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9岁的王昌龄裹着褪色的青衫,牵着瘦驴,在逃亡的人流中逆流而行。他的口袋里装着朝廷最新的贬谪文书——从龙标尉(今湖南怀化)贬为庶人,永不叙用。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的烽火染红了大半个中国。
59岁的王昌龄裹着褪色的青衫,牵着瘦驴,在逃亡的人流中逆流而行。他的口袋里装着朝廷最新的贬谪文书——从龙标尉(今湖南怀化)贬为庶人,永不叙用。
这位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的大诗人,此刻更像个落魄的江湖书生,谁能想到,30年前他竟然是边塞战场上最靓的仔?
而更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在沙场和诗坛上一度恣意纵横的文武大家,竟然在不久后也如同一个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了一个让他有理说不清的军阀。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着那闪着寒光的兵锋不断逼近,他的眼神中充斥着的是对死亡的绝望,还是对痛苦的解脱?
公元698年,山西太原的一个村庄里,一个农家少年放下锄头,拿起了宝剑和诗卷。
他叫王昌龄,字少伯,谁能想到,这个寒门子弟日后会成为盛唐“边塞诗鼻祖”,更因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垂千古。
20岁时,王昌龄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选择了一条“非主流”道路——学道。
人间不值得,我要去修仙。
他在嵩山隐居三年,但修道没修出名堂,更是连点神仙的影子都没看见,反而被边塞的烽火吸引。
27岁那年,他投笔从戎,一路西行至玉门关外,跟着商队混进西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酒馆里,用半吊子突厥语和胡人拼酒,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爆款诗句。
(楼兰:破楼兰、取楼兰、猎楼兰…我都没了千八百年了,一写边塞诗还是要被拉出来鞭尸,唉,已老实、求放过。)
大漠孤烟、金戈铁马的边塞生活,彻底激发了王昌龄的“边塞文豪基因”,让他写下《从军行》、《出塞》等传世名篇,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豪迈气象。
然而,边塞的军功梦终究破灭,虽然他有着甘愿头悬国门的一腔热血,但是在边塞混了两年,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反而染上了严重的思乡病。
某天,他在营帐里啃着硬邦邦的胡饼,突然顿悟:写诗比杀人赚钱,不如回长安当网红!
回到长安的王昌龄在文学创作上是直接火出了圈,那段时间,长安的酒楼、青楼、菜市场,处处飘荡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吟唱,王昌龄的粉丝从达官显贵到平头百姓,堪称盛唐“国民诗人”。
但是在仕途上,这位大文豪却是颠沛流离,其情景让人闻之叹息。
从30岁时,王昌龄便转身科举,一举中第,却只捞到个“九品校书郎”的闲职,相当于今天国务院的基层科员。
此后十余年,他屡次考取“博学宏词科”(唐代最高级别职称考试),却始终在县尉、县令等芝麻官职位上打转,成了官场“考霸”却升职无望的典型。
至于再往后王昌龄的仕途有多惨?
那真的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第一次被贬:因公开同情被罢免的宰相张九龄,被发配岭南,还没走到地方,又遇大赦,捡回一条命。
第二次被贬:罪名是“不护细行”——翻译成现代职场黑话,大概就是“上班早到30秒扰乱同事节奏”、“左脚先迈进大门影响公司形象”、“在茶水间说话太大声”。
终极被贬:安史之乱前夕,他被扔到湖南龙标县当县尉,安史之乱爆发,他弃官回乡,被朝廷以“临阵脱逃”罪名贬为庶人。
官场王昌龄算是没得选了,但王昌龄的“文艺朋友圈”堪称盛唐顶配!
和王昌龄唱和最早的诗人,便是孟浩然,二人之间的友情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已经到了可以生死不问的地步。
740年,王昌龄路过襄阳,听说孟浩然背疽发作,在床上趴着痛不欲生,夜夜惨叫。
在询问了孟浩然的“主治医师”,得知孟浩然基本是没救了后,王昌龄硬是带着酒肉翻墙而入:“孟夫子,死也要做个醉鬼!”
两人边喝边聊,谈笑之间尽显风流,似乎就连孟浩然的病痛也并非那么难以忍受了。
几天后孟浩然也是病情突然恶化,临终前也是“后悔”了,喃喃念叨:“悔不该贪吃那几口大雁,不然还能和少伯再醉三天!”
用生命成全了一段千古佳话,这不是友谊,什么是友谊。
在孟浩然去世后,王昌龄也是十分悲痛,他离开了襄阳,却在巴陵遇见了李白。
王昌龄比李白大11岁,但两人初次见面就天雷勾地火。
那是在巴陵(今湖南岳阳)的酒楼上,李白喝得酩酊大醉,非要跳江捞月亮,这诗仙的“常规操作”,却吓得王昌龄一把拽住他:“谪仙人,你死了谁给我写诗?”
两人就此结拜,临别之际王昌龄挥笔写就了《巴陵送李十二》,来纪念二人的感情: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后来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又千里迢迢寄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搞得王昌龄哭笑不得:“太白啊,劳烦月亮当快递员,他真的能懂你我的感情吗?”
而王昌龄和高适、王之涣这三人的交情,更是引人入胜,甚至三人还有过一段“随机抽查”的趣事。
一次三人在酒楼喝酒,恰好来了一群舞女,这些小姐姐们架好琵琶琴筝,就要开始弹唱。
王昌龄对二人笑道:“咱们在诗文上争执了很久了,今天就看看这几位美女会唱谁的诗,来看看咱哥几个究竟谁最火。”
结果三首诗词唱过,两首是王昌龄的,一首是高适的,这下王之涣脸上可就挂不住了,赶紧指着几个舞女中的头牌辩白:“你们写的诗谁都能唱,我的诗却只有真正的美人才懂,如果这位也不唱我的,那我就甘拜下风。”
好在这位头牌小姐姐还是冥冥之中给了王之涣面子,一首《凉州词》,让王之涣重新有了自信,这便是“旗亭画壁“的典故。
而王维和王昌龄的关系则是堪称“文人式互怼”。
两人曾在长安大雁塔斗诗,王维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围观群众起哄:“王江宁赢了!”
王维气呼呼地摔笔:“你行你上,我去辋川隐居!”
但这种文人之间的“斗争”,在后人看来却是有着满满的赤子之心的可爱,而王昌龄的交游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典型的“社牛”,官场混得差,但人缘好到爆!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盛唐戛然而止。
59岁的王昌龄辞官返乡,想避开战火与家人团聚,然而,他低估了乱世中的人心险恶。
途经亳州时,他遇到了此生最大的劫数——亳州刺史闾丘晓。
这位闾丘晓也是个狠角色,他出身门阀世家,却不学无术,靠关系混到刺史,之后就开始保存实力,想着能够在乱世中当个称霸一方的土皇帝也不错。
史书评价他就是能力不大、脾气不小,给任务不少、给奖励不多,谁跟他亲近,他就提拔谁(“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
在安史之乱中,他也是拥兵自重,连朝廷命令都敢违抗。
睢阳保卫战中,张巡被围困城中,连忙向周围的城池求援,结果找了一圈人,愣是没一个愿意出兵前来解围的。
河南节度使张镐闻讯下令闾丘晓前去援助,闾丘晓接到命令后却是往脑后一扔:“打输了怎么办?我手下就这点兵马,犯得着去给他填坑嘛。“
在睢阳被攻破后,闾丘晓却又是被吓得惴惴不安。
怎么张巡真没顶住啊,这下我不得也有连带责任啊。
抗命不援、坐视同袍城池陷落,这样的罪过给他满门抄斩了都不为过。
身处亳州的王昌龄得知后,愤然指责:“奸雄得志,群心动摇!若以张九龄当年谏言诛杀安禄山,何至今日?”
这番话戳中了闾丘晓的痛处。
他既怕王昌龄写个什么诗揭露自己贻误军机的丑事(做坏事被不认字的大头兵知道和被顶流知识分子知道,绝对是两码事),又嫉恨这位“七绝圣手”的才名,竟直接设计将王昌龄刺死。
当晚,闾丘晓摆下了一桌酒席,请来了王昌龄入席,表面是接风洗尘,实则是“唐朝鸿门宴直播现场”。
酒过三巡,闾丘晓突然拍案而起:“王大诗人,听说你写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今天就让你见识见识真飞将!”
说罢,夺过了一旁侍卫手里的长枪便刺中王昌龄。
鲜血狂飙而出,王昌龄倒在地上已经是逐渐没了气息闾丘晓冷笑:“诗人的血,和贩夫走卒有什么不同?”
说罢,让人将尸体扔进护城河,对外宣称“暴病身亡”。
一代诗坛巨星,就这么殒命于回乡路上,尸骨无存。
这是王昌龄的厄运,更是中华文化史的损失。
王昌龄之死震惊诗坛,张镐闻讯也是大为震惊,他火速派人赶来了亳州调查,最终闾丘晓的罪行大白于天下。
这件事情说来,闾丘晓真的是蠢到家了。
先是自己畏敌不前,致使友军城池失守,事后不思补救,竟然因为王昌龄仗义执言而起了杀心。
王昌龄的诗,随便一个舞女都能唱上几句,这样一个影响力极大的人,他的咖位换算到今天就相当于“Jay Chou”,闾丘晓竟然敢直接杀了他。
果然在查明一切后,张镐当即以贻误军机之罪判闾丘晓死刑。
临刑前,闾丘晓跪地求饶:“大人,我家中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八岁孩子……”
张镐冷笑,打断了他这毫无新意的哀求:“王昌龄的亲人谁来养?”
随即当场将其杖杀。
这段“复仇戏码”被后人津津乐道,连《唐才子传》都感慨:“君子虽死于小人之手,但国家终兴于君子之治!”
后续人们在研究王昌龄时,他的被杀经历也成了大家绕不过的一个坎,闾丘晓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达成了“遗臭万年”的成就。
王昌龄的诗稿也被好友辛渐整理成集,在民间广为流传,安史之乱后,朝廷追赠王昌龄为“秘书少监”,但这一切,都无法挽回盛唐最璀璨的诗星陨落。
王昌龄一生写下181首诗,七绝堪称“天花板级”。
他的边塞诗雄浑苍凉,送别诗情深意切,宫怨诗细腻婉转,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正是他一生高洁的写照——虽屡遭贬谪,却从未向权贵低头。
王昌龄的故事,是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他曾是边塞的热血青年,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快意恩仇终难逃时代洪流,他用诗笔丈量山河,却死于小人的卑鄙,安史之乱中他的躺平,是对时代的无奈妥协,也是对自由的终极追求。
但正是这样的悲剧,让他的诗篇更具生命力。
如今,江苏镇江芙蓉楼的冰心榭里,仍回荡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吟唱,而闾丘晓的墓碑,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湮灭。
当我们吟诵王昌龄的边塞诗时,不仅是在读诗,更是在触摸一个时代的热血与苍凉。
再看那段历史,我们也只有遥寄一份对文化之殇的哀思。
魂断归乡意难平,剑光血影映残星。
英灵不远提旧笔,再写边塞十万兵!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头条百科——王昌龄
王宗勋. 唐时龙标何处是?——王昌龄谪地考辩[J]. 怀化学院学报, 2009, 28(12)
《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欧阳修
来源:珺瑶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