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万内地游客涌入五一涌入香港,遭港民嘲讽嘲讽,称“乞衣袭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8:10 2

摘要:五一假期刚过,香港那边就统计出了内地游客前往香港的人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整整91万内地游客前往香港。

五一假期刚过,香港那边就统计出了内地游客前往香港的人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整整91万内地游客前往香港。

不过,就当大家还沉浸在这组数字的震惊中时,一则“内地游客被集体定罪、拒绝入境”的帖子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网友都感到愤怒,原本很平常的出行风波,瞬间变成了一场舆论风波,那么,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是什么?

网络图片

根据香港发布的消息显示,截止5月5日晚上九点,内地“五一”假期期间内地访香港旅客大约91.3万人次。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去年五一假期5天访港内地旅客得到79.6万人次,有了内地旅客的前往,立马带动了香港零售、餐饮、酒店等行业向好。

但是就在黄金周期间,香港的24小时快餐店、便利店、通宵影院成为意想不到的“夜宿地标”。

网络图片

凌晨三点,旺角麦当劳玻璃上蒙着水汽,门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年轻情侣用行李箱搭建“床铺”,学生把外套披在身上蜷缩在卡座角落。

大叔打着呼噜,旁边放着喝空的可乐杯,这不是灾后安置点,而是普通游客在无处落脚后的“创意住宿”。

信息来源:海外网2025-05-06“五一”假期香港迎逾91万人次内地旅客

对很多香港市民而言,这样的场景突兀而刺眼,论坛上,“影响市容”、“占用资源”、“扰民”的言论铺天盖地。

本地居民纷纷抱怨,原本该用于快速餐饮、短暂停留的公共空间,如今被“外来人”长期“霸占”,快餐店从商业设施变成社会冲突的前线阵地,公众空间的使用权悄然变得紧张而有阶级意味。

但问题真的只是“游客素质低”吗?从另一个角度看,游客选择麦当劳过夜,或许是无奈下的理性选择。

网络图片

在香港节假日期间,经济型酒店房价成倍上涨,一间原价三四百港币的宾馆,五一期间飙到两千以上。

对于预算有限、行程紧凑的游客来说,花费高昂的住宿成本显得既不划算也不必要,当这件事情登上热搜之后,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直呼“乞衣袭港”,“影衰同胞”等各种难听的话。

香港舆论迅速分化,有部分香港市民将内地游客贴上“破坏城市形象”标签,还有网友在评论区攻击内地游客“带不动经济”等。

麦当劳过夜

但事实却和他们想的相反,有人因为证件丢失,无奈只能被迫滞留,有人因为身份证丢失无法入住酒店,只能在麦当劳过夜。

这也引出另一个现象——近年来在内地年轻人中爆火的“特种兵式旅游”,他们以“少花钱、多打卡、走得快”为信条,追求的是效率与性价比。

香港主打中高端购物型旅游,面向的是来扫货、度假的“钱包型”游客,但今天,当短视频和社交平台改变了旅游动机。

香港内地帖子

从买转向拍、从玩转向晒时,香港的空间和服务体系仍停留在旧有模式,高消费为主,低价接待为辅,缺乏对新兴客群的精准理解与配套回应。

最令人警醒的是,这种接待错位导致的不仅是游客的不适,还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崩溃。

信息来源:澳门江湖2025-05-06内地客穷游香港挤麦当劳被批乞衣袭港,去食店再拒低消:我们不服

快餐店并不是本应承担旅宿功能的地方,却成了“非正式旅馆”,口岸不是应对长时间滞留的空间,却天天人山人海、厕所排队数小时。

当我们还在讨论游客睡在快餐店“像不像乞丐”时,更应反思:如果一个游客连过夜都无法安心地完成,所谓“购物天堂”的光环是否也变得空洞而脆弱?

当91万内地游客涌入香港,网络并没有用热情迎接这场流动,而是迅速筑起了情绪的高墙。

网络图片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内地游客”的讨论几乎陷入标签化的狂欢,他们被戏称为“蝗虫”,比喻为成群结队、啃噬资源的外来者。

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日益强大的“情绪驱动”机制,平台的推荐逻辑,是围绕用户的兴趣与反应不断“精炼内容”——愤怒比同情传播更快。

讽刺比事实更容易引发转发,于是,一个游客随地躺卧的照片,不会被还原为“没有经济能力的过夜者”,而是被加工为“素质低劣的入侵者”。

网络图片

这种经由算法筛选后形成的“信息茧房”,不断加强人们原有立场,使理解空间越来越小,而对立越来越强。

在这种环境下,公众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极端化、非黑即白,有人一边在短视频平台看着游客抢金店、打卡网红点,一边在论坛上指责“睡汉堡王”的行为丢人现眼。

媒体则倾向于选择冲突性更强的画面与词语来吸睛,“香港沦为难民营”“内地游客霸占快餐店”等标题屡见不鲜,进一步推高了仇视氛围。

信息来源:澳门江湖2025-05-05内地旅客狂赞香港值得,一个行为却引来黄丝疯狂嘲讽“乞衣袭港”

这种信息环境,让理解与包容的声音逐渐消失,而“集体审判”成了网络的主要议题设置方式。

在五一假期的香港街头,呈现出一种极致的分裂美学,铜锣湾、尖沙咀的金店门口排满提着手提箱的游客。

另一边,佐敦、旺角的麦当劳却被挤成“夜宿广场”,有人席地而睡,有人把纸袋当枕头,等待天明,从纸醉金迷到朴素歇脚,不过几个地铁站的距离,却仿佛横跨两个世界。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场景,正是当代大众旅游的新现实,在宏观经济叙事中,内地游客依旧是香港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柱。

更矛盾的是,游客的“消费标签”被双向使用:当他们买金买表,是推动GDP的“功臣”。

当他们睡在快餐店、涌入口岸时,却成了城市形象的“污点”,这种双重标准并非罕见,而是当下城市治理对大众旅游认知失衡的表现。

期待游客带来利润,又不愿为他们提供基础的容纳条件,导致城市在节假日陷入周期性混乱。

香港作为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长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购物天堂和繁华的都市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香港城市的硬件设施和服务体系却显现出了无法承载大规模游客涌入的短板。

网络图片

在香港住宿问题尤为显著,普通酒店的价格不但上涨迅猛,还面临着“高价低质”的困境,许多游客不得不选择廉价、条件差的住宿设施。

与此同时,快速膨胀的游客数量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导致公共空间的错配和供需矛盾的加剧。

信息来源:星岛粤港通

像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原本是供人短暂停留的地方,却被迫成为“临时旅宿”,这类非正式的住宿空间在深夜显得尤为拥挤,导致本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建议特区政府把我母亲节和暑期吸引旅客到港消费,并且还鼓励餐厅增加电子支付服务以此方便内地游客。

香港酒店行业在五一期间收获很是丰富,有的酒店假日预订率已经达到了九成,还有的酒店已经爆满。

网络图片

由此可见,内地游客已经带动了香港旅游业,因此,有人提出建议,香港应该提升旅游承载力,善用科技手段在重点景区提供实时交通提醒,在景区增加餐饮和纪念品店铺。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有能力在一些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当城市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它不仅是在接待异地来客,更是在面对自身未来。

如果一个城市只接待高消费者,羞辱低消费者的话,那么,它的路注定走不长,只能活在短期利益中。

来源:青烟小生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