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刷到一条朋友圈,大学同学晒出合伙创业三年的散伙协议书。配文是:'终究没熬过第7次分钱吵架。'底下共同好友的留言区里,挤满了相似的创业血泪史。这让我想起投资圈那句老话:合伙的买卖,最后都成了帮法院培养案例。
深夜刷到一条朋友圈,大学同学晒出合伙创业三年的散伙协议书。配文是:'终究没熬过第7次分钱吵架。'底下共同好友的留言区里,挤满了相似的创业血泪史。这让我想起投资圈那句老话:合伙的买卖,最后都成了帮法院培养案例。
当代年轻人正在经历某种认知觉醒。当'轻资产创业'成为小红书热门话题,当'一人公司'在B站获得百万播放,越来越多人发现:赚钱这件事,团队规模与成功概率往往成反比。那些凌晨三点还在改PPT的创业者,可能还不如小区里独自经营烘焙工作室的宝妈活得滋润。
观察街角那些活得最久的店铺,通常是夫妻店、单人工作室。我家楼下修了二十年鞋的老师傅,靠三个平方的摊位供出两个大学生。反观那些动不动就要'改变行业格局'的创业团队,往往在天使轮就耗光了所有运气。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值得每个想赚钱的人用红笔圈重点。
人力成本才是隐形吞金兽。某知识付费博主曾晒出账单:月入5万的线上课程,雇佣2个助理后净利润只剩1.2万。更可怕的是管理损耗,合伙人会议、任务分配、绩效核对这些'必要流程',能吃掉40%的有效工作时间。而独自运营的自媒体账号,创作者可以立刻把灵感转化为内容。
决策效率决定商业生命力。当直播带货团队还在为选品开会时,个体卖家已经根据昨晚的直播间反馈调整了货盘。去年爆火的'剩菜盲盒'模式,最早就是丹麦大学生单独测试出的私域流量玩法。商业的本质是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每增加一个决策环节,错过风口的概率就指数级上升。
风险隔离是生存底线。教培行业地震时,最先倒下的都是重资产机构,而独立教师转型做研学顾问反而迎来第二春。经济下行周期里,能灵活调头的生意才是诺亚方舟。那些需要养活整个团队的创业者,连试错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强调单兵作战不是否定协作价值。真正的聪明人会把协作留在价值链后端:当你的个人模式跑通后,外包设计、代发货等模块化合作才是安全的选择。就像亚马逊雨林里最顽强的物种,都是先学会独自生存,再建立共生系统。
下次再被创业鸡汤打动时,不妨先问自己:这个生意能不能简化到用一张A4纸说清楚流程?能不能在不起眼的小区里找到原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你需要的不是合伙人,而是重新理解商业的朴素本质。
来源:快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