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到了明清时期虽在个别地区已出现过一些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场手工造纸业,但为数甚少,生产规模也很小。从总的情况来说,我国手工造纸业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家庭副业状态,仍沿袭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简陋的工具设备,存在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周期长,产量
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造纸工业步入了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一方面是传统手工造纸业的日益衰落,另一方面是近代机器造纸业的开始萌芽。
我国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到了明清时期虽在个别地区已出现过一些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场手工造纸业,但为数甚少,生产规模也很小。从总的情况来说,我国手工造纸业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家庭副业状态,仍沿袭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简陋的工具设备,存在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成本高等缺点。
古法造纸
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叶,由于印刷业的机器化和报纸业的出现,西方造纸工业的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不断出现新的发明创造,如荷兰式打浆机、加压蒸煮锅、造纸机以及化学法和机械法制造木材纸浆的技术等等。清嘉庆三年(1798) 法国人罗伯特发明了长网造纸机后,1804 年在英国正式投产。从此欧美各国逐渐由手工造纸发展为机器造纸,根据社会需要,生产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种类增多,质量日益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近代化的工业生产。而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直到清朝晚期仍闭关自守,使我国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从此我国的造纸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1840 年鸦片战争后,适应现代生活的“洋纸”(即进口机制纸)便开始涌入中国市场。由于洋纸的大量倾销,使原有的传统手工纸市场逐渐被洋纸所侵占。
由于西学东渐,国内新的文化教育和出版印刷事业逐渐兴起,社会上所消费的纸张,不但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而且在品种规格和质量方面均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传统手工纸,其特性只适用于毛笔书写、绘画和一般旧式账册、单面印刷书刊,而不适于钢笔书写和新式印刷的要求,于是,大量的纸张便只有依赖进口的洋纸。在传统手工纸中,只有专供中国书法绘画和毛笔书写信札文件的高级纸张如宣纸、连史纸等尚能在纸张市场中保持一定的地位。1915 年安徽泾县生产的宣纸还以其优异的质量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质奖章,这是我国纸张当时唯一获奖的优质产品。
1.中国机器造纸业的诞生。
在晚清时期掀起的“洋务运动”影响下,社会各阶层开展了“实业救国”、“挽回利权”的爱国主义热潮。新式的机器造纸工厂也在清皇朝统治的最后30 年期间,从无到有,陆续建成或筹建。这一时期建成的不同规模的一批机器造纸厂约有30 家,这是我国机器造纸工业的开端。
关于我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在近百年来有关历史文献中都认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李鸿章在上海杨树浦创办伦章造纸局,是我国机器造纸厂的嚆矢。”但实际上李鸿章并非我国机器造纸厂的首创者,伦章造纸局也不是我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根据多方面的历史考证,实际的情况是: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是在1884 年投产的设于上海杨树浦的上海机器造纸局。该厂是由官僚资本家曹善谦(字子挥)于1882 年筹建,并获得当时清政府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批准而创建的。此厂即现在上海天章记录纸厂的前身。
上海机器造纸局
继上海中国机器造纸局之后,又有广东的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1890年)、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华章造纸厂(1901 年)、上海龙章造纸厂(1907年)、湖北武昌白沙洲造纸厂(1909 年)等一批机器造纸厂相继建成投产。
2.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传入。
我国早期建成的机器造纸厂均是成套引进国外的机器设备,聘用外国造纸专家为技术顾问。生产纸浆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破布、稻草、竹子、废纸等,而木材纸浆尚不能生产,仍要靠从国外进口。就是制造纸浆所需的化工原料和造纸机上所用的重要器材如铜网、毛毯等也要依赖进口。这批早期的民族造纸工业,由于多种原因,虽历时30 年,但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失败破产。但是,它们对于我国机器造纸工业的发展是具有启蒙作用的。
在我国机器造纸业萌芽的时期,中国人也开始到国外学习西方机器造纸技术。由于当时东邻日本的机器造纸工业已渐趋发达,最早到国外学习的人员大多是去日本,随后又有前往英、法、德、美等欧美国家去学习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清朝廷公费派遣18 人到日本学习造纸和印刷技术,各地官府也派有官员赴日参观学习,民间也有自费赴日学习的。这批留学人员中的不少人后来在我国机器造纸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出国学习西方机器造纸技术的同时,我国少数著名的传统手工纸生产人员也有到国外参观学习的,对手工纸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清光绪十八年(1892)安徽泾县小岭的曹廷柱奉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命,赴日本考察纸业,探求改良传统手工造纸之法。曹廷柱见日本手工造纸均用洋碱蒸煮原料,用漂白粉漂白纸浆,效果显著,使用方便,归国后即提倡用进口洋碱和漂白粉代替原来使用的桐碱蒸煮原料和日光漂白,此后逐渐在宣纸和其他手工纸生产中得到推广。
光绪三十年(1904),河北省迁安县的实业家李显庭曾三次到朝鲜平壤参观学习手工和机制高丽纸的生产技术,回国后用当地的桑皮原料仿制出糊窗和书画用的高丽纸,建成河北省第一家机器造纸厂——显记造纸厂,生产机制高丽纸。从此,迁安的手工和机制高丽纸长期并存,现在已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迁安书画纸”。
晋察冀边区币,迁安高丽纸
中国机器造纸工业在发展初期即受到进口洋纸的压力。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洋纸的进口数量逐年迅猛增长。国产机制纸因抵不住洋纸的沉重压力而生产仿手工纸如连史纸、毛边纸等产品,而这些是传统手工纸中的高档产品,这就使得手工纸的生产受到了侵占排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人民爱国运动的高涨,形势有所好转,我国的机器造纸工业又有所发展。在这期间又有四家新厂建成投产,其中坐落在汉口谌家矶的财政部造纸厂是清皇朝及北洋政府相继投放巨额资金创设的官办企业。该厂主要生产钞票纸,资金雄厚,规模宏大,机器设备齐全,均系购自美、德、比各国,雇用了外国工程技术人员。但是官办企业受官僚腐败的影响,投产后生产很不正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长期亏损,从1915 年开工生产不到6 年,即于1921年被迫停产。
在1914—1919 年间,全国实际运营生产的机器造纸厂只有8 家,年生产能力为9334 吨,总资本额443.26 万元,职工共1205 人,全年总产值为2277106元。因为机器造纸厂在轻工业中投资较多,建设时间较长,利润也不如当时的棉纱、面粉等行业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
汉阳造纸厂
造纸1919至1949年,中国的造纸业有了新的发展。其中1919至1937年是机器造纸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兴建了数十个机器造纸厂,已能生产各种品类的纸张,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则为中国造纸业和造纸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影响,中国的机器造纸厂或倒闭或西迁,而同时洋纸的进口也大受限制。虽然这期间在西南地区新建了9家机器造纸厂,但是,其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无论在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均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东北地区和台湾省接收了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一批规模较大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但由于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以及内战爆发,造纸业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机器造纸工业中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工厂,总计在抗战前夕,全国(东北除外)共有机器造纸厂32个,资本合计为1340.02万元,年生产能力共为65447吨,在当时纸张消费总量中只占10%左右,比重还是比较小的。
这一时期造纸业的特点是出现了一批用稻草生产纸板的造纸厂。最早的一家是1920年成立的江苏省苏州的华盛造纸厂,用多烘缸圆网造纸机生产黄板纸(俗称马粪纸),全年产量为4500吨。以后又出现了浙江杭州的武林造纸厂(1921年)、天津的振华造纸厂(1923年)、苏州的华章造纸厂(1924年)和上海的竟成造纸厂(1924年)四家专业生产黄板纸的造纸厂。由于我国的机器造纸工业自诞生以来,先后成立的12家造纸厂都是生产薄纸的,这些板纸厂的出现填补了纸张品种中的空白,适应了国内工业发展的需要,打破了过去国内黄板纸市场几乎由日本独占的局面。
1930年,上海勤业文具公司在浙江省桐庐县的桐君山麓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生产誊写蜡纸原纸的手工纸厂,用国产雁皮生产出抄造技术难度大的薄型皮纸——誊写蜡纸原纸,弥补了国内手工纸产品的空白,也有力地抵制了日本产品的垄断。
1936年浙江省嘉兴的民丰造纸厂依靠本国技术专家的力量,试制成功生产工艺复杂的卷烟盘纸,在市场上取代了外国的进口货,并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的专利。以上所述我国造纸工业的成就均反映出在这个时期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民丰造纸厂老板竺梅先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造纸厂开始西迁。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四川省一时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由于抗战前四川只有嘉乐造纸厂一家,纸张供不应求。在此形势下,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机器造纸工业有所发展,总共建设了9家新的造纸厂。其中1937年开始由上海辗转内迁至四川省重庆猫儿石的原龙章造纸厂建成投产,厂名为中央造纸厂,年产机制纸能力为1200吨,工人470余人,是当时后方规模最大的造纸厂。该厂为现在重庆造纸厂的前身。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进口纸张的来源濒于断绝,形成了各地纸张奇缺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手工造纸业出现了复兴的景象,产量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抗战后方国民党统治地区尤为显著。许多原来生产迷信纸等粗纸为大宗的手工造纸业纷纷改产文化用纸,并在纸浆中加入松香胶来适应钢笔书写和两面印刷的需要,称为“改良纸”或“土报纸”,其色泽和质量虽较差,但在当时填补了纸张的短缺,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1941至1942年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先生因战时宣纸供应困难,曾两次亲自到四川著名手工纸产地夹江县指导槽户在原有漂白竹纸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配入少量漂白麻浆,成功地制造出仿宣纸,即现在有名的“大千书画纸”。
张大千画作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为了解决因国民党封锁带来的用纸困难,也组织了手工纸的生产。1939年在陕北延安县甘谷驿由李双全等人组织成立了振华造纸厂,利用当地出产的马兰草为原料生产可供书写和印刷用的“马兰纸”,这是根据地内最早成立的一家造纸厂。1942年5月,为解决中共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需要的印刷用纸,在四川省华莹山下的广安县古桥乡丁家坪建设手工造纸厂,定名为中心纸厂,共有职工400余人。
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的货币,纸张是边区自己制造的
1942年在苏北阜宁县徐家油坊创办了手工抄造钞票纸的盐阜造纸厂,以桑皮为原料并掺配少量羊毛,抄造出具有良好防伪性能的钞票纸,曾用以印制“抗币”,在根据地内流通使用。1945年中共苏中行署在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区李家沟建立了苏中造纸厂,利用当地麦秸为原料生产出耐水性好、拉力强、纸面带有布纹、不易伪造的钞票纸,印成的钞票在华中和山东敌后根据地内流通使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我国东北和台湾以掠夺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为目的兴建的一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从1918年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东北地区达到年生产纸浆能力9万吨与纸张能力13万吨左右。其中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三省掠夺东北的森林、芦苇、大豆秆等资源建设的纸浆厂(包括人造丝浆厂)共有8个,造纸厂共有34个,国人创办的造纸厂有17个。
这批接收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中的一部分属大型企业,具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如吉林汪清的东洋木浆株式会社即今石岘造纸厂的前身,以生产亚硫酸钙法化学木浆和新闻纸为主;吉林开山屯的东满人造丝木浆株式会社,即今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的前身;辽宁营口的康德苇浆株式会社,即今营口造纸厂的前身;辽宁锦州纸浆株式会社即今锦州造纸厂的前身。以上两个苇浆造纸厂以生产亚硫酸镁法苇浆和印刷纸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恢复改造工作后,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造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祖国宝岛台湾省自1895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统治长达50年之久,也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得到光复。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日本人利用当地的甘蔗渣、木材等资源兴建的各种规模的造纸厂总计约20家,产量最高的1941年曾生产纸浆31600吨,纸23550吨。这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也为后来台湾发展现代化造纸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内战爆发,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国纸张大量倾销,各造纸厂一般生产均不正常,开工不足,产量下降。民族资本的机器造纸工业在这一时期只是挣扎图存,到全国解放前夕,已处于瘫痪状态。
1919至1937年,我国到日本和欧美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相继回国,开始在我国造纸生产技术、科研、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4年留日造纸专家方汉城撰写的《造纸概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全面介绍机制纸生产技术的专著。1929年上海江南制纸公司的留法造纸专家陈彭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附近的增课洲,利用当地出产的芦苇制成纸浆运往上海造纸,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工商部的专利和免税五年的奖励。这是国内最早自营原料基地的制浆工厂。
1931年在德国学习造纸的留学生发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同年移回国内,并约集留学英、美、日等国的学友以及在国内从事造纸技术工作者参加,扩大组织,将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造纸协会,这是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1933年留德造纸专家钱子宁等在苏州浒墅关,开办中元造纸试验所,以造纸试验为主,兼生产各种新型薄纸;同时广招全国各省学员,教授制浆造纸技能。该所既是小型机器造纸厂,又集科研、教育于一体,培养机器造纸人才,在全国属首创。该所生产的蚕种纸取代了进口产品,满足了当时江浙一带养蚕业的需要。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大批的造纸专家云集四川,对推动后方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创建了许多重要的业绩,并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39年4月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创建,该校设有造纸科,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中国最早的设有造纸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师中许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造纸技术专家。该校培养的造纸技术专业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成为全国各地的造纸技术骨干。抗日战争初期,由南京内迁重庆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分出来的纤维实验室,在留德造纸专家张永惠博士的主持下对我国29种造纸原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充分利用国产纤维原料,发展中国造纸工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至今仍经常为造纸界所引用。
1945年在四川宜宾新建的中国造纸厂,在留美造纸专家金瀚的主持下成功地利用当地的马尾松木材为原料生产出机械木浆和化学木浆,供制造新闻纸和牛皮纸之用,年产各种纸1500吨。这是我国最早大量利用马尾松木材制浆造纸的厂家。该厂即为现在的我国十大新闻纸厂之一的宜宾造纸厂的前身。
造纸术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西汉就已经发明了,但是,取代竹木简却是魏晋时期。造纸术对于人类文明的保存、传播、普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了近代,我们落后了,虽然也办了一些造纸厂,但规模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西方。
来源:热情的金桔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