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獭日将至:重读2018年IUCN全球战略,看见中国水獭守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6:19 2

摘要: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是一个鲜有人知但意义深远的纪念日——世界水獭日(World Otter Day)。这一天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唤起人们对水獭这一群体性濒危物种的关注。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水獭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更是衡量水体健康的重要生

本文来源:“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是一个鲜有人知但意义深远的纪念日——世界水獭日(World Otter Day)。这一天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唤起人们对水獭这一群体性濒危物种的关注。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水獭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更是衡量水体健康的重要生态指标。它们的生存状态,反映了我们对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与温度。

图 1 欧亚水獭(Lutra lutra)的标本。藏于国家动物博物馆。©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但尽管有诸多研究与努力,全球13种水獭中仍有超过一半处于濒危或易危状态。面对栖息地丧失、水污染、非法贸易与气候变化叠加而来的挑战,人类该如何行动?早在2018年,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水獭专家组(IUCN/SSC OSG)就发布了《全球水獭保护战略》(The Global Otter Conservation Strategy),试图为全球水獭保护工作提供一个结构化、行动导向的路线图。这份战略明确了从制度落实、栖息地保护到公众教育与区域协作的几大方向,是目前水獭保护最具系统性的国际框架之一。

图 2 2018年发布的《全球水獭保护战略》,为全球范围内的水獭保护行动提供了指引。

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世界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城市化进一步加剧,气候变迁愈发不可逆,地方与全球之间的信息流与权责机制也在重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追问:这份2018年的保护战略,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的哪些部分被延续,哪些方面已被新的保护实践补充、修正甚至挑战?而普通人又能如何参与其中?本文尝试以这份《全球水獭保护战略》为线索,从三个关键主题出发——制度设计与公众协同、栖息地保护与空间冲突、区域协作与多元动员——结合近年来在亚洲(中国香港和福建金门)、中美洲等地的研究与实践,重读这份“旧战略”,也重构我们对于“全球生态协作”与“本地参与可能性”的理解。

图 3 淡水水獭物种分布、IUCN红色名录评估和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脆弱性指数(GVI)。该图展示了不同水獭物种在全球变暖情景下的脆弱性预测。图片来源:Duplaix & Savage, 2018

一、战略如何落地:制度设计与公众协同的治理实践

作为一份具有全球指导意义的行动纲要,《全球水獭保护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为各国、地区乃至地方社区提供了系统化的保护路径指引。它不仅明确了遏制水獭种群持续衰退所需的多个行动领域,如栖息地修复、打击非法贸易、冲突调解和公众教育等,还强调“将全球战略落地为地方政策与实践”的现实挑战。IUCN作为一个横跨政府、NGO与学术机构的环保网络,其战略的真正价值,正是在于如何通过制度构建与社会参与的互动,推动具体的保护实践持续发生。尽管《战略》本身并未列出具体的法律条文或执法细则,但其所设定的各类保护目标——无论是生态恢复还是物种管理——都必须依赖一个有效运行的治理系统作支撑。这既包括政府在政策和管理层面的推动,也包括社会公众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响应与配合。

图 4 濒危物种的保护价值和评估框架。这张图展示了金门水獭保护计划的综合框架,包含了公众偏好、社区偏好和可持续发展等要素。图片来源:Lin et al., 2022

地方实践不断验证这种“制度推动—社会回应”之间的互动逻辑。以金门地区的研究为例,研究者运用了“选择实验法”系统评估当地居民和游客对不同水獭保护策略的接受度。这一方法不仅提供了政策可行性和公众意愿的数据支持,也揭示了水獭保护措施在实际执行中的社会基础。研究显示,尽管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保护措施尚有不足,但他们仍愿意支付一定费用以支持更有效的保护举措。具体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支持以下几种措施:保护并重建水獭栖息地、设置限速以减少车祸致死风险、建设动物地下通道,以及设立水獭主题教育公园和开发文创品牌。这说明公众不仅具备对生态问题的识别能力,也愿意通过具体形式参与到保护实践之中。而一项保护政策是否能够有效落地,其成败越来越依赖于这种“公众—制度”之间的柔性协同机制。

表 1 RPL模型的结果。这张表格展示了金门研究中居民和游客对不同水獭保护措施的偏好程度(通过系数体现),以及他们愿意支付的费用(WTP)。表格来源:Lin et al., 2022

因此,《战略》的实施不应被视作一项单一政策的传达任务,而是一种涵盖治理制度、公众意愿与地方响应的多维动态过程。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固然重要,但只有当地方社区成为协作的参与者,保护行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金门案例生动展示了这一点:公众偏好被纳入政策构想,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播成为治理工具,地方动员不仅增强了执行力,也为社区生态认同感的重建创造了空间。这提醒我们,在全球战略试图为水獭筑起“制度保护伞”的同时,公众协同正悄然织就一张更柔韧的“社会保护网”。这两者缺一不可,唯有互动共构,方能让保护从纸面走入现实。

表 2 欧亚水獭保护的市场细分(分为保守型保护者和积极型保护者两类)。这张表格展示了金门研究如何将受访者分为不同群体,并分析了各群体的特征和偏好。表格来源:Lin et al., 2022

二、共享空间:城市边缘的栖息地与生态缓冲机制

《战略》将“识别、保护和恢复关键栖息地”列为行动框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栖息地的完整性不仅是水獭种群维持稳定的物理基础,更关乎整个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战略》呼吁各国加强对重要湿地、河流系统和沿海区域的保护,并倡导在生态系统层面推动修复与连通性建设,以应对人类活动加剧带来的空间破碎和生态隔离问题。同时,它也强调:不同地区的水獭面临着多样化的威胁,地方层面的保护干预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当地生态与社会系统的基础上。因此,水獭的栖息地保护不是一个可以照搬模板的静态行为,而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协商、适应与重构的生态过程。

图 5 香港欧亚水獭的分布(a)1933年之前,(b)1933-1962年,(c)1962年之后。这张图清晰地展示了香港水獭分布范围的历史性大幅缩减。图片来源:Hui & Chan, 2023

香港的案例则为我们提供了城市高度集聚地区栖息地保护的实践样本。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的欧亚水獭种群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大幅衰退,目前仅在元朗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呈现出零星分布。该区域与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相连,是当地最后的湿地核心生态区域,也被视为水獭的“最后避风港”。研究表明,当地水獭数量的减少,并非因狩猎压力,而主要受到湿地流失、栖息地破碎、水体污染与基础设施开发等多重压力的叠加影响。城市扩张带来的道路、排水系统及大型开发项目不断挤压湿地边界,使得水獭赖以生存的空间日益碎片化。更为严峻的是,一些正在推进的城市开发项目已对该生态区域造成直接威胁,进一步加剧了本已脆弱的水獭生存压力。

图 6 1890-2020年欧亚水獭感知丰度(a)和1891-2021年香港人类人口(b)的年代变化。这张图直观地关联了水獭数量下降与人类人口增长之间的趋势。图片来源:Hui & Chan, 2023

当城市扩张一步步挤压生态缝隙,水獭的‘最后避风港’还能保留多久?我们必须重新追问:在人类高度活动的城市空间中,水獭如何才能有容身之地?《战略》强调的保护和恢复关键栖息地、加强生态系统连通性等行动,体现了在城市与自然之间构建生态缓冲空间的理念,而地方实践也不断探索如何实现这种空间上的协同。香港研究呼吁通过建立相互连接的湿地保护区、恢复河流自然形态、建设生态廊道等手段,提升栖息地的连通性与功能完整性。同时,解决流域污染、合理调控排水系统和洪水防控工程也是栖息地保护不可忽视的一环。类似的思路在金门研究中亦有所体现,当地居民普遍支持建设动物地下通道与维护湿地结构的举措,展现了公众对生态共存理念的接受与认可。这些经验表明,栖息地保护的边界已从“管控一片土地”转向“设计一种关系”:在人与水獭之间构建可持续的互动空间。而这种生态缓冲的建构,既是技术性的系统修复,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伦理自省。

图 7 欧亚水獭(Lutra lutra),又名欧洲水獭,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水獭物种,遍布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淡水流域。它们是半水生哺乳动物。上图是一只欧亚水獭。摄影师:Bernard Landgraf(CC BY-SA 3.0)

三、协作共建:从区域网络到公众参与的多元行动

《战略》提出,未来的水獭保护应建立在一个多层次、多角色的“全球水獭社区”基础之上。这一战略目标强调的不仅是科研人员之间的协同,也包括国家间政策对接、区域性信息互通,更重要的是,要将公众纳入这一全球网络中,作为真正的行动者而非被动的受众。正如《战略》所描绘的愿景:“创造一个水獭种群繁荣发展、与人类共存并受到珍视的世界,这得益于保护努力、理解和尊重。”在这一框架中,“构建支持水獭保护的社会基础”被视为同等重要的目标,其核心在于激发地方社区、普通公众乃至商业机构在认知、态度与行动上的主动性。可见,跨区域协作不仅意味着技术和数据的交换,更是一种跨越地理、文化与治理差异的生态共情与协同过程。

图 8 虽然中文通常把“otter”翻译为“水獭”,但英文语境中的“otter”其实是一个包含多种獭类动物(包括海獭、水獭等)的统称。“世界水獭日”所关注的,也远不止一种水獭,而是一整类面临生态威胁的獭科成员。 图片来源:Duplaix & Savage, 2018

这一愿景正在中美洲地区的保护实践中逐步显现。近年来,该地区建立了一个跨越多国的水獭保护网络——Nutrias de Centroamérica Network。该网络由墨西哥的水獭保护组织(Nutrias de México)与国际水獭生存基金会(International Otter Survival Fund)组织的一次培训讲习班催生,核心目标是加强区域间的知识互通与协作研究,推动教育项目和社区参与。根据各国的实际生态条件,成员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行动:伯利兹正在记录水獭粪便并设置相机陷阱用于监测;哥斯达黎加专注于宣传教育与科研结合;墨西哥则持续进行水獭种群和栖息地质量监测,同时推动环境教育项目。这些分散却互补的努力响应了《战略》中关于“区域能力建设”“公众教育”和“政策协调”的多重诉求,也标志着全球水獭保护从专家联盟走向公众共同体的一种结构性演进。更重要的是,该网络体现了一种“南-南合作”的生态协作路径,弥补了长期以来在国际保护话语中对热带区域经验的忽视与空白。

图 9 美国加州蒙特利湾(Monterey Bay)的海獭观察。海獭是这片海域的标志性生物之一。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们不仅可爱,而且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毛发厚密,不仅能保暖,还能在冰冷的海水中提供浮力。它们主要以海胆为食,通过捕食海胆来控制海藻森林的生长,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摄影:王麟玮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公众的参与不仅应体现在接受教育上,更应成为知识与行动的共同生产者。金门的研究揭示,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群体对水獭保护的理解与参与意愿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将受访者划分为“保守型保护者”与“积极型保护者”:前者对水獭了解有限,倾向于支持建设教育公园与水獭主题产品;后者则熟悉相关物种,曾参与保护活动,对所有保护属性和等级都表现出更高的支持度。这种分类提示我们,公众动员策略需要回应差异化的认知基础。《战略》强调公众教育应具备本地化、多样化特征,这一原则在金门与中美洲的多地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从开发互动式文创产品、打造教育公园,到运用社群传播塑造水獭品牌形象,这些“软性连接”正日益成为社会动员的新工具。更进一步,在伯利兹和乌干达等地,公众还协助使用相机陷阱开展水獭监测工作——这不仅拓展了公民科学的参与方式,也使‘非专家’真正参与到生态治理之中。面对全球保护挑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应被排除在行动之外:从认知态度的转变,到具体行为的参与,我们都可以是这张全球保护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图10 我国有3种水獭的记录,分别是欧亚水獭、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上图是一只小爪水獺(墨尔本动物园)。摄影:fir0002

重读《战略》,我们看到的并不仅是一份技术性指导文件,而是一张融合制度架构、地方实践与公众参与的全球保护网络。亚洲(中国香港和福建金门)与中美洲的经验提醒我们,唯有当这些战略理念被持续地“翻译”为地方行动、公众情感与实际互动,它才真正拥有生命力。尽管挑战仍在:数据不足、资金匮乏、非法贸易、气候变化等问题持续存在,但这些正是《战略》需要被不断更新、持续实践的理由。

世界水獭日不只是一次纪念,它是对人类自身生态责任的提醒。在水獭尚未彻底消失之前,我们仍有选择的余地——以知识为媒、以行动为桥,倾听、参与、连接,成为这张柔韧而广阔保护网络中的一份子。

来源:小何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