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网信部门坚定不移地将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依托日常监管与网民举报,持续清理利用未成年人形象发布的违法不良信息,从严处置1.1万余个违规账号,向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乱象亮剑,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今年以来,网信部门坚定不移地将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依托日常监管与网民举报,持续清理利用未成年人形象发布的违法不良信息,从严处置1.1万余个违规账号,向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乱象亮剑,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网络空间里,乱象触目惊心。有人为博眼球、恶搞儿童,用道具刀“砍”儿童肢体,制造“万万没想到”的场景。或在孩子身上扔食物、乱涂画,美其名曰“惩罚教育”,实则是对孩子身心的伤害。部分账号虚假摆拍亲子冲突,教唆儿童模仿成人抽烟,让未成年人演绎相亲、分手等成人化剧情。还有的将孩子当作炫富工具,展示奢侈品开箱、巨额现金,扭曲价值观。更有甚者借“举牌定制”引流,通过私密聊天传播低俗内容,毫无道德底线。
这些行为就像一颗颗毒瘤,深深侵蚀着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严重误导。长期沉浸在这种被利用、被消费的环境中,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会受到极大打击,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利益驱使是主因。在“流量至上”的错误观念下,部分人将未成年人视为牟利工具,丧失道德底线。同时,平台审核机制漏洞,也为这些不良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面对乱象,网信部门重拳出击。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指导平台加大违规线索摸排打击力度,从严审核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对违规账号采取禁言、取消营利权限、关闭等处置措施。然而,整治之路并非一马平川。近期,网信部门又发现了新苗头,部分账号通过低幼装扮、添加“学生”标签等手段,假借未成年人名义发布不良内容,甚至企图实施违法犯罪。对此,网信部门明确表示,将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指导平台对相关违规内容和账号从严采取处置措施,并配合公安机关强化违法犯罪打击。
在这场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之战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未成年人模式是个好东西,它就像一把保护伞,通过一键启动、时长管理、专属内容等多元功能,在充分保障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的情况下,保护他们免受不良信息侵扰。但这把伞要想发挥最大作用,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平台应完善“技术+人工”双重审核机制,加强账号动态监管;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需关注孩子上网行为,通过沟通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广大网民则应提高辨别力,及时举报不良信息,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网信部门的整治行动只是一个开始,要想彻底杜绝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的现象,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来源:汉台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