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朋友们看,这些留存的地基,曾是儒学院的房柱所在……”循着讲解声望去,讲解员正向一群小学生讲述着武威文庙儒学院的“前世今生”。孩子们低头仔细观察夯土层,脑海中仿佛重现了儒学院往昔“飞檐斗拱、书声琅琅”的盛景。
“小朋友们看,这些留存的地基,曾是儒学院的房柱所在……”循着讲解声望去,讲解员正向一群小学生讲述着武威文庙儒学院的“前世今生”。孩子们低头仔细观察夯土层,脑海中仿佛重现了儒学院往昔“飞檐斗拱、书声琅琅”的盛景。
这座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的古建筑群,占地3万多平方米,由文昌宫、孔庙、儒学院三路建筑构成,自落成起便是陇右地区儒学传播的核心。然而,1927年武威大地震的重创,使西路儒学院毁于一旦,空留遗址诉说着历史沧桑。
“修复儒学院,不仅是重建建筑,更是唤醒文化基因。” 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副馆长张利说。2020年,武威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启动儒学院遗址区提升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文物古迹保护”原则,从建筑形制到材料工艺均参照明清古建标准,确保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群肌理相通。
2024年9月,改造后的儒学院正式开放。走进儒学公园,青砖小径串联起历史遗迹,文化景墙与研学打卡点缀在草木之间,已然变身成为讲述儒学的开放式课堂。改造后的儒学院不仅恢复了武威文庙“三路三进”的完整格局,更通过“遗址保护+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的模式,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典范。“真有意思!”来自西安的游客陈女士一边拍照一边感叹,“带孩子来这儿,就像翻开一本会说话的历史书。”
遗址区北侧,三座仿古建筑与文庙风貌一致,构成“儒学文化研习展示区”。展厅内,《斯文在兹——武威儒学文化发展史》用文物和图文展板,梳理儒学在陇右的千年脉络;《养国子以道——从“六艺”到“四书五经”》展区则借助VR技术和互动屏,让观众“穿越”到古代学堂,与“数字孔子”对答《诗经》,亲手体验古代乐器弹奏,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礼——乐——射——御——书——数!”国学课堂里,孩子们身着汉服,跟着老师练习古代六艺……每逢周末节假日,这里都会迎来大批研学团队,数字展厅里,孩子们围着“数字孔子”请教问题;祭孔大典、儒学论坛等活动,更是让这座百年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漫步儒学院,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此交融,经过功能重塑的儒学院,不仅恢复了武威文庙建筑群格局的完整性,更成为市民了解本土文化的课堂、游客感知儒学脉络的窗口。
新武威记者王翠 徐凯生
来源:武威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