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用奋斗勾勒出崭新的图景。199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苏锡通园区的何浩俊,便是这支“新农人”队伍中熠熠生辉的一员。他以科技为笔、以热忱为墨,在2000亩的广袤田畴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农业传奇。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魏静 □ 许金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用奋斗勾勒出崭新的图景。199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苏锡通园区的何浩俊,便是这支“新农人”队伍中熠熠生辉的一员。他以科技为笔、以热忱为墨,在2000亩的广袤田畴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农业传奇。
根植血脉的农业基因,激活创业初心
何浩俊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养殖场里度过的。清晨跟着父亲给鱼塘里的水产投喂饲料,傍晚看着夕阳给田野镀上金边,土地的厚重与生机,早已化作他血脉里的精神原乡。2021年大学毕业后,一档聚焦青年农耕的综艺《种地吧》,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深埋心底的田园理想——当看到同龄人驾驶着农机在田野驰骋,他忽然意识到:“现代农业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这里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年轻人去开拓。”
2023年春,何浩俊毅然放弃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准备从事农业生产。面对亲友“放着体面工作不做,偏要去当‘泥腿子’”的疑惑,他只是笑笑:“土地不会辜负有心人,我想试试用新技术种出不一样的收成。”
科技赋能田间地头,开拓规模农业新篇
走进何浩俊的农机仓库,无人机、自动驾驶拖拉机、变量施肥机等设备一应俱全。这位“95后”新农人深谙“科技兴农”的硬道理:他耗时3个月考取无人机操作证,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完成每小时60亩的播撒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20倍;驾驶着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实现厘米级精度的耕整地,让“铁牛”真正成为农田里的“智能管家”。
2024年初,何浩俊与岳父携手创立兴储农机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0亩,正式开启规模化种植之路。他们摒弃“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建立数字化农田管理系统: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反馈水分数据,虫情监测仪自动预警病虫害,无人机定期巡检作物长势。在科学管护下,首批种植的小麦亩产突破1200斤,较周边农户提升15%。
公司的业务不止于种植。凭借专业的农机服务团队,兴储农业与滁州光明牧业生态智慧牧场达成深度合作,为其9000亩牧草基地提供“从春耕的泥土翻耕到秋收的颗粒归仓”全链条服务。每当看到自己的农机队在连片田地里有序作业,何浩俊总会想起创业初期的誓言:“我们要做农业现代化的‘铺路石’,让更多农户尝到科技的甜头。”
破局困境显担当,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然而,创业之路从不是开满鲜花的坦途。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何浩俊遭遇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共性难题: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田间劳作主力多为60-70岁的老人,农忙时节甚至出现“有钱雇不到人”的窘境。更棘手的是,高龄的临时雇工难以纳入工伤保险,何浩俊很是担心临时雇工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面对“用工荒”与“保障难”的双重挑战,何浩俊开启了破局探索:一方面引进无人植保机、智能收割机等设备,将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率提升至85%,单季用工量较传统种植减少60%。另一方面,针对农业临时用工的特殊性,何浩俊绞尽脑汁探索建立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千方百计为工人配备防暑降温物资等方式,降低用工安全隐患。此外,何浩俊还打算加强与周边村镇的合作,通过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和相对可观的收入,吸引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近就业,缓解用工难题。
最让他振奋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农人”群体的关注,何浩俊坚信,当技术与土地深度融合,当青春与乡村同频共振,这片希望的田野必将孕育出更丰硕的果实。从养殖少年到农机达人,从返乡青年到创业先锋,何浩俊的故事是一场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他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农民,既能手握方向盘驾驶智能农机,也能在数据屏前调控田间生态;既能在土地上种出高产作物,也能在时代浪潮中播撒希望的种子。当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新农人扎根田野,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来源:农村茶花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