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来说,就是整个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体验感极差,压根就没有像车企宣传的那么智能,反而在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时还有点“傻”,无法做到像老司机驾驶员一样丝滑。
某车友群,有人分享了自己五一出行的体验。
他说,自己在五一期间使用了“NZP”(高阶辅助驾驶)行驶将近1000公里,期间碰到了不少问题。
他在群里问大家,到底是自己没有认真学习使用手册?还是NZP本来就有问题?
他将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1、高速上拐弯比较大时候,车速会降到90多,如果是人开可能就不需要减速。
2、隔壁车道如果有比较宽的车(比如,运送车辆的大卡车),会直接急刹车。
3、进服务区不会自动减速,疯狂往里冲,然后自动脱离接管。
4、遇到加塞直接急刹车,体验极差,如果是人开,高速加塞正常操作是先丢油门,再判断要不要刹车。
总结来说,就是整个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体验感极差,压根就没有像车企宣传的那么智能,反而在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时还有点“傻”,无法做到像老司机驾驶员一样丝滑。
这位车友总结的几个问题,其实不应该叫问题,因为,这些所谓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目前的大部分辅助驾驶系统,都只能做到现在这种程度。
只不过,是这位车友被车企的宣传所“洗脑”了,误以为整个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真的能像老司机一样开车,然后,对整个NZP抱有太高的期望,实际上,他五一出行的体验,那才是辅助驾驶系统最真实的水平。
说白了,就是各大车企在涉及到“智能辅助驾驶”宣传时,用词不当,涉嫌“虚假宣传”、“过度宣传”,然后,对消费者造成了一定误导。
比如,某些车企宣传自己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时,用了很多诸如“全程自己开”、“0接管”、“有路就能开”、“有路就好开”、“比老司机还开得好”等词汇,有意无意地将消费者向着“自动驾驶”的方向引导,实际上,目前所有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都处于L2级,属于辅助驾驶阶段,不是自动驾驶,更不是无人驾驶。
为了卖车,各大车企在“智能辅助驾驶”上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宣传上也是越来越离谱,好在相关部门及时“刹车”,对其进行了纠正。
2025年4月份,工信部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已经明确禁止车企再使用“自动驾驶”、“脱手”等误导性宣传术语,要求宣传材料必须标注功能边界。
目前,小米汽车已经对这一政策要求作出了积极响应。
打开小米汽车官网,我们可以发现官方已经悄悄将小米 SU7、小米SU7 Ultra配置介绍中的“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
比如,小米SU7 以前版本分别叫:
小米智驾Pro、小米智驾Max。
现在已经改为:
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连售价52.99万的小米SU7 Ultra的产品介绍,也已经改为“Xiaomi HAD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而在各个车型的详细配置介绍中,也分别加上了“辅助”两个字,比如,城市辅助领航、高速辅助领航、代客泊车辅助等。
而在华为ADS介绍中,也明确表明了其ADS并非自动驾驶,只是辅助驾驶系统。
具体详细介绍如下。
“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HUAWEI ADS)仅为辅助驾驶而设计,并非自动驾驶,不能取代驾驶员的专注驾驶和准确判断。该系统无法完全应对在驾驶过程中因交通、路况、天气等环境变化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详见用户手册关于 ADS 的章节),驾驶员应时刻保持对车辆的主动控制并做好随时干预车辆的准备,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车辆行为的完全责任人。部分功能需 OTA升级支持或付费开通,请以车辆实际配置为准”。
所以说,目前针对汽车“智能辅助驾驶”的这一脚刹车可以说踩得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
这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力,如果,没有这一脚刹车,大家步子迈太大,容易扯到裆不说,还可能会摔跤,结果可能会非常惨痛,代价会非常大!
所以,车企必须明确说明目前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与用户认知偏差之间的鸿沟,让消费者对辅助驾驶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知。
希望各大车企向小米汽车学习,及时做出更正。
同时,也希望车企在宣传的时候,不要过度宣传,更不要误导消费者!
新车发布会上,你的PPT不能将夸大宣传的词汇放的跟屏幕一样大,而真正的内容用几行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小字来描述一下。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来源:小颖买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