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试前一副“我随便写写”、考试后一脸“我早就忘了”、试卷发下来只盯比自己差的人看——如果你家孩子符合这三连,恭喜你,他很可能是“固定型思维”的扛把子选手,将来初中成绩扑街,不是偶然,是注定。
考试前一副“我随便写写”、考试后一脸“我早就忘了”、试卷发下来只盯比自己差的人看——如果你家孩子符合这三连,恭喜你,他很可能是“固定型思维”的扛把子选手,将来初中成绩扑街,不是偶然,是注定。
想起我小时候,最怕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万一我认真学了,还考砸了,那别人是不是就知道我其实没那么聪明了?”
于是,我就把“假装没复习”玩得炉火纯青,演技拿捏得比热播电视剧男主还真诚。直到有一天,一个学渣在考试前居然主动问老师借了一本错题集……我当场陷入沉思:人家是真不怕错题,而我是怕大家知道我也会错题。
所以说,小学的那些“考试前后小剧场”,就是初中成绩能否逆天改命的预告片。
看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学霸,不是看他小学考多少分,是看他考完试之后的第一反应。
怕考不好,所以不敢努力;怕暴露短板,所以回避难题;怕丢面子,所以提前放弃——固定型思维的孩子,是活在别人眼光里打工的“演员”。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却像在打游戏,输了还要复盘,错了反而激动:“这题我要问清楚,下次KO它!”
因为考试不是排位赛,是查bug的体检单。
我们班有个“装酷天才”,考试前总是说“我都没复习”“我打游戏到凌晨”,考试后神神秘秘地说“没发挥好”。有一回,老师当场抽查背课文,他愣住,翻白眼说:“昨天没背,我以为今天不考。”
老师轻轻一笑:“你的意思是,如果你背了就能背出来了?”他一脸正经:“对!”于是老师点了点头:“那以后我们都不考试了,就直接听你吹。”
全班爆笑。他当天回家,就把游戏卸了。
表弟考试前跟我说:“我根本不紧张,我从不复习。”我点头表示佩服,结果半夜三点听到他房间里在背历史朝代歌,声音压得像特工行动。
他妈进门一看,他居然边背书边抹眼泪。
原来他不是不紧张,他是不敢紧张。因为紧张就意味着在乎,在乎就意味着要对成绩负责。
说到底,假装洒脱,其实是逃避承担。
学霸和学渣的最大区别不是谁题做得多,是谁更在意“比自己强的那个人”。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围着尖子生转悠,套思路、问方法,错题本写得比日记还认真。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喜欢盯着倒数第二名,默默给自己心理按摩:“还好,我不是最差的。”
看一个人的未来,不是看他现在在哪,而是看他仰望谁。
小学那年班里发试卷,学神张琳考了98,后面还在复盘错题。我考了78,正拿着试卷欣慰地说:“嘿,王浩才考了71,我还行。”我妈听了差点原地劈叉:“你的人生目标是当倒数第二?”
她说完那天,我突然觉得王浩离开座位的背影,充满了危险的吸引力。
初中时我有个同学,每次成绩下来就把成绩单藏起来,还特地拿着一个考得比他差的人的分数跑来和我说:“你看他才65,我起码还有70。”
结果中考那年,那哥们真的考了70……整整比重点线低了70。
别问,问就是他一直以“超过最差”为信仰,最终如愿以偿地落在最后一波。
成长型思维把错题当朋友,固定型思维把错题当耻辱。
前者错一次就标记、问清楚、纠正,像医生看病做手术那样精确。后者错一次就逃避、遮掩、转移话题,仿佛题目不是错了,而是背叛了他。
世界上最惨的事,不是你错了,而是你错了还不承认。
小学同桌李昊天,语文考试错了7个拼音,老师让他拿着错题回家订正,他居然把答案全部抹掉重写一份,全对。第二天交上来还写了个“更认真了”的批注。
老师一看直接吐槽:“你这是考试,还是彩排?”结果下一次他真的全对——因为他妈直接请了家教,带他做了半个月听写训练。
瞧瞧,被逼着成长的人,连错题都不敢造假了。
邻居家有个小孩,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但永远不做错题本。他爸问:“为啥不整理错题?”他说:“做了错题就等于承认我真的不会。”后来他爸亲自给他抄错题,他边做边哭:“我讨厌这些题,它们让我难堪。”
他爸说:“难堪不是题,是你不敢承认自己有不会的地方。”
后来那小孩学会了自嘲:“错题是老朋友,我越见它,它越怕我。”
所以,别再用“聪不聪明”给孩子贴标签了。比智商更决定命运的,是面对失败的态度。
要让孩子长出成长型思维,不是靠一两句“你要坚强”就能洗脑成功的,而是要在每一次错题、每一次考试、每一次被批评之后,教会他们:失败不是结局,是提醒。
方式并不复杂:
学会和孩子复盘而不是训斥,不问“怎么又错了”,而是问“你觉得哪里有点难?” 用故事和榜样,建立“失败是成长的副作用”的概念,看错题不是失误,是地图上的红旗。
别太早追求完美分数,鼓励过程,放下面子,让孩子知道:
“努力没结果不丢人,摆烂才丢人”。
因为教育,不是给孩子涂金,是教他在被生活蹂躏的时候,不抹黑自己、不贬低希望。别让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最后成为一个不敢长大的成年人。
你家孩子是学霸,还是怕霸?
从考试前后的表情包里,其实早就剧透了。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