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退,青年难进: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就业困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9:39 2

摘要:听到两声“同学”时我还沉浸在手机微信阅读里。转头一看发现一位45岁左右,背着双肩包的“男老师”是在喊我。

昨天中午我穿一身白长裙配米色马甲毛衣,扎着马尾在食堂排队。

听到两声“同学”时我还沉浸在手机微信阅读里。转头一看发现一位45岁左右,背着双肩包的“男老师”是在喊我。


他说来学校讲课的,希望我帮他刷下饭卡。


我表示没问题,然后解释道,我是教职工,不是学生。


一起坐下来边吃边聊,他说到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他担忧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老年人被迫延迟退休继续工作,而年轻人却面临就业困难,甚至不得不"啃老”。

这个观察让我联想到最近的招聘情况:我们药剂科一个普通岗位就收到40多份简历,其中不乏优秀毕业生。

这不禁让人思考:中国该如何避免陷入日本那样的就业困境?

一、日本“老人不退、青年难进”现象的成因

经济结构僵化

· 终身雇佣制残余导致企业更倾向保留资深员工,压缩新人招聘空间。

· 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岗位饱和,新兴产业(如IT、服务业)发展不足,造成结构性失业。

社会保障压力

· 养老金替代率从60%降至40%,许多老年人因经济压力不得不继续工作(约40%的65岁以上老人仍在就业)。

· 政府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现为65岁,部分企业延至70岁),加剧职场年龄结构失衡。

技能错配

· 教育体系未能适应产业升级需求,年轻人技能与市场脱节。

· 非正式雇佣(派遣工、临时工)占比超40%,年轻人就业稳定性差。

政策滞后

· 延迟退休政策未配套青年就业扶持措施,导致代际竞争加剧。

二、中国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

· 弹性退休制度:推行“早减晚增”养老金激励(如提前退休减发5%/年,延迟退休增发8%/年),避免强制延迟退休。

· 青年就业配额:对招聘25岁以下应届生的企业给予社保减免(如杭州试点补贴50%社保费)。

产业升级与教育协同

· 职业培训券制度:参考德国“双元制”,向失业青年发放每年1万元技能培训券(覆盖AI、新能源等高需求领域)。

· 新兴产业孵化:通过国家大基金等专项扶持数字经济、银发经济,创造新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 国资划转社保:加速10%国有股权充实社保基金(目前仅完成1.68万亿元),确保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50%。

· 个人养老金账户:推广税收优惠型养老保险(如上海试点个税递延型保险),鼓励个人储蓄养老。

代际平衡政策

· 银发岗位定向设计:开发社区健康顾问、代际协调员等适老岗位,与青年就业错位发展。

· 企业年龄结构评估:将30岁以下员工占比纳入上市公司ESG评级,优化用人结构。

三、中国的优势与风险点

✅ 优势:

· 城镇化潜力(65% vs 日本92%),服务业仍有大量就业空间。

·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占GDP 41.5%),催生新职业类型(如AI训练师、直播电商)。

· 政策执行力强,可通过“五年规划”快速调整就业政策。

⚠️ 风险点:

· 青年失业率高企(16-24岁调查失业率峰值21.3%),已接近日本1990年代水平。

· 35岁以上职场歧视可能提前引发“中年就业危机”。

四、青年失业率21.3%意味着什么?

短期影响:

· 大量毕业生(尤其是非技术类专业)面临“毕业即失业”,可能被迫接受低质量工作(如外卖、客服)。

· 长期失业可能导致“啃老”现象加剧,影响家庭经济稳定。

长期风险:

· 若持续恶化,可能像日本一样形成“就业冰河期”,年轻人丧失职业发展机会,社会活力下降。

· 高失业率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增加不稳定因素(如日本“平成废宅”现象)。

政策应对关键:

· 需加速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如科技、绿色能源)。

· 优化教育体系,减少“学历通胀”与技能错配。

总结:中国如何破局?

通过弹性退休+青年就业扶持+产业升级+社保改革的组合拳,中国有望在2035年前构建更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核心是避免“老人不退挤占青年机会”,同时确保新兴产业能吸纳新生代就业。

政策需提前布局,否则可能步日本后尘。

来源:中年年吐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