业院校,青神中职学校植根产业,着力培养扎根本土、辐射国内外的竹编技术人才。
“我已经学习了两年,简单的作品能独立完成。”在教室里,青神中职学校23级竹编班学生陈奥思正在创作竹编作品,而像她一样的学生有很多,都得益于学校打造的特色竹编专业课程。
“学校竹编专业创办于1987年,教材开发、课程建设、校企合作一直是重点。”青神中职学校副校长邓光强向记者介绍,“之前在技能教学中,我们采用‘口传心授’‘以师带徒’或直接开办工厂对接产业培养急需人才,教材还是空白。2018年,竹编专业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提出打造特色课程,开发专业教材。”
据了解,近年来,在大师引领、专家指导下,学校完成了“非遗”竹编专业课程体系创构,开发编写了3门核心素养课程、3门核心操作课程和5门专业基础支撑课程。学校还通过校际交流、参观学习、展示表演等多种形式推广应用,向社会展示青神竹编技艺的价值内涵;通过国际竹藤组织开展竹编技能培训,推广应用“非遗”竹编特色教材,让青神竹编技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来学校是学生,出校门是人才”在这里已经成为现实。
美丽的竹编,已经成为青神县学校传承“非遗”文化、拓展职教服务链条、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青神正在编织教育特色发展的新画卷。
西南石油大学:
“双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看到这些矿石实物,我被惊艳到了!这跟课本上的学习完全不是一种感觉!”4月24日上午,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以下简称“新都一中”)秋实班学生黄径舟和他的同学走进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番沉浸式体验学习后发出如是感慨。
走进大学实验室探秘科学世界,这样的课堂对新都区的孩子们来说,已是一种常态。2018年,新都区委区政府先后与西南石油大学等驻区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共建基础教育联盟,做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形成了多种模式的环高校基础教育联盟。不仅如此,西南石油大学的教授也会定期到该区中小学校授课。
2024年6月,在精准的需求对接下,西南石油大学与新都一中签订“大中衔接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两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帷幕。近一年来,双方聚焦基础学科和科技前沿,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特色共创等方面共同开展探索与创新,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给我们提供了高水平的专业支持。”新都一中科学教师赵博涵介绍,西南石油大学组建了专家团队,为新都一中学生提供大学先修课程,并对学生研究课题提供指导。
新都一中与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学博物馆深度联动,构建“大学资源下沉+中学实践创新”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科学启蒙—实践探究—目标锚定”一体化教育链条。地学博物馆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选派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与新都一中的青少年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如岩石展厅科普、实验操作演示、VR互动体验、科普视频拍摄等。地学博物馆作为新都一中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定期组织研学活动,通过参观岩石展厅、参与显微岩石观察实验、聆听专家科普讲座等,引导学生树立“能源报国”志向,该校学生很多因地学兴趣报考地质相关专业,实现从“科普受众”到“学科后备军”的培养转化。
在加强“校—地—校”协同、做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同时,作为一所老牌石油本科高校,西南石油大学也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带上课题进工厂,在企业开展跨学科课题制实习,在实习中研究破题办法。”24日上午,在全国教育报联盟采访座谈会上,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豪向记者介绍了西南石油大学与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共育优秀石化人才的典型经验。
自2017年以来,该校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连续9年赴“京博石化”学习,受益学生410人。学习后,学生工程实操能力提升,44.3%的学生获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和化工安全设计大赛等工程类学科竞赛奖,该校是西南地区获奖最多的省属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增强,专业自信和行业认可度提高,八届学生毕业平均学分绩点3.56,深造率61.8%,深造学生100%选择化工及相关专业;就业对口率92.5%,其中87.5%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
去年11月,2024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发布,西南石油大学推荐的2个项目入选该项目实施十周年典型案例(全国共85个),入选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一。其中一个项目就是王豪主持的《校企共建具有京博特色和石油精神的一流石油化工人才实践基地》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项目载体,项目启动至今,西南石油大学获批立项421项研究课题,有效助力了学校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一行
还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
四川农业大学服务的
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
进行实地采访
4月23日,联盟采访团一行先后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和四川农业大学服务的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实地采访。
永丰村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耕地面积6560亩,是四川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农田示范样板村。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永丰村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考察调研,并做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
水稻科技小院2023年6月建成以来,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担任技术领头人,会聚了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农业专家30余人,实现“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有1000多名四川农业大学和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此实习实训,累计培养了40多名博士、硕士,培育种粮大户200多人,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有力地服务了当地乡村振兴。
来源:教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