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石油行业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宛如一颗散发着耀眼光环的明星。2024 年,中石油、中海油等石油巨头再度凭借千亿级别的营收与利润数据,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成为财经媒体的热门话题。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石油行业作为现代工业命脉的不可替代
石油行业的 “耀眼光环”
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石油行业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宛如一颗散发着耀眼光环的明星。2024 年,中石油、中海油等石油巨头再度凭借千亿级别的营收与利润数据,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成为财经媒体的热门话题。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石油行业作为现代工业命脉的不可替代性在支撑,它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牢牢屹立于全球经济的核心地带。
石油,这被誉为 “工业血液” 的珍贵资源,是现代工业运转的基石。从汽车行驶所需的汽油,到塑料、化纤等各种工业产品的生产,石油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石油,现代工业将陷入瘫痪,整个社会的运转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不可或缺性,赋予了石油行业独特的市场地位,使其成为了财富与资源的集中体现。
高利润,是石油行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而这高利润的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资源垄断带来的红利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全球范围内,中东国家凭借着占全球 60% 以上的探明石油储量,宛如掌握了开启财富大门的钥匙。它们通过 OPEC + 机制,紧密协调成员国的石油生产与出口策略,持续对国际油价施加着深远的影响。当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旺盛时,OPEC + 可能会适度减产,以推高油价,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反之,当市场供过于求时,它们又可能会增加产量,稳定油价。这种对石油资源的高度垄断,使得中东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拥有着强大的话语权,轻松坐享资源垄断带来的丰厚红利。
在国内,“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凭借着庞大的资源储备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在国内石油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垄断地位不仅保障了国内石油供应的稳定,也为它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某一年为例,“三桶油” 在国内油气开采市场的份额总和超过了 90%,其利润也在国内石油行业中占据了绝大部分。这种资源垄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市场竞争和效率的讨论。
石油行业的金融属性及其放大效应,进一步推高了行业的账面财富。国际原油期货市场日均交易量达 2 万亿美元,这一庞大的数字令人咋舌。在这个市场中,石油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金融资产,其价格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地缘政治、投机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使得石油价格波动频繁,进一步放大了行业的账面财富。当投机资金大量涌入原油期货市场,推动油价上涨时,石油企业的利润也随之大幅增加;反之,当油价下跌时,企业的利润则会受到冲击。这种金融属性的放大效应,使得石油行业的利润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变得更加复杂,也使得石油工人的劳动价值在这种数字游戏中被逐渐遮蔽。
石油工人不为人知的生存困境
在石油行业耀眼的光环背后,是石油工人鲜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他们的生存困境,犹如被厚重的幕布所遮掩,长久以来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些奋战在一线的石油工人,用自己的汗水、健康乃至生命,支撑起了整个石油行业的繁荣,却在默默承受着工作带来的种种重压。
(一)极端工作环境
石油资源的分布决定了石油工人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那里的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对工人的身体和意志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大庆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冬季的作业区宛如一个冰天雪地的极寒禁区。当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气温会骤降至 - 40℃,这种低温环境常人难以想象。在这样的酷寒中,石油工人们依然坚守岗位。他们需要穿戴三层防寒服,试图抵御严寒的侵袭。然而,即便如此,-25℃的体感温度仍会让他们每分钟流失 2.3 升热量,相当于每小时流失 138 千卡能量。这就如同在身体里不断有一个 “热量窃贼”,将他们的能量无情地夺走。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工人们的手脚被冻得麻木,关节变得僵硬,身体的抵抗力也逐渐下降,各种疾病也趁虚而入,关节炎、冻疮等成为了他们的 “常客” 。
而在塔里木油田,情况则截然不同,这里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海,夏季的高温让人望而却步。55℃的高温下,沙漠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炙烤着每一寸土地。石油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业,面临着严重的脱水风险。为了对抗高温,他们日均摄入水分需达 5 升以上。但由于沙漠地区淡水运输成本高昂,实际补给量常常不足标准的 60%。在烈日的暴晒下,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嘴唇干裂起皮,身体因缺水而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感受到热气从喉咙灌入,肺部也像是被灼烧一般难受。
南海文昌油田平台,虽然没有极寒和高温的困扰,却有着独特的困境。这里的作业区空间极为狭小,人均空间不足 2㎡,工人们就像是被关进了一个 “钢铁牢笼”。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不仅活动受限,还长期遭受高分贝噪音的折磨。在 8 小时轮班中,噪音暴露值达 95 分贝,这相当于电锯作业时发出的噪音强度。长期暴露在这样的噪音环境中,76% 的工人患有神经性耳鸣。他们的耳边仿佛永远有一只嗡嗡作响的蚊子,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无法摆脱这恼人的声音。严重的耳鸣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听力,还对他们的睡眠和精神状态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工人因此患上了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疾病。
(二)被奉献的时间
除了极端的工作环境,石油工人还面临着隐形加班的问题,成为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常态。以胜利油田采油工人为例,一项关于 “表外工时” 的调查显示,设备巡检、应急响应等非计件工作占总劳动量的 42%,然而这些工作却未被计入工时统计。这意味着,石油工人们在完成正常工作任务之外,还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和休息。他们常常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刚想休息一下,就会因为设备故障或其他突发情况被紧急召回岗位,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长期的隐形加班,让他们身心俱疲,生活被工作填满,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也没有时间放松自己。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还呈现出代际传递的过劳现象。在大庆油田的 “油三代” 群体中,35 岁以下员工高血压患病率较全国均值高 27%,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年轻的石油工人,从小就生活在石油家庭,对石油行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却也承受着父辈曾经的艰辛。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他们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年轻工人被这些疾病困扰。他们在本该充满活力的年纪,却不得不面对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未来的生活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风险与回报的严重失衡
石油行业的工作充满了风险,而石油工人所面临的风险与他们得到的回报却严重失衡。从职业病的角度来看,石油行业职业病谱显示,硫化氢暴露导致的中毒性脑病发病率是普通行业的 23 倍。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工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一旦防护不当,这些气体就会侵入人体,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中毒性脑病等疾病。然而,相关工伤保险赔付仅覆盖治疗费用的 60%,这意味着工人们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家庭因为工人患上职业病而陷入困境,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他们不得不四处借债,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在中东钻井平台,事故频发,每百万工时事故死亡率约为 0.35,是国内同类作业的 7 倍。那些在中东地区工作的石油工人,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不仅要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还要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一旦发生事故,他们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令人痛心的是,海外作业者医疗补偿标准仅为本土的 1/3。当他们在工作中受伤或失去生命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得到的补偿却远远无法弥补他们所遭受的损失。这种风险与回报的严重失衡,让石油工人们感到无比的委屈和无奈,他们的付出与牺牲似乎被这个社会所忽视。
价值分配的制度性难题
(一)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
在全球油气产业链的宏大版图中,利润分配的天平严重失衡,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以国际油气巨头埃克森美孚为例,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布局油气勘探开采业务。它通过与资源国签订合作协议,巧妙地将勘探开采成本转嫁给资源国,自身却能维持在 18 - 22% 的高利润率。这种做法使得埃克森美孚在油气产业链的顶端尽享丰厚利润,不断巩固其行业巨头的地位。
而在承包商层级中,像斯伦贝谢这样的油服企业,虽然在技术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竞争力,但在利润分配中却处于劣势地位。它们需要承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成本,如设备采购、人员派遣、技术研发等,但利润率却不足 8%。为了维持运营和发展,它们不得不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
至于基层工人,他们是油气产业链中最辛勤的劳动者,却在利润分配中所得甚少。在一个大型油气项目中,基层工人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高危作业任务,如钻井、采油、管道铺设等。然而,他们实际所得与付出不成正比。收入与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可能在偏远的地区,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为项目的顺利进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却无法从项目的高利润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二)国企薪酬体系矛盾
在国企内部,薪酬体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结构性矛盾。某石油单位,2023 年管理层平均薪酬是基层员工的 4.8 倍,这一巨大的差距令人咋舌。管理层凭借其职位和决策权,享受着高额的薪酬待遇,而基层员工则在一线默默付出,却只能拿到相对微薄的工资。这种薪酬差距不仅影响了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引发内部的不满和矛盾。
从岗位津贴的角度来看,石油基层岗位津贴远低于国际同行 30 - 40% 的风险补贴比例。在一些高风险的工作岗位上,基层员工面临着硫化氢中毒、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多种危险,但他们所获得的岗位津贴却无法充分体现其工作的风险性和重要性。以伊拉克鲁迈拉油田为例,外籍雇员津贴支出占总人工成本 58%。在国内的油气项目中,基层员工虽然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困难,但他们的津贴待遇却与国外同行相差甚远。这使得他们在经济上难以得到足够的补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
(三)社会认知偏差
在媒体传播和社会认知的层面,当代石油工人的真实处境也常常被忽视。“铁人精神” 作为石油行业的精神象征,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为国家的能源事业无私奉献,成为了石油行业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在当今的媒体传播中,“铁人精神” 却被过度符号化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工人的真实处境。
在抖音平台上,“石油工人 vlog” 的播放量超 5 亿次,看似石油工人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深入分析这些内容就会发现,其中 83% 的内容集中在 “战天斗地” 的浪漫化叙事上。这些视频往往展示石油工人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强调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却很少涉及到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劳动权益议题。而仅有 17% 的内容涉及到劳动权益议题,如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职业健康风险高等问题。这种内容的偏向使得公众对石油工人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也不利于推动解决石油工人面临的实际问题。
破局之路:从意识觉醒到制度革新
面对石油工人所处的困境与价值分配的不合理现状,破局之路刻不容缓。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制度革新和技术应用,实现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石油工人权益的切实保障。
(一)工时制度改革
建立能源行业特殊工时银行制度是解决石油工人超时工作问题的关键一步。
挪威在这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经验,他们设立了每人每年最高 120 小时的 “极端环境补偿时”。这一举措充分考虑了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员工的权益,给予他们足够的补偿和关怀。我们可以参考挪威模式,结合我国石油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工时银行制度,确保石油工人的休息和发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二)职业健康保障
石油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职业健康保障的重要性。推行职业健康终身账户,是解决石油工人职业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某石油企业为例,在推行职业健康终身账户之前,许多患有职业病的工人因为医疗费用高昂,不得不自行承担大部分费用,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而在推行这一制度后,工人的医疗费用得到了有效保障,他们可以安心接受治疗,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职业健康终身账户对于保障石油工人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数字技术合理应用
推广 AR 远程诊断系统等数字技术,是提高石油行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在石油生产过程中,许多工作需要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如设备巡检、故障排查等。这些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AR 远程诊断系统的应用,可以使油田巡检效率提升 40% 的同时降低 30% 劳动强度。
通过 AR 远程诊断系统,工人可以通过佩戴 AR 设备,将现场的情况实时传输给后方的专家。专家可以根据传输的图像和数据,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工人则可以按照专家的指导进行操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工人在恶劣环境中长时间工作,降低劳动强度,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看见石油工人的劳动之光
石油工人的劳动价值,就像一座被深深掩埋的宝藏,既实实在在地凝结在每桶原油的 API 度数里,那是他们辛勤劳作的物质成果,每一滴原油都蕴含着他们的汗水与心血;更应被郑重地镌刻在社会分配的天平之上,这是对他们劳动的尊重与认可,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他们的付出,支撑起了现代工业的大厦,保障了国家的能源安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长期以来,他们的真实处境却被油价数字所遮蔽,他们的劳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真正的能源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也不仅仅是能源结构的调整,或许始于我们能够正视那些被油价数字所掩盖的人性光芒。我们需要看到石油工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理解他们在时间剥削下的无奈,体会他们在风险与回报失衡中的委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心底尊重他们的劳动,才能真正推动能源行业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石油行业的财富数字,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一线默默奉献的石油工人。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益,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为,他们才是石油行业真正的脊梁,是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敬意的人。
来源:留痕空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