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2月12日,北京的一早,黄长烨披着呢子大衣,戴着礼帽,独自出了门。他对使馆值班员说:“我出去买点东西。”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1997年2月12日,北京的一早,黄长烨披着呢子大衣,戴着礼帽,独自出了门。他对使馆值班员说:“我出去买点东西。”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几个小时后,他和助手金德弘就躲进了韩国驻中国大使馆。那是他命运的分水岭,也是无数人灾难的起点。
当天下午五点半,韩国方面正式对外宣布:黄长烨请求政治庇护,已被接受。
这消息传到朝鲜,简直炸开了锅。黄长烨是谁?那可是金日成的心腹、金正日的老师,劳动党中央书记、朝鲜“主体思想”的设计师。这个位置的人跑了,还是跑到了死敌韩国,那性质,不是“逃跑”,是“叛国”。
金正日气炸了,当天就宣布黄长烨为“叛徒”。讽刺的是,那天是黄长烨的73岁生日。
有媒体说,那天朝鲜的广播都换成了紧急通报,“国家最高层发生了叛逃”,每一个字都像在往全国人民心上砸石头。
但这场剧变,最直接的苦果,不是韩国政府,也不是国际社会,而是他那还在朝鲜的妻儿老小。
黄长烨不是不知道后果。他在自传里写过,他“预感到会出事”。但他还是走了。也许他以为,他的地位够高、影响够深,朝鲜政府会有所顾忌。
然而现实是冰冷的。
他走后的第三天,妻子朴承玉服毒自杀。这是黄长烨的结发妻子,两人在苏联留学时相识相恋,一起熬过战争岁月,也一起走上了政坛。
有人说,这是她对“叛国”的一种谢罪;也有人说,是对命运的抗议。
资料显示,长女死于“神秘地从卡车摔下”。BBC报道也称其死因不明。
接下来,是系统性的清算。
朝鲜采取的是“连坐制度”——谁家出个“叛徒”,三代亲属都别想好过。
黄长烨的一子两女,还有一些亲属,被送入了位于平安南道的“政治犯收容所”,那是朝鲜最严酷的地方,被送进去的人,大多没了回来的希望。
有学者说,那里的人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吃的是发霉的玉米粥,生病无药,冬天没有取暖设备,“活人进去,死人出来。”
他的儿子和两个女儿,从此没了消息。直到多年后,他姐姐的外孙女逃到韩国,才有了只言片语的佐证:他们还活着,只是像影子一样活。
黄长烨并不讳言。他在韩国的演讲和采访中反复提到:他清楚,一旦自己叛逃,家人势必遭殃。
“我早就告诉她(指妻子),要准备好面对最坏的局面。”
黄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可这句话,在他叛逃的那个清晨,他并没有亲口说出口。
他说,自己出发前,处理掉了一些值钱的物品,书、衣服、纪念章——“她应该知道的,她聪明。”
可是聪明又能如何?她选择了沉默,或者说,她选择了站在那个她陪伴一生的国家这边。
“我没有办法。我是个有思想的人,而朝鲜不允许我思考。”这是黄长烨写在自传《我选择自由》里的话。
在韩国,他活了13年,演讲、写书、接受媒体访问,成为朝鲜叛逃者中的“旗帜性人物”。
但熟悉他的人说,他是一个沉默的人,哪怕在庆功宴上也常常一言不发。
1997年那场逃亡,是有计划的。他原本要从日本回朝,但中间需要在北京转机。他知道,这中间的24小时是唯一的机会。
他花了一年多时间研究韩国驻华使馆的位置、警力部署、与韩国方面的联系路径,所有一切都像军演一样精准。
但,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局。他赌上了自己的人生,也把家人推入了深渊。
有人质疑他自私:身为丈夫、父亲、儿子,却丢下家人逃命。他自己回应:“我若不逃,就会死得无声无息。那样,整个国家的苦难,就不会有人知道。”
他不是不知道“代价”这个词,只是,他把它定义得更大。
在朝鲜,他是“叛国者”;在韩国,他是“真相之声”;在我们普通人眼中,他是一个“牺牲了家庭的理想主义者”。
很多年后,韩国方面开始慢慢淡化黄长烨的身份。
他曾经是焦点人物:韩国总统亲自会见、CIA邀请谈话、三百多场演讲场场爆满。他讲朝鲜的经济制度、政治斗争、金正日的性格缺陷、甚至说自己掌握着核武器计划的细节。
但时间一长,他就变得“不好用了”。
一方面,他的“爆料”有点老旧了,许多信息已经不再新鲜;另一方面,韩国也开始重新走“阳光政策”,不愿继续激怒北方。
2003年起,他的安保等级被逐渐降低,媒体热度也慢慢散去。
直到2010年,87岁的他被发现死在家中浴室里。
那一天,朝鲜正在进行盛大的建党日阅兵式。
人们一度怀疑他是被暗杀的。可警方最后说,是心脏衰竭,无外力介入。
一切来得太巧,又太安静。这个男人,用半生的政治资源赌了一把“信念”,最终却是在异国他乡、孤独离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专门翻看了黄长烨的演讲、采访和自传。他的文字很有力量,但也非常冷峻。他一直强调“理性”“思想”“制度”。
但在“妻子去世”“女儿自杀”这一段,他几乎是一笔带过。
他说:“我早有心理准备。”就好像他不是在说至亲,而是在评估一次失败的实验。
或许,他真的太理性了,理性得让人发冷。
也许他是对的:一个人若想逃出体制的牢笼,就得舍弃身后的影子。只是,这代价太大,大到让人不忍评判。
我无法判断他到底是“叛徒”还是“英雄”。
但我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他的选择,成就了一个政治事件,也埋葬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他叛逃了,活了下来;他们留下了,死得沉默。
赵毛兵.《朝鲜叛逃最高级别官员黄长烨在韩国居所猝死》[N]. 环球时报,2010-10-11
罗洁.《黄长烨之死:一段历史的消失》[J]. 世界知识,2010
黄长烨.《我选择自由》. 韩国统一政策研究所,2000
来源:枕梦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