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在做作品集的时候,叙事性建筑往往是一个热门的选项。Peter Zumthor在讲解Termal Bath in Vals时说,叙事性建筑是一种比较artistic的建筑研究方法。但不同于某些推崇“架空于现实”的方法论,叙事性建筑是有一套很严谨的逻辑,必须清
转自:IMPACT STUDIO
大家在做作品集的时候,叙事性建筑往往是一个热门的选项。Peter Zumthor在讲解Termal Bath in Vals时说,叙事性建筑是一种比较artistic的建筑研究方法。但不同于某些推崇“架空于现实”的方法论,叙事性建筑是有一套很严谨的逻辑,必须清晰的关联现实,关注场所的特殊性,从场所和现实情景出发;每一步之间相互关联和互证,同时非常关注感官和故事的artistic方法论。
Peter zumthor是这样阐述的:“每一个建筑都为一个特定的社会,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实现一种特定的功能。力图准确而批判性地回答那些从简单事实中产生的问题。”
这种项目往往在首页就需要传达你的故事梗概或者故事背景,让观者了解这是一个讲故事的作品,并且表明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态度或是观点。由此可见,collage是最佳选择,因为它既出效果又相对简单。下面小编通过分享一个案例来和大家聊聊collage怎么做。
arch IMPACT STUDIO
本篇讲解的collage案例
01 | 拼贴艺术
Collage是作品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最开始并不是建筑表达的手法,而是一种平面的艺术表达形式。艺术家们用照片,剪报,艺术品等等,撕碎后重新粘贴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件新的艺术品。
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拼贴艺术。“拼贴”一词由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帕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共同创造,意指同时严肃认真和嘲讽的媒介;一种与制作作品的政治世界密切相关的技术。通过不同对象和图像的组合,拼贴画质疑了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同时提供了对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棱柱形反映。
在建筑领域,尽管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其他建筑师使用了类似于拼贴的技术,但拼贴作为一种理论概念只是在科林·罗(Colin Rowe)和弗雷德·科特(Fred Koetter )于1978年出版《拼贴城市》后才得到广泛讨论。本书对当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以及建筑师-规划师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进行了重要的重新评估。作者拒绝了“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的宏伟乌托邦式的设想,而是提出了一个“拼贴城市”的概念,它可以容纳全部范围的微型乌托邦。Rowe和Koetter并非在绘画意义上拥护拼贴画,更不用说寻找拼贴画中出现的意义破坏类型了。相反,他们试图挑战现代主义的统一性,并将拼贴画的非线性历史概念视为重振设计实践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个仅仅用简单日常的素材就碰撞出深奥的思想的拼贴届鼻祖。制作collage时,大家可以放下理科生严谨的创作态度,带着一种“玩儿”的观念去头脑风暴,这样反而会有更好地图面效果。
尤金妮娅(Eugenia)对于她的每一个视觉叙事,都使用她收集的古董杂志中的图像,并将其与科幻小说的剪裁相结合,以创造一个超自然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达达和波普艺术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交织在一起,产生创意和幽默的标题拼贴会让观者大吃一惊。她的每幅拼贴画都将复古与现代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色彩,含义和整体效果令人震惊,这可能被误认为是超现实电影的快照。每幅拼贴画都以Eugenia开始,为背景寻找基础。在此基础上,她将图案,图形和对象放在最上面。对于每件艺术品,Eugenia都会为观者展现在眼前的故事提供多种解释的途径。
Joseph Cornell受超现实主义者的影响,康奈尔(Cornell)的开创性作品使拼贴走向了新的方向。康奈尔住在纽约,每天从曼哈顿的书店和古董店收集他的艺术作品的材料。他以其错综复杂的木箱而闻名,里面装满了石版画,色彩鲜艳的鸟类和其他琐事。
02 | 概念拼贴怎么做?
接下来到了手把手教学的环节,主要包含四点:故事线、多样的元素、冲突和构图。
2.1 故事线
首先,无论是用什么手法绘制这张图,必须先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故事作为背景。在文学作品中所谓“故事”就是冲突与目的性,所有的小说也好电影也好,没有一个是讲流水账日常的,冲突与变化是每个故事的起点,而每个故事也都会有一个终点。故事放在画面中也一样,越具有目的性和冲突性的行为越有戏剧感,而越普通的行为戏剧感越小。
在这里需要提一句,故事的逻辑性是创作者需要遵守的绝对准则。主人公的行为,可以包括最小保守行为和主观视点。最小保守行为可以被认为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性的规律,是一个普遍可以被认同产生共鸣的情感。而主观视点是根据其人物性格会产生的特色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故事主线,不是一个片段。举个例子,一幅画展现了一个人在走路,这是一个普通并且意味不明的动作,并不具备故事性。如果在他的前方加入一组长长的台阶,台阶的尽头是一道门,那么这就给他的动作赋予了目的,也就有了第一级故事性。如果在门里有另一个人并且探出头来与他招手,那么画面就出现了“关系”以及“对话”的元素,就有了第二级故事性。
那么在这张图中,故事线存在于人群的行动。远处的人群向着画面前端慢慢走来,他们的装束多是正装,那么这将他们限定在了类似“上班族”这样特定的人群标签之下。
他们排着队往上走,好像要走到云里去,并且开始低头看手机
云上坐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他们都深深被手机吸引
这样一个人的移动和变化,就形成了一故事线。初看这张图的人不需要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要知道这个故事是关于人的转变就够了。
2.2 元素
有了故事线,就像是有了故事输出的源头。引申而出的有重点元素,有次要元素,有辅助元素等等。collage是大量的故事细节堆叠起来的,细节越多越真实,越有趣。当你试图去叙述关于主人公的故事或者背景时,这些辅助元素就能体现他们的价值。如果你总觉得你的画面太单调,也许就是因为你的故事线还不够丰富。那么你需要根据你想做的图寻找更多的材料,找材质的过程基于和经验的积累,但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敏锐的辨识感,即从无数的素材里找到最能表达你意思素材和最有特点素材的能力。
上面这张图讲述的故事是社交媒体麻痹人的精神世界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那么在初印象的设计上,就要传达出强烈的不真实感。所以图中的元素有:
云层——一个虚幻缥缈的境界
巨大的手机屏幕——故事与手机有关
盒子里倒出点赞图标——图中的人被给予“赞”如同宠物被给予粮食。
带有图标的药丸——图中的人的行为可能是病态的。
巨大的咖啡壶和搅拌工具——图中的人物对于另外一群人来说是被轻松地控制的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等待被挑选的面具——被他人看到的我们不是真实的我们
等等
我们可以使用相关的常见物件去烘托整个场景的氛围,让观者通过图片了解故事的大背景。在堆积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根据故事线列出可能需要的相关物件,然后大量的囤积素材。之后可以把这张图想象成一个电影的草稿,不管是按照时间时间还是物理位置的关系,把他们堆积在一个平面上,然后在进行后续的工作。
2.3 鸿沟/矛盾/冲突
为什么要有冲突?因为有冲突才会有问题,有问题就会有原因。那么观者看画时,感受到冲突——发现问题——了解原因,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就形成了“故事感”。平铺直叙的故事是乏味的。一部好的小说、电影,大多充满了起伏和转折。类似的,一幅好的图片里,通常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对比和冲突。
那么什么是冲突呢?一种是形式上,也就是画面上的对比,比如大小、明暗、冷暖。另外一种是内容上的对比,比如战争与和平,人类与自然,悲伤和喜悦。
比如图中皮笑肉不笑的小丑与他手中的面具,物件和人物之间诡异的比例等,都能让观者察觉到画面中存在的问题,引起观者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2.4 构图
图中的故事是否具有可读性,意味着你的作品信息能不能高效的传达给观者。建筑专业的学生普遍立体思维很强,但是有时候对于平面思维可能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深入,毕竟很多时候我们最终输出的成果是二维图形。并且,我们在图纸中需要传达给观者的信息往往比普通的插画要多得多。这样一来,能不能让观者在扫视图纸的五秒之内就抓住你想传达的要点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聚焦观者的视线?注意看下图,看看自己的视线是怎样移动的。
可以发现,人的视线总是由疏到密、由对比弱到对比强这样移动的。那么我们把最核心的人物、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件放在这个对比最强的地方,不管是靠中间还是靠上或是靠下,都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构图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要平均,不要摊大饼。
在这张图中,小丑是一个主要人物。那么我们把小丑的颜色与他身后的环境最大化的区别开来,这样就算我们将图片模糊,我们还是能抓住小丑所在的这个对比最强烈的地方。与此同时,他周围的元素形成一个隐约围合的形式,物品的线条呈向心性,更有利于烘托主体。
人的视觉规律不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能,它是具有普遍性的。构图是指场景中各种元素在框架内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其中许多已经在艺术中使用了数千年,它们确实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吸引力。正如之前提到的,这些规则不是硬性规定,而是准则。当我们掌握了这种准则后,即使对图片没有所谓的“感觉”,也能依靠理性的安排创作出相对平衡有美感的图纸。有关构图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在这里仅仅使用了视线吸引这一个法则,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自己多去探索更有趣更适合自己的方式~
03 | 结语
想法永远比技能更重要。在这里,小编没有讲解关于软件上的技法,一是因为collage需要的photoshop技能比较简单,二是因为无论是collage还是其他效果图,重要的永远不是你的技法有多精湛,而是你的内容是否精彩,是否可以清楚的传达你想要表达的信息。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过度关注软件技能而忽略了设计。
来源:小鹏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