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秋天,我住在乡下的父亲病故。我清理堆放在他卧室里的旧物时,翻出一本泛黄发潮的日记本。打开一看,是我当年抄录的可作范文的句子或整篇文章,其中就有静仁兄发表在1987年5期《散文选刊》上的《井湾里,我的乡亲啊》。我把静仁兄这篇美文用蓝墨水一字不落、工工整
石绍河
我和廖静仁兄神交久矣。
2014年秋天,我住在乡下的父亲病故。我清理堆放在他卧室里的旧物时,翻出一本泛黄发潮的日记本。打开一看,是我当年抄录的可作范文的句子或整篇文章,其中就有静仁兄发表在1987年5期《散文选刊》上的《井湾里,我的乡亲啊》。我把静仁兄这篇美文用蓝墨水一字不落、工工整整地抄满了九页纸。
早年,我在乡下教书,见到的文学报刊有限,但我还是读到了静仁兄《纤痕》《过滩谣》《资水河,我的船帮》等。他把乡情民情人情融入山水之美的作品引人入胜,让我痴迷。
静仁兄早年以散文独步中国文坛。他在资水边长大,那波涛汹涌、汤汤而逝的资水,是静仁兄心中的母亲河,也赋予了他粗犷豁达、勇往直前、宅心仁厚、真诚善良的性格。他对这条大河有着浸透在血液中深入骨子里的爱。早年为他赢得声誉的美文,大多以资水为母题、民俗为素材,写山水之美、民俗之美、人性之美。在对资水的歌吟和民俗的赞美中,我体悟到静仁兄对故土的深情回望、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人生的多重思考。
廖静仁。通讯员 摄
尽管读了他的那么多作品,受了他那么深的影响,我们之间一直无缘谋面。1999年,桑植县召开全民运动会,组织了一次县里文学骨干参加的文学座谈会。我受命联系辅导老师,便想到了他和彭见明兄。我邀请他们拨冗前来桑植,是怀着诚惶诚恐和冒昧唐突的心情的,没想到他们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们从长沙坐火车到张家界,我因俗务缠身,不能脱身,安排单位司机去接站。晚饭前,我去住地看望他们,司机给我带路,边走边乐呵呵地告诉我:今天接了两个大胡子。和见明兄、静仁兄见面,瞧见他们都蓄着很有个性的络腮胡,两个名副其实的美髯公,特有文人气质。
那次文学讲座相当成功。见明兄、静仁兄花半天时间与本地作者沟通交流,讲他们的创作历程和心得,讲杂志用稿的特色和要求。基层作者难得与名家面对面,气氛热烈,互动不断。他俩有问必答,不厌其烦。从此以后,桑植作者掀起了文学创作的高潮。静仁兄也不吝版面,把桑植的优秀作品在《湖南作家》接二连三刊出,有些作品经他们指点推荐,在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发表。
静仁兄不仅是我文学创作上的良师,更是工作生活中的兄长。他不但经常和我聊文学话创作,而且对我的工作生活十分用心和关注。我把他视为最信赖最亲近的兄长,一段时间没有给他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就觉得心里空空的不踏实。我到长沙公干,也要尽量抽空到他那里坐坐聊聊,话题漫无边际,却每每从中获得乐趣和教益。我创作了一篇自己觉得还满意的散文,都要先发给他批评指正,听他高屋建瓴的修改建议;我工作中遇到了难题蒙受了委屈,也会向他倾诉,都能得到中肯的指点和真诚的安慰。
我任桑植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后,思考土地的前世今生、林林总总,以土地为主题,写下了多篇散文,得到了静仁兄的肯定和鼓励,很多文章都是在他主持的《财富地理》《自觉》等刊物上首发,然后被《散文海外版》等刊物转载,有些文章和章节还作为一些省市高考、中考的阅读试题或模拟考试题。
看到这些创作成就,静仁兄写信鼓励我:“你已经写出了诸如《亲近土地》《土地的话题》《大地上的雕塑》等堪称艺术与思想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依旧对你的土地系列充满着热切的期许,并且主观地预言,在你未来的创作生涯中,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他还给我指明方向:“真正要写好我们人类及万物赖以生存的土地,既是形而下的,更是形而上的;既是生活的,也是知识的,更是思想的……这个话题待我们在今后的不断见面中再做进一步的交流。”他还建议我适时以《大地语文》为书名结集出版土地系列散文。每次见面,我都要聆听他关于土地主题如何破题的高见妙论。
在他的不断鼓励和催促下,2012年我的散文集《大地语文》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在编选过程中,他从版式、装帧设计到文章编排、印刷用纸等方面都悉心指导,费尽心力。《大地语文》出版后,获得张家界市第三届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和第五届中华宝石文学奖。
在工作生活上,静仁兄对我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2012年,我县一集镇在进行大规模小城镇建设中,发生了一些意外,引起了高层关注。静仁兄知道国土部门肯定与之有关,便隔三岔五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真心安慰,比他自己的事还上心。静仁兄看到国土局长难当,很为我捏一把汗。见面时,总是提醒我要守住底线,耐住寂寞,不为利益所动,不要以权谋私。他的提醒和鼓励,完全出自兄长对小弟的关爱和呵护。2013年底我卸任时,给静仁兄报告这个消息,他豪爽地说:“兄弟,祝贺你!早该这样了。多写点东西吧!”
静仁兄把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当年他有从政的机会,却不辞而别,一走了之。他到省企事业文联任副主席兼秘书长,等到工作走上正轨,他毫不犹豫地辞去秘书长职务,放手让年轻人干。他的儿子和女儿毕业后,本可以找人谋得一份稳定清闲的工作,他却鼓励孩子自主创业。
退休后,静仁兄回到资水边长居,重点转向小说创作兼及散文创作。由于功底深厚,生活积累扎实,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已发表小说百多万字,多篇小说被转载。接连出版《白驹》《门虚掩》《廖静仁散文选》,每有大著面世,都不忘给我赠阅。他对一些社会应酬,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恬淡自如。
我和静仁兄是君子之交。和他通话或见面,踏实轻松,亲和随意。他总忘不了叮嘱我一句:兄弟,多写点东西!我虽然应诺着,因惰性使然,才情不足,写得很少,辜负了静仁兄的一片好心苦心。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张家界市作协主席。廖静仁,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