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德国遇种族歧视,以一敌三打赢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22:39 3

摘要:出门在外遇到歧视,可能是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当然肯定会有小伙伴说“我没有遇到过”,那我只能算你幸运了,且希望你一直幸运下去。

出门在外遇到歧视,可能是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当然肯定会有小伙伴说“我没有遇到过”,那我只能算你幸运了,且希望你一直幸运下去。

近期,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公交站遇到三名外国人(一个中东的,两个白人)一直跟他说“Ching Chang Chong”...

本文授权转载自:Panopath留学过来人

本文作者:鸥酱

Ching Chang Chong

"Ching Chang Chong"是英语环境中针对华裔及东亚群体的种族歧视词汇,其含义和使用背景具有明确的冒犯性。

该词通过模仿汉语发音的刻板印象(如舌冠塞擦音和后鼻音),刻意丑化中文语言特征,常伴随针对亚裔的侮辱、骚扰或人身攻击行为。其本质是将语言差异异化为种族优越性符号,延续西方对华人社区的污名化传统。

起源于美国旧金山华工潮时期,白人群体编造顺口溜(如"Ching chong, Chinaman, sitting on a wall...")将暴力行为与华人形象绑定。同时因汉语拼音中大量"zh/ch/sh/z/c/s"等发音与英语差异显著,该词被用作贬低中文使用者语言能力的工具。

如果此时,你孤身一人,你会怎么选择?

01 中国留学生德国街头遭遇歧视,以一敌三

当然是冲啊!

该留学生并没有因为人多畏惧,而是直接开口警告:

如果你们谁再说一次,我会一拳打在你的脸上。

偏偏有个人不信邪,回应道:

you have tobe smant, we are three of us(你学聪明点,我们三个人)。

人数的劣势并没有吓到该名留学生,他继续回击:

不管你有多少人,我都会一拳打爆你的猪头。

结果对方仗着人多势众不信邪继续使用侮辱性词汇。然后就得到了天降正义,该名留学生抄起自己的手机(华为)就往他脸上砸,随后四人扭打在一起。

得益于长期健身,留学生除了手机壮烈牺牲外只有脸部有明显伤痕(经医生诊断过后,留学生面部有3处挫伤),其他状况良好。对面三人手机全都坏了不说,还以三敌一被打得鼻青脸肿(因脑震荡被送入医院观察治疗)...

结果,匆匆赶来的德国警察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乱断案,草率地认定他“恶意袭击”外国人(emmmm怎么我们中国人就哥哥都是武林高手,随便就可以以少胜多?),让该名留学生找律师,最后他去警察局做了笔录,等待后续处理结果。

尽管蒙受不白之冤,但当事人表示:“可以输手机,但不能输骨气。”

02 歧视无处不在

打开某书平台,输入留学生歧视,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帖子,歧视无处不在。虽然我们在每个帖子下面都会看到一些幸存者,他们会说“自己没有遭遇过”,但这样的幸运并不多。

有不少小伙伴甚至把这些归咎于“敏感”,说外国人“出生 辱华”。然而实际上是,隐性歧视随处可见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当下都不自知,要反应一会才觉得这是不对的。它不仅伤害了我们的权益(还把握好了尺度保证自己行为不会被定为错),还让人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感到羞耻。

比如:

作业被恶意低分

阴阳怪气你的语言能力

拿你的文化背景“开玩笑”

不管是购物还是课堂,忽视你的存在,区别对待

.........

这个看似正常的行为实际上是借机歧视。

也有打着自己觉得自己很“了解”中国,说出一些很mean的话。这时你也可以反驳回去,speak up!而不是一言不发,让ta觉得自己说的唬住你了。

除了这些以外,课堂、学术圈也是种族歧视的多发地。就在去年年末,麻省理工学院的Rosalind Picard教授在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作弊的公开演讲中部分言论涉及种族歧视

Picard教授引用了一位中国留学生的话:

我只是想让我的论文获得更好的成绩,再说了我们学校从来没有教过我们道德和价值观”作为行为不端的反面例子。——这是一位被顶尖大学开除的中国学生的辩解。

直接指出国籍,表示中国留学生利用AI伪造数据作弊,缺乏「道德与价值观」

(注意:中国也是她唯一一个列出国籍的国家,完全指向Chinese Students)。

她也许以为说完就算了,毕竟中国人一贯沉默。

然而当场有位中国女学生在后面的Q&A环节毫不犹豫站起来回击了教授具有歧视性的言论,清晰且有力地提问: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群体?为什么在整个演讲中只提到中国学生,还特别标注了国籍?

女教授在遭到中国学生的反驳后还回答:

我希望澄清一下,我之前说的并不是基于我个人的判断,而是那个学生的原话——他说学校没有教他这些,

可能也暗示了很多中国学生都是这种情况。

但就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我接触过的所有中国人,除了我提到的那一个例外,都是非常优秀的。我希望这只是个特例。

(一会暗示都是这种情况,一会儿只有那一个例外,什么话都被他说了...只有这个例外为什么一开始就说???)

该女生继续稳定输出:

我认为这也可能表明,这些学生是正直和诚实的,所以他们才会给你这样的反馈。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还是觉得有点被冒犯,因为在你提到的所有不良行为中,这是唯一一处明确提到国籍的地方。我认为在这个群体之外维护好声誉很重要,但在群体内部,我们也应该提高对这种无意识偏见的认识。我可能对这个种族歧视问题比较敏感。我希望将来如果你再做这个演讲,可以删除那个关于国籍的注释,因为这对这个特定群体来说似乎不太公平。

后续该名教授在互联网上道歉了,但是没什么诚意。不管怎么样,她应该知道了:中国人是会反抗的。

以上都是相对来说比较轻的。

前不久,16岁的中国留学生Jason在公交上,遭遇了极其恶劣的暴力袭击。

中国留学生遭遇无辜殴打

当天是假日,他踏上公交车准备去找朋友打篮球。然而就在车行驶到帕库兰加区域时,一名40多岁、体格健壮的毛利族女子手持1米长的铁棍登上公交。

自上车后她就骂骂咧咧,一会对着印度裔司机叫嚷 "没钱买票",一会因车辆启动时身体摇晃而破口大骂。

坐在前排的Jason在听到一句刺耳的"Fuck Chink"后被铁棍狠狠砸到面部,5颗牙齿当场断裂脱落,鲜血顺着下巴染红了衣服。

施暴者并没有因此罢手,在接下来两分钟内持续辱骂+挥舞武器,车上10余名乘客,无一人制止。最后还是75岁的华裔老人张先生从后排冲上前,用身体挡住了下一轮攻击。

在张先生和Jason的配合下,终于制止了这场施暴。然而,此前遭受辱骂的印度裔司机打开车门放施暴者离开。

警方也依然姗姗来迟,报警30分钟后才赶到。

据说,这辆公交车上有不少华人,却只有75岁的老先生出手制止。警方和司机的漠视固然让人心惊,同车的华人同胞的冷漠更让人心寒......

03 我们如何减少歧视?

中国人历来有“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为了顺利,有时候我们可以假装视而不见。

但是种族歧视伤害是会蔓延的,当别人欺负你的同胞时,你缄默不言,后面就只会迎来更大范围的侵害,总有一天会蔓延到你头上来。

在中国留学生以一敌三中,同样出现了很多视而不见的同胞,他们不仅不制止,在警方到来后甚至不愿意开口作证,只有一个也门人帮助了当事人。

这样就会传递出信号:中国人在外不团结,欺负一个两个并不会有人在意。

还好这件事有个比较戏谑的转折,在武力反抗歧视几天后,那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学校附近的超市里再次遇到了那三个人中的两个!

结果这次不仅没有侮辱性词汇,一个笑着挥手招呼,另一个还比了个剪刀手,笑得特别和气。

面对示好,中国留学生回应道:“下次有机会再好好交流交流!”

伤害永远不会点到为止。在中国留学生po出事件后,有人夸他“勇敢”,也有人觉得他过于冲动......

被说两句又不会怎么样,所有伤害往往都是这么温水煮青蛙。当别人欺负到你头上来时,保持沉默,本身就是一种默许。与其期待别人的善良与道德,不如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划重点,自己的方式,毕竟不是人人都具备武力值)

就像那名反击MIT教授的女生所说:

我相信我们不卑不亢的态度会在每一次这样的事件中由反击得到展现,也祝愿我们每一次的努力下这样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少。

文 | 384

当下国际形势动荡,在国外更要对言论进行一定的“约束”。

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身处校园、公共场所,面对一些热点问题时,表达一两句个人看法无可厚非,看到不公的事情想要抗议也很正常。

但需注意,如果被有心人把事情放大,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所谓的「言论自由」从来都是有限度的。它并不意味着可以口无遮拦和百无禁忌。作为留学生,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不能越过一些“红线”。

北京时间5月9日,我们特别邀请到教育部“平安留学”行前培训项目专家王学军老师,为大家进行留学生海外安全宣讲 ——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