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业银行的规模长期稳定增长同样如此,一要资产质量的支撑,不良资产率太高不行,不然光是核销都会拖累余额增长、甚至生存,遑论其他;二要资产收益的支持,没有利润维持不行,包括由此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以保持增长。
野叔(资深金融从业者)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能够坚持长期长跑运动的人,一要看体质,筋骨内脏太差不行;二要看能量,没有营养补充不行。
商业银行的规模长期稳定增长同样如此,一要资产质量的支撑,不良资产率太高不行,不然光是核销都会拖累余额增长、甚至生存,遑论其他;二要资产收益的支持,没有利润维持不行,包括由此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以保持增长。
前几天,在本公众号上野叔发表了《大行下沉:规模优先》一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大型银行在其规模、质量、效益“三角不可兼得”情形下所进行了新的战略选择:以风险可控为前提,淡化效益指标,强化竞争能力,优先规模扩张。本文则是想要在中型银行当中找到若干类似机构进行对比分析,以期领悟当下对中小银行来说普遍性更为广泛的经营管理之道。
(附图1)
1 样本机构选取
野叔选取中型银行规模增长“标杆机构”的标准有三,看似简单。
第一,规模标准。2024年末机构的并表资产,符合中型银行0.5万亿元至4.0万亿元的规模标准。例如,2024年末江苏银行总资产3.95万亿元,尚未达4万亿元的大型银行标准,所以选为样本之一;当然,一季度末其资产已经快速增长到4.46万亿元,以后就不好代表中型银行了。
需要说明的是,2024年上市机构青岛农商银行总资产4950亿元,一方面考虑2025年一季度末已经过五千亿,另一方面考虑与入选机构青岛银行比较,所以列入了样本候选进行分析,不过没入样本。
第二,增速标准。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贷款同比增速明显高于“七大行”平均增速(其数值分别为9.3%和9.5%),野叔取整数值不低于10%。选用贷款增速而不是总资产的,是因为从长期看贷款的扩张比其他资产的扩张更不容易。
这一条标准有点苛刻,让诸多中型银行无法入选样本集。包括规模较大的重庆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二者今年一季度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6.81%和6.60%;江南农商银行和杭联农商银行的情形相似。
最后能够入选的只有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长沙银行、吉林银行、青岛银行7家城商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1家农商银行。(各行详情见附图2)。其中,2025年3月末宁波银行和江苏银行贷款同比增长分别高达20.41%和18.83%,更是“狂奔队伍前的领跑者”。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符合标准的中型机构,只是野叔没有时间精力去测算更多了;而且小型机构中肯定有符合这一标准的“小而强”,这里就不点名表扬了。
第三,质量标准。近年来贷款质量较好,不良率不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2024年末数值为1.50%);关注率一般不高于3.0%(个别非上市机构未披露关注率的除外);非正常贷款比例合计一般不高于4.0%。这是一条底线标准。
(附图2)
2 规模增长比较
第一,贷款规模增长长期比较。2014年末,8个样本机构贷款余额合计15026亿元;2015-2024年期间贷款同比增速变化区间为13.9%至21.0%。2025年3月末,贷款余额合计82125亿元,同比增长16.2%(历年详情见附图3);对于当下这样的平均贷款增速,野叔认为用“狂奔”来形容还不算太夸张。
从2015-2024年十年期间贷款累计增长看,8家样本贷款余额平均增长了4.1倍,相当于四年多的时间规模就翻一番。其中,增长倍数最小的是成都农商银行2.2倍,毕竟该行2019年出现了贷款同比下降的曲折。
增长倍数最大的是长沙银行的6.4倍,相当于在贷款领域“十年再造六个行”。野叔认为,该行2016年所确立的“上山下乡”的“县域金融”战略选择与战略执行,贡献可能最大,因为由此开辟了其全新的“第二战场”(相关内容可参见本号今年4月28日文章《长沙银行:县域金融战略简析》)。
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贷款余额,这十年的增长也都超过6倍。比较而言,8个样本机构的整体特征如下。
一是与大型银行同期贷款增速相比。8家样本机构的贷款平均增速一直高于大行的增速,同时在变化趋势上呈现一定同步性;特别是2021年开始数值变化均表现为同升同降。
2025年3月末,“七大行”RMB贷款余额132.17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同期RMB贷款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而“八中行”的增速又比同期“七大行”的高6.7个百分点。
二是与中小银行同期贷款平均增速相比。前期8家样本机构贷款的加权平均增速并不高,甚至在2015-2017年期间还略低,毕竟当时包括样本机构在内许多银行都更加热衷于拓展同业与投资业务。
2018年诸多银行纷纷回归主责主业,样本机构的贷款增速明显提升;此后多年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且与中小银行的平均增速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例如,2025年3月末,中小银行RMB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4%,比RMB贷款平均增速低1.0个百分点;而8家样本机构平均增速比中小银行的高9.8个百分点。
野叔认为,这反映出中型标杆机构在外部的监管环境、内部的战略选择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与大型机构可能存在相似性;同时,对外能够获得区域公共管理部门的更多支持,对内能够形成区域市场差异竞争的更强能力。相比之下,其他更多中小机构对外和对内可能都存在更多被动性、同质性和弱质性。
第二,资产规模增长近期比较。按照监管口径,2024年末和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总资产分别同比增长6.5%和6.6%。在四类主要商业银行中,同期资产增长最快的就是城商银行,分别同比增长增速9.0%和9.5%;本文选取的8家分析样本中的7家城商银行肯定就起到了拉高作用。
这8家样本机构,2024年末总资产合计15.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23%。2025年3月末总资产合计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提高到16.82%;数值略高于其贷款增速,但差距不大。
今年一季度,各样本中资产增幅相对最小的是成都农商银行8.07%,主要原因是除了贷款增长较快之外,该行的同业和投资资产增速相对不快;资产增幅相对最大的是江苏银行21.52%(各行详情见附图4),原因是买入返售证券等同业资产规模增长比够快的贷款还要快。
3 质量控制分析
2024年,8家样本机构核销和转让不良贷款合计680.72亿元,数值与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接近,可见其质量控制力度之大;同时在这样多的核销与转让前提下,贷款余额增速还很快,说明营销与投放力度更大。
2024年末它们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700.51亿元,不良率加权平均值0.92%。各样本中,不良率相对最高的是吉林银行1.50%,毕竟在那个区域信用风险防控更不容易;不良率相对最低的是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数值均为0.76%(各行详情见附图5),毕竟同期浙江省银行业平均不良率只有0.75%。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浙江省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量率略升”状态。2025年3月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2014.18亿元,比年初增加241.55亿元;平均不良率0.81%,比年初上升0.06个百分点。不过比起其他区域,这里肯定仍然还是信用风险最低的区域之一。
各样本中,6家上市机构2024年末的关注率分布区间为0.55%至2.63%,相对最低与最高分别是杭州银行和长沙银行;另2家非上市样本机构尚未查询到其关注率。
在此前的文章中时野叔说过,对于标杆机构来说,可以做到规模与质量的兼得、甚至是互相促进;因为至少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不良率的分母相对扩大可以起到“稀释作用”。
(附图5)
4 收益指标分析
第一,净息差变化比较。从时点水平看,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收窄到1.52%;四大类银行中相对最低是的城商银行的1.38%,其次是大行的1.44%(所以大行较早出现规模、质量、效益“三角不可兼得)。
同期,8家样本机构的净息差分布区间为1.41%至2.11%,相对最低与最高的分别是杭州银行和长沙银行(详情见附图5)。而且除杭州银行之外,其他7家NIM均在1.70%以上,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当前对于标杆中型银行来说,在一定时间之内还可以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角或可兼得”。
从时段变化看,样本中有7家机构2024年净息差比上年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长沙银行20个BP;吉林银行NIM保持在1.89%,没有变化。
第二,净利润增长比较。2024年度,8家样本机构实现净利润合计1189亿元,同比增长10.26%;除了贷款规模因素影响收入增长外,投资收益增长普遍较好是另一重要原因。
2025年一季度,它们实现净利润合计361.5亿元,同比增长8.61%,增速相对上年有所放缓;其中净息差的普遍略有收窄是原因之一,由此可以预测未来样本机构中也会陆续出现规模、质量、效益“三角不可兼得”现象。
广而言之,对此中小银行可以略为淡化效益增长指标,毕竟利息下行、息差收窄是当前大趋势,急也无用;只要还有净收入、净利润,没有出现亏损,而且拨备充足、资本充足,总会渡过难关。
先以增幅相对最低的长沙银行为例。尽管该行NIM在样本中相对最高,但是2024年收窄程度最大,同期贷款质量相对较弱。野叔分析,后期该行出现“三角不可兼得”情形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时点相对较前,至少利润指标会有一定走弱表现。
再以增幅相对最高的杭州银行为例。目前该行利润增长较好,首先是得益于规模因素扩张较快,这是一个基础;二是得益于质量因素,收息率和计提减值准备都可控制;三是得益于运营成本管理能力较强,2025年一季度成本收入比只有23.70%;四是尽管NIM相对不高,但是收窄不明显,2024年只收窄9个基点。
2025年一季度该行实现营收99.78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投资收益41.37亿元,同比增长116.21%;利息净收入65.02亿元,同比增长6.83%。后者的增长主要原因是负债成本管理较好,利息支出明显下降,而利息收入倒是同比几乎没有变化。然后,在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管理较好情况下,净利润同比增长17.30%。
顺便要说明的是,吉林银行2024年净利润增幅较高,原因之一是其上年基数较小;2022年该行净利润同比下降,由此相对拉低了前期基数。
野叔的结语
曾经,一位金融专家在谈及中小银行的经营之道时说:短期管风险,中期抓利润,长期比规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规模是最后成败的关键。目前,大行的战略选择如此,中型机构标杆的战略选择还是如此。
由此,野叔想到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在《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一书中表述的观点:生命体、城市体、经济体的兴衰,都受到规模法则的制约。例如,在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大而不倒”现象,一定程度上就符合规模法则。
来源:董希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