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午时分,阳光柔和地洒在重庆市巴蜀小学晓棠榭的“金色餐桌” 上,党委书记马宏与学生小衡肩并肩而坐,餐盘中摆放着清炒菜心与番茄炖牛腩;当回族学生小毅带着清真餐食加入时,校长潘南自然地与他探讨起牛肉烹制中的香料搭配;校医段春兰在显示屏旁分享 2.9 班近视率显著下
正午时分,阳光柔和地洒在重庆市巴蜀小学晓棠榭的“金色餐桌” 上,党委书记马宏与学生小衡肩并肩而坐,餐盘中摆放着清炒菜心与番茄炖牛腩;当回族学生小毅带着清真餐食加入时,校长潘南自然地与他探讨起牛肉烹制中的香料搭配;校医段春兰在显示屏旁分享 2.9 班近视率显著下降的数据时,这场师生共餐便悄然转化为一场生动的食育健康课。
这样的场景,生动体现了该校食堂管理理念— 通过 “三同三公开” 制度,师生共餐,超越了简单的监管职能。在这里,“金色” 不再仅仅指代餐桌的材质,而是政策执行力与教育温度完美融合的象征。
价值锚点:以“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为核心
该校自创立之初,便秉持“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历经岁月沉淀,这一理念在新时代演进为“人人出彩”。在“校园餐”工作中,学校始终坚守“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的价值导向,将简单的餐食供给提升到身心滋养的高度,深刻诠释了“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
学校注重学生身心共长,把“校园餐”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一环。从食材的选择到菜品的搭配,都充分考虑学生的营养需求和口味偏好,确保每一餐都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均衡的营养。同时,学校强调个性生长,尊重并赋能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食育供应上,精准响应学生的特殊需求,如为回族学生提供清真餐食,为特异体质学生制定专属饮食方案等。在课程设计上,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通过烹饪实践、营养知识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意识,守护生命的独特性。
在精神相长方面,巴蜀小学将“校园餐”打造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阵地。学校通过“家乡味道”传递文化认同,让学生在品尝家乡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分格餐盘”体现均衡之美,引导学生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懂得合理搭配食物的重要性。通过“光盘行动”践行节约美德,让学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树立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意识。在“师生同餐”中倡导共治之道,师生共同参与食堂管理,如共同讨论菜品改进、参与食堂卫生监督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这一价值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构建了“身体 - 心理 - 精神”的成长坐标系。学生在食育滋养中奠定成长底气,在差异守护中增强成长勇气,在文化浸润中坚定成长志气,实现从身体发育走向精神成熟的全面蜕变。
双重标准护航:筑牢成长的“安全线”与“营养线”
为确保“校园餐”的质量和安全,巴蜀小学精心打造了“过程 + 结果”“国际 + 本土”的立体化标准矩阵,为食育工程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坚实的“安全线”与“营养线”。
自2023年起,巴蜀小学成为重庆市首所引入并获得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小学。学校制定《食品安全管理手册》,明确食品安全目标,包括家长满意率达95%、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等。通过21项程序文件,为体系运行提供具体操作指南,确保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到餐食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学校严格落实关键控制点(CCP),如对热食类食品的中心温度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食品安全无虞。
在营养保障方面,学校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将“校园餐”纳入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核心环节。配备专业营养师,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通过标准化建设,如制定《带量食谱执行规范》、配备标准化量具、建立食材用量台账等,确保每一餐都能达到营养均衡的目标。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动态配餐机制,根据学生的用餐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菜品搭配和分量。通过开展“光盘小卫士”评选活动、建立剩饭剩菜台账等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避免食物浪费。
三大机制支撑:构建食育浸润、精准服务、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在“1”个价值锚点和“2”重标准的引领下,巴蜀小学构建了“食育浸润、精准服务、协同育人”的三大支撑机制,推动食育工程形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学校依托食育纽带,推动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通过“食育 + 德育”“食育 + 智育”“食育 + 体育”“食育 + 美育”及“食育 + 劳育”的有机结合,将五育融入日常饮食中。建立“营养小博士课程 + 营养快线视频号 + 营养日活动”三位一体的知识浸润路径,推出系列课程资源,涵盖用餐礼仪、食物搭配、食品安全等内容。承办多个市区级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巩固知识的平台。央视新闻直播间等媒体对学校承办的“渝中区2024年中国学生营养日系列活动”的报道,充分展示了食育 + 智育的显著成效。“金色餐桌”师生同餐则是食育 + 德育模式的生动实践,学校每日通过食材和餐食摆盘展示,严格食材品控,结合“三同三公开”制度,将自然美学与生命教育融入饮食,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审美能力,形成特色食育 + 美育文化。
学校精心构建精准服务机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特殊需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食育工程中受益。为特异体质学生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其过敏史、疾病史等信息,以便食堂在制作餐食时进行针对性调整。尊重宗教文化饮食需求,为回族学生提供清真餐食,为其他有特殊饮食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餐食选择。加强传染病高发期餐具管理,对确诊班级的餐车、餐具进行单独消毒,阻断传播途径。实施肥胖学生饮食管理,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食量等方式,帮助学生控制体重。供应时令季节食补汤,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学生的身体需求,为学生提供具有滋补功效的汤品。
学校通过构建“家校医厨”共同体,以行政力量全力保障食育环境更专业、贴心、有家文化。在学校党委主导下,推动餐饮管理团队架构变革,将医务和餐饮团队整合管理,通过校医兼任食堂核心岗位,深入食堂管理全过程,推动餐饮服务和营养膳食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精准化。同时,建立家长膳食监督委员会,吸纳家长、教师代表、社区代表等多方参与食材选购、食谱制定、卫生监督等工作。学校公布阳光餐饮app,开通线上家长满意度调查,定期举行“食堂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两会代表走进食堂参观后厨、品尝营养午餐,同步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听取家长建议,构建公开、透明、开放的多方参与食堂管理健康生态。
从师生共餐的温馨日常到“1-2-3”工程的系统构建,巴蜀小学用每一顿餐食践行着“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的承诺。这一系列系统化、精细化的改革举措,不仅筑牢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均衡的底线,更关注学生在食育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未来的日子里,巴蜀小学将继续深化“1-2-3”食育工程,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注入更多的温暖与力量。(何然 蹇平 段春兰 )
来源:食安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