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2025年5月初,一场原本计划借势营销的超市开业活动,却因为模仿引发公众争议.
嘉兴“胖都来”超市高调启用明星助阵,却在短短三天后落入风头尽失的境地。
不仅开业现场空无一人,还不得不紧急拆除宣传横幅。
曾为开业站台的演员赵亮在社交平台发文致歉,其他参与祝贺的艺人也纷纷关闭评论区。
为什么一家新超市的开业,会招来如此大的舆论反弹?
“胖都来”是否真的涉嫌蹭热度?公众对于明星代言行为的反感情绪是否正在上升?
“胖都来”是嘉兴盈中控股集团在2025年2月注册的一家新型商超,法人名为都建明,注册资本1000万元。
官方对外宣传称,超市名称取自“胖代表富足,都是董事长姓氏”,没有任何模仿意图。但由于名称结构、字体风格、宣传语调与许昌“胖东来”极其相似,很快就在网络上引起关注。
这场舆论初始只是在零星发酵,直到开业前夕的4月底,超市方面突然在多个短视频平台投放了大批明星祝贺视频,声势空前。
其中包括演员赵亮(“三德子”)、丁勇岱、导演高希希、叶璇以及前央视主持人刘仪伟等人。
5月1日劳动节当天,叶璇亲临现场,广场一度人头攒动。
2025年5月2日中午,一则由网友发布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
视频中对比了“胖东来”与“胖都来”的门店招牌、装潢配色、顾客服务台设置,几乎如出一辙。
最受关注的是“胖都来”门口竖立的一排排明星祝福横幅,有网友留言称,“这哪里是宣传,是在消费我们对胖东来的情感。”
“胖东来”从2024年开始便被网友誉为全国最有良心的超市,靠的不只是商品本身,更是其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
创始人于东来提出的“每周工作36小时”“最低工资8000元”“星期六闭店”等制度,不仅引发行业震动,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难以撼动的公信力。
正因如此,模仿“胖东来”不仅触动商标问题,更触动了公众的情绪。
短短数小时内,大量网友涌入赵亮的直播间留言,质问其为何“为假品牌站台”。
微博话题“赵亮胖都来”热度飙升。
当晚赵亮发文致歉,称自己并未收取任何费用,是朋友拜托才录制的视频。
丁勇岱和叶璇则迅速关闭社交评论区,不做正面回应。
5月3日下午,“胖东来”官网突然显示“已关闭”状态。
该集团回应称,网站正在维护升级,并未关闭业务。
与此同时,胖东来方面通过律师事务所发布函件,称已完成全部证据收集工作,并保留法律追责的权利。
在许昌市市场监管局的协调下,调查机构重点检查了胖东来旗下的“唯初珠宝有限公司”,针对此前网红“柴怼怼”指责该公司和田玉产品价格虚高的内容进行抽查。
结果显示,2025年1至4月共售出4177件和田玉,总金额近3000万元,平均毛利不超过20%,证书与台账资料均合法合规。
这一调查被看作胖东来对近期一系列舆论攻击的正式回应。
从玉石风波到模仿门店,再到明星祝贺引发众怒,于东来本人在5月3日晚的一场会议中坦言:“如果这种无根据的指责不能得到制止,我将考虑退出商界。”
这番表态引发新一轮热议,有员工留言表示支持,也有网友担忧胖东来是否会因此缩减服务。
5月4日一早,嘉兴“胖都来”门口原先设置的明星祝福横幅已全部拆除。
超市官方账号删除了所有涉及明星视频的内容。在部分摄影博主上传的视频中,曾经人山人海的广场变得异常空旷,原本用于活动的舞台也被清空,只剩几名保安在入口处巡逻。
据附近居民透露,“开业那天确实热闹,后来这几天都没人了,车都不好找地方停了,现在车位一大片。”
这一情形的反差被网友戏称为“开业三日一梦醒”。一些评论更是调侃,“胖都来赢了,下一个可能是蜜雨冰城、大白免奶糖。”
不过,尽管被吐槽模仿,“胖都来”方面依然坚持名称合理合法,表示不会改名。
在其官方宣传中,“胖”被解释为象征福气,“都”是董事长姓氏,强调是独立品牌,主打商品多样、服务贴心。
这场事件不光涉及品牌模仿和舆情危机,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明星代言行为的集体反思。
从赵亮的道歉内容来看,很多代言或祝福行为并不通过正规商业合约完成,而是基于“朋友之间拜托”“公司邀约人情”等方式。
这种不经审查的合作方式,在社交媒体信息放大的时代,极易成为争议的导火索。
2025年开始,国家多次对商业代言活动提出规范化要求,要求所有带有推广性质的发言必须标明广告属性,艺人需核实宣传对象的合法性。
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盲点和模糊区。
“胖东来”从成立起就走了一条与传统商超不同的路径。
创始人于东来早年在许昌创业,曾因经营压力关闭门店自省,后重新定义了“服务优先、员工至上”的企业原则。
2024年,企业全年销售额近170亿元,利润超8亿元,员工平均月薪超过9000元,成为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工作地。
而在于东来的成长历程中,不断强调“企业不是赚钱机器,而是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这也使胖东来不再只是一个超市品牌,而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在这种背景下,“胖都来”以相似名号与营销方式出现,直接触动了消费者内心的价值认同。这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或宣传博弈,而是一场文化碰撞。
“胖都来”事件,无论从品牌角度、法律合规、公众态度,还是舆论节奏来看,都是一次典型的“蹭热点翻车”案例。
它提醒所有商家,在追求关注度时不能越界,也提示所有公众人物,在借出影响力前需慎重。
品牌声誉的建立需要多年,但失去却只在一瞬。“胖都来”的热度迅速消退,是市场对盲目模仿、模糊边界的一次清晰回应。
而对于那些仍在建设品牌的人来说,这场风波值得长期回看——名声是不能复制的,信任也无法仿冒。
未来的市场,拼的不是谁更会营销,而是谁更懂得敬畏。
信源:胖东来,等到了调查结果!于东来不用离开了
2025-05-06 13:41·鲁网
来源:远川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